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重巡洋艦
最上號其實原本並非重巡洋艦,我們可以從她的
艦名看出.最上取名自日本的最上川,所以依照日本海軍的命名規則來說,應該是一艘輕巡洋艦。事實上,最上號本來是一艘輕巡洋艦,後來才換裝主炮變成重巡洋艦。
1922年,英國、美國、日本、法國、
義大利簽定了
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各海軍強國
主力艦建造,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列強海軍軍備競賽的勢頭,但他對巡洋艦以下輔助艦艇的數量沒有限制,對小型艦艇火力和噸位的規定也比較籠統,因此各
締約國開始重點發展建造巡洋艦以下的其他艦艇,日本建造了妙高級和
高雄級共八艘萬噸級巡洋艦。在“
海軍假日”的前八年,各國圍繞
條約型重巡洋艦展開了激烈的競爭。
1930年4月,為了堵住這個漏洞,美英日三國簽署了
倫敦海軍條約,對三國巡洋艦以下艦隻的
總噸位、單艦噸位和主炮口徑等做出了明確規定。條約對巡洋艦(
標準排水量萬噸以下的)主炮口徑規定:超過8英吋的為A級巡洋艦(重巡洋艦),6.1英吋以下的為B級巡洋艦(輕巡洋艦),並對總噸位進行了限制。其中重巡洋艦單艦最高噸位為1萬噸,主炮口徑不得超過203毫米,三國重巡洋艦總噸位分別為18萬噸、14.68萬噸、10.84萬噸,數量分別為18艘、15艘、12艘。如此一來,日本在建成高雄級後,已擁有古鷹、青葉、妙高、高雄四級共12艘重巡洋艦,重巡洋艦總噸位和數量已達到條約限額。但此時日本輕巡洋艦噸位距條約規定的10.045萬噸限額尚差2035噸,在此情況下,日本提出部分3500噸和5500噸輕巡已經老舊、需要替換,於是條約允許日本預支限額48920噸,加上原來的餘額,可以繼續建造總噸位為50955噸的輕巡洋艦。
建造沿革
1931年,日本海軍在01艦艇補充計畫中列入4艘8500噸級和2艘8450噸級大型輕巡洋艦,但只有前4艘獲得批准,按照輕巡洋艦統一命名規則(以河流取名)分別命名為最上、三隈、鈴谷、熊野,同年前兩艦相繼開工。日本既然在軍縮條約中主力艦的建造上處處受限制,當然想各種方式來增加主力艦的數量,於是就把腦筋動到了最上級輕巡上。最上級剛建造的時候就達到13400噸,同時期進行了現代化改裝的某些日本巡洋艦
排水量甚至超過這個數字,為了規避倫敦海軍條約規定的重巡洋艦總噸位的限制,日本海軍玩了個
花招,最上級名義上是輕巡洋艦,對外宣稱是“二等巡洋艦”,但設計時是按照可迅速升級為重巡洋艦的標準,實際在設計中即考慮到換裝8英寸口徑主炮的需要,預留了空間。
1935年7月28日,最上號在
吳縣軍港竣工,三隈號1935年8月29日在
三菱長崎竣工,鈴谷號1937年10月31日在
橫須賀竣工,熊野號1937年10月31日在神戶川崎竣工。
服役歷程
最上級巡洋艦最初是日本根據倫敦海軍條約規定而建造的輕巡洋艦。日本海軍要求能夠打擊敵方巡洋艦編隊,並為己方戰列艦編隊提供護航和偵察;裝備155mm口徑主炮,並具備對空能力;依日本海軍的本意是要把最上級改造成重巡洋艦,要求必要時能夠換裝八英吋口徑主炮。在1931年日本海軍的"第一次補充計畫"內採購。
從艦名可以看出,艦名取自日本河川名來命名(根據
日本帝國海軍命名規則,一等巡洋艦用山名來命名,二等巡洋艦用河川名來命名)。最上級同級艦4艘:最上號(Mogami)、
三隈號(Mikuma)、
鈴谷號(Suzuya)、熊野號(Kumano)。最上級1號艦“最上”號1931年10月27日動工。至1937年4艘同級艦全部服役。事實上,為了規避條約的限制,最上級起初安裝5座三聯裝155mm(6.1英寸)口徑主炮。後來換裝5座雙聯裝203mm(8英寸)口徑主炮變為重巡洋艦。被
西方國家稱為“驚人的違約艦(Egregious Treaty Violation)”。
最上號艦名取自
山形縣的莊內平原的河流最上川。在
吳海軍工廠製造,1931年10月27日開工,1934年3月14日下水,1935年7月28日竣工。1939年開始改裝主炮工程。
中途島海戰後1942年9月在佐世保海軍工廠開始進行大改裝,改裝成航空巡洋艦。1944年10月25日
雷伊泰灣海戰蘇里高海峽夜戰被重創後自沉。
三隈號
艦名是以
大分縣的日田盆地的河流三隈川命名。在長崎三菱造船廠製造。1931年12月24日開工,1934年5月31日下水,1935年8月29日竣工。1939年開始改裝主炮工程。1942年6月6日中途島海戰中與“最上”號相撞受傷後被美軍飛機擊沉。
鈴谷號
艦名是以
樺太島(
庫頁島)中部向南流的鈴谷川命名。軍艦在
橫須賀海軍工廠製造。1933年12月11日開工,1934年11月20日下水,1937年10月31日竣工。1939年開始改裝主炮工程。1944年10月25日雷伊泰灣海戰中
薩馬島海域遭美軍飛機攻擊重創後自沉。
熊野號
艦名是以
紀伊半島注入
熊野灘的河流熊野川命名。在神戶川崎造船廠製造。1934年4月5日開工,1936年10月15日下水,1937年10月31日竣工。1939年開始改裝主炮工程。1944年11月6日在
菲律賓聖塔克魯茲遭受美軍潛艦攻擊,被兩枚魚雷擊中。1944年11月25日修理其間遭到美軍飛機攻擊,命中4枚炸彈和5枚魚雷後沉沒。
技術特點
1933年的日本海軍已擁有古鷹、妙高、高雄三級共12艘重巡洋艦,由於海軍
艦艇比例的限制,不能再建造重巡洋艦。因此日本人玩了個花招,僅安裝5座三聯裝155mm主炮,冒充防空型輕巡洋艦。實際上在設計中即考慮到換裝8英寸炮塔的需要,預留了空間。但即使是增加了相當的排水量,最上級攜帶的武器還是太多了。最上號在試航中發現若所有主炮同時發射,會對艦側焊接的部分產生過大的
衝擊力,從而影響到艦身強度。1935年建成的最上號和三隈號在試航後作了修改,後兩艘則在下水前即修正了設計,因此最上級可以細分成最上級和鈴谷級。1937年期間,四艦一起接受改造,換裝5座雙聯裝8英寸主炮,並可搭載三架水上偵察機,一躍成為火力驚人的重型巡洋艦。
最上級在西方被稱為“驚人的違約艦”(Egregious Treaty Violation)。它們表面上裝備了5座155毫米三聯裝炮塔,但該炮塔單重與203毫米雙聯裝炮塔相當,一旦條約失效,可隨時更換為203毫米主炮,成為重巡洋艦。但由於排水量收到限制,武器裝備過重,最上級也存在艦體
復原性不足,
結構強度偏低的缺陷。1935年10月“
第四艦隊事件”中,完工不久的最上號和三隈號全部受損,不得不進行結構強度改裝;未完成的3、4號艦則改良設計繼續建造,因此又稱鈴谷級。“海軍假日”結束後的1937年,4艘最上級將主炮統一更換為5座雙聯裝203毫米炮,這樣一直拖延到1938年方告完成,當時標準排水量已經高達12200噸,高雄級巨大的艦橋由於迎風阻力過大,在最上級上體積大大縮小,他們的另一特徵是擁有強大的航空設備,可以搭載3架水上偵察機。
最上級雖然是一級輕巡洋艦,但是它的艦體卻跟重巡洋艦不相上下,排水量也跟高雄級,妙高級同等.因為艦幅十分寬廣,裝置十五點五厘米連裝炮塔似乎覺得可惜,於是就裝上了三連裝炮塔.結果竟然裝上了多達五座,總數十五門的主炮.這個155毫米三連裝炮塔是日本海軍第一次使用的三連裝炮塔。以前三後二的方式布置,高雄級,妙高級的前面三個炮塔是以金字塔型來配置,而最上型則是以漸高的方式來配置,第一炮塔跟第二炮塔一樣高,而第三炮塔高起來,即使裝上五個三連裝炮塔,整艘船看起來也不致擁擠。
除了主炮外,最上級還配備了127毫米
高射炮八門,610毫米魚雷
發射管竟達十二門,比改裝前的高雄級還強,另外擁有
彈射器兩具,水上偵察機三架,都是重巡級的裝備.如此來說,最上級可說是日本的輕巡里最強的一級.
當然,這么強的輕巡洋艦是依重巡洋艦來建造的,日本海軍的本意是要把他們改造成重巡洋艦.昭和十二年(1937)軍縮條約失效之後,這四艘輕巡就被換上八吋主炮,偷偷的變身為重巡洋艦。六點一吋三連裝主炮五座倍換成八吋連裝主炮五座,炮塔布置方式沒有改變。
最上級排水量與
高雄級重巡洋艦不相上下。艦體採用了較大
長寬比。最初裝備5座三聯裝155毫米口徑主炮共15門,五座炮塔採用艦體前部三座,後部二座的方式布置,第1炮塔與其後的第2炮塔同樣在
上甲板,第3炮塔高於前兩座炮塔,艦體後部的第4、第5兩座炮塔呈背負式布置。配備127毫米高射炮八門,4座三聯裝610毫米口徑魚雷發射管共十二門,水上飛機彈射器兩台,可搭載水上偵察機三架。動力機組的功率超過當時的高雄級重巡洋艦,
設計航速37節(經過加強結構的改裝後航速36節)。前煙囪煙道向後曲折與後煙囪的
排煙口合併為一體,前煙囪遠離艦橋,減小排煙對艦橋的影響。
最上級為了控制重量,大量採用了焊接技術,為了降低重心,在上層建築大量使用輕制合金。由於焊接技術不成熟,導致強度不足的情況。一號艦
最上號試航期間各種測試發現不能符合軍方提出的要求,由於俯仰速度和裝填速度的問題使主炮不能有效的
對空射擊,而且在試航中發現復原性的問題(重心過高)以及部分的艦體強度不足的問題,1935年建成的前兩艘最上號和三隈號在試航後進行了艦體結構加強的改裝。完工服役時標準排水量達11192噸,超出了華盛頓海軍條約對排水量的限定(這樣的情況在日本海軍建造
條約型重巡洋艦過程中屢見不鮮)。1935年最上號參加演習時遭遇颱風艦體受損,在此次被稱為“
第四艦隊事件”的事故後,再次進行了加強艦體改造。尚在建造中的最上級後兩艘鈴谷號、熊野號根據前兩艘發現的問題變更設計修正了設計不足(在設計上與前兩艘不同,因此有資料將最上級細分成
最上級和
鈴谷級)。
1937年期間條約失效,最上級這四艘所謂的輕巡洋艦接受改造,1939年-1940年大改裝中,換上5座雙聯裝8英寸(203mm)口徑主炮,變身為重巡洋艦,炮塔布置方式沒有改變(後來許多炮術研究者認為15.5公分60倍徑炮雖然穿甲能力不如20.3公分炮。在射速上展現出
火力密度較大的優勢,改裝後的最上級裝備10門20.3公分炮理論上每分鐘能發射30發炮彈,原來裝備15門15.5公分炮,每分鐘能擊發75發炮彈)。最上級換下來的三聯裝15.5公分口徑主炮炮塔後來被利用作為
大和級戰列艦的副炮和
大淀級輕巡洋艦的主炮。
在太平洋戰爭中,最上級各艦進行加裝高射炮、雷達以及指揮設備等改進。
性能數據
服役動態
最上
最上號巡洋艦1931年10月27日開工,是在吳海軍工廠製造,1934年3月14日下水,1935年7月28日完工。為了控制重量,大量採用了
焊接技術,並在
上層建築大量使用輕制合金。由於焊接技術不成熟,導致強度不足的情況。在1935年3月試航後進行了艦體結構加強的改裝,直到1935年7月才完工。完工服役時標準排水量達11192噸,超出了華盛頓海軍條約對排水量的限制。
在
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最上號和她的三艘
姊妹艦組成了第七戰隊,隸屬於
小澤治三郎中將率領的南遣艦隊,參加了
馬來半島攻略作戰,和
巴達維亞海戰.第七戰隊擊沉了攻擊日本登入部隊的美軍重巡洋艦
休斯頓號和
澳洲皇家海軍的輕巡洋艦珀斯號.在這之後轉向
印度洋攻略,從事商船破壞戰.獲得了很大的戰果.1942年2月25日,第7戰隊奉命掩護進攻
爪哇島的登入部隊。28日夜巴達維亞海戰中,擊沉美國“休斯敦”號重巡洋艦及
澳大利亞“珀斯”號輕巡洋艦。
在
爪哇海威風后,第7戰隊又參加了
中途島戰役。昭和十七年(1942)六月的
中途島大海戰中,重巡洋艦第七戰隊被編入由近藤信竹海軍中將率領的攻略部隊中,在栗田少將的率領下擔任護衛登入攻略部隊的責任。1942年6月4日,機動部隊的四艘
航空母艦全被美軍戰機擊沉或正在燃燒,第7戰隊奉令夜裡炮擊中途島。接到命令時,它們距離中途島還相當遠,即使以32節的最高航速前進,也不能在6月5日拂曉前到達炮擊地點。山本的參謀直到深夜才發現這個錯誤並通知戰隊司令
栗田健男返航。第7戰隊急轉彎取西北航向,不久,先頭艦“熊野”在右舷發現一艘潛艇,立刻發出轉向命令,但排在最後的“最上”號沒收到命令,結果高速撞上前方的姐妹艦“三隈”號,“最上”號的艦首被部分撞掉,航速降到12節。栗田令三隈號及“荒潮”、“朝潮”三艘
驅逐艦掩護“最上”號撤退。6月5日,從中途島起飛的12架
B-17及12架
俯衝轟炸機攻擊了這四艘軍艦,俯衝轟炸機隊長R·E·費雷明上尉在被日艦炮火擊中後,英勇地駕機撞擊“三隈”號的後炮塔,大火引起機艙里的汽油爆炸,機艙水兵全部死亡。6月6日,蹣跚逃離的四艦遭到
美國航空母艦編隊的追擊,“三隈”號中十餘枚炸彈沉沒,7日上午“最上”號也中了六枚炸彈,
命懸一線,儘管如此,最上號仍然擊落了8架美機,同時採取緊急處置措施保住艦體避免沉沒,並在救助三隈號乘員後,指揮驅逐艦向西前進,企圖誘導美軍艦隊進入日本主力艦隊方向。然而美軍艦隊並未出現,美機也停止了攻擊,時速恢復20節的最上最終掙扎著回到本土。“三隈”號是第一艘被擊沉的重巡洋艦,“最上”號也在本土修理了大半年,並拆除了後部炮塔改裝成航空巡洋艦,搭載11架水上
偵察機。
最上號在昭和十八年(1943)撤去了後部炮塔,將後部桅竿和後部炮塔群之間的水上機整備甲板延伸到艦尾,延長了飛機搬運軌道,增設了
轉向點,成了一艘能搭載十一架水上機的航空巡洋艦,跟伊勢型航空戰艦同屬
日本海軍的怪胎。但是最上號航空巡洋艦的目的並不是要形成一支空中打擊力量,而是善盡巡洋艦的本職-充當艦隊耳目,加強偵搜能力。根據
中途島海戰缺乏偵察能力的教訓 “最上”號返回本土佐世保海軍工廠修理過程中進行了大改裝,拆除了艦體後部第4、第5炮塔,將後桅後面的
水上飛機甲板一直延伸到艦尾,安裝滑道,搭載11架水上偵察機,改裝成航空巡洋艦,並加強防空火力。1943年4月完成改裝再次服役。
瓜島爭奪戰,殘存的最上級戰艦再披戰甲,為聯合艦隊鞍前馬後奮力拚殺。11月13日晚間,“鈴谷”號和“熊野”號駛抵瓜島的隆格角海域,起飛水上飛機投下
照明彈後隨即開始炮擊,共發射203mm炮彈989發。擊毀美軍轟炸機1架、戰鬥機17架,擊傷戰鬥機32架,並將跑道炸得都是彈坑。但203毫米炮彈對
機場跑道的損壞遠沒有戰列艦的356毫米炮彈嚴重,經過海軍修建大隊的通宵努力工作,跑道上的彈坑基本被填平,黎明前又可以起飛飛機。第二天白天,美軍對日本艦隊發動了數十次猛烈的空襲,重創日本艦隊。
此後的一年多時間,聯合艦隊不再輕易出動重巡洋艦與美軍作戰,多半執行運輸及護航任務。1944年6月,聯合艦隊全力投入
馬里亞納大海戰,這次海戰還是以日本的大敗告終。
1944年10月,世界上最後的大海戰在菲律賓
雷伊泰灣海域展開。最上號仍難逃一沉.她的最後一戰就是
雷伊泰灣大海戰.最上號這時屬於西村艦隊。10月24日7時,西村命令最上號彈射水上偵察機起飛前往雷伊泰灣偵查,西村艦隊擁有
戰艦扶桑號,
山城號,重巡最上號,和四艘驅逐艦,力量薄弱,而且速度有如龜步。偵察機回報發現戰艦四艘,巡洋艦二艘,運輸船八十艘,蘇利高海峽發現驅逐艦四艘,
魚雷艇若干。這是日本海軍在這場戰役中獲得唯一的,極為重要的雷伊泰灣中美艦的情報。栗田艦隊的參謀長小柳中將曾說:"這是整個作戰中栗田艦隊收到的關於敵情的唯一一份情報" 。
雖然知道局勢對自己不利,但在這場日本海軍最後的決戰中,
西村祥治將軍選擇了依原計畫突入雷伊泰灣,結果,在蘇利高海峽遭到美軍大批軍艦以逸待勞的圍攻,艦隊一去不返.美軍在奧登多夫少將的率領下,擁有戰艦六艘,
重巡洋艦四艘,
輕巡洋艦四艘,驅逐艦二十一艘,當
最上號跟
扶桑號衝進海峽出口時,美軍的戰艦老早就排成一列,形成一個圓弧,而焦點正落在只能以艦首炮門反擊的日艦上.扶桑號戰艦被炸成兩截,而最上號成了一團在海上漂浮的火球。
最上號和海軍最老舊的兩艘戰列艦——山城和扶桑一起被編入西村指揮的水面戰隊,奉命突入蘇里高海峽。25日凌晨,
炮戰和魚雷戰開始,日本艦隊被打得一塌糊塗,僅驅逐艦“時雨”逃離。倒霉的“最上”號中了無數美國戰列艦的大口徑炮彈後,正副艦長均被擊斃,由
炮長代替指揮。這時遇上緊跟著突入該海峽的
志摩清英中將指揮的第二進擊艦隊。後來志摩艦隊擅自趕到灣內,看見斷成兩節的扶桑號還以為那是
山城號跟扶桑號兩艘戰艦,悲傷不已,當時正是25日凌晨4時30分,發現了在前方八海里處有敵方艦隊,又在右前方發現了正在燃燒的最上號,志摩下令艦隊右轉發射魚雷,旗艦“那智”號發射魚雷後,準備躲到“最上”號的
火光後,但是在駛近該艦後,發現其還以8海里的時速前進。“那智”被渾身是火的“最上”號迎面撞上,這次是“那智”的左面艦首被撞掉一部分,
最高速度降為20節。當時,那智號正在進行魚雷發射後的急轉彎,最上號是在慌亂的
滅火行動里,雖然衝撞不無理由,但是中途島海戰與三隈相撞,這時又與那智號發生事故,竟發生兩次事故。第二天,一群美國“復仇者”式飛機發現了掉隊的“最上”,命中一枚炸彈,由驅逐艦“曙”號發射魚雷擊沉。“最上”號是太平洋戰爭中唯一兩次撞艦的戰艦,可謂是倒霉透頂。
三隈
在昭和十二年(1937年)
倫敦軍縮條約失效後,也就是所謂的無條約時代來臨後,三隈號跟姊妹艦三艘都將五座三連裝155毫米主炮塔換成五座連裝200毫米主炮塔而變成了重巡洋艦。從最上號跟三隈號拆下來的三連裝炮塔被利用作為巨大戰艦
大和號跟武藏號的副炮。兩艘戰艦總共裝用八座三連裝155毫米炮塔。太平洋戰爭開戰時,三隈號跟三艘姊妹艦編成重巡洋艦第七戰隊,在栗田健男少將的帶領下,隸屬於小澤治三郎中將的南遣艦隊,而陸續的參加了在南洋攻略戰中的大大小小數場戰役。其中值得一提的便是巴達維亞海戰。
1942年2月28日夜間,重巡洋艦第七戰隊正擔任日軍爪哇島攻略部隊西路登入船團的護航任務。卻遭遇到美軍重巡洋艦休斯頓號跟澳大利亞輕巡洋艦珀斯號,第七戰隊奮起抗敵,美軍艦隊勢單力薄,根本不是四艘重巡洋艦的對手。結果雙雙被擊沉。海戰中發生了一件頗為有趣的事件。夜戰中,“三隈”號向“休斯敦”號發射的八枚九三式長矛魚雷(61厘米口徑九三式"長矛"氧氣魚雷以射程超長著稱)沒有擊中休斯頓號,射偏了的魚雷卻擊中附近位於
孔雀灣的日本運輸艦,擊沉四艘運輸艦,包括第16軍司令官
今村均中將乘坐的龍城丸在內,今村均落海游水上岸。後來第5驅逐艦隊的司令吉川周吉中佐奉命去道歉,但第16軍的參謀長讓他不要吭聲,因為今村均以為是遭到“休斯敦”號發射的魚雷擊中,結果後來雙方的正式記錄中仍然記載這枚魚雷系“休斯敦”號重巡洋艦所發射。此後,第7戰隊參加了
安達曼群島和
緬甸攻略作戰以及
孟加拉灣上的作戰。
昭和十七年(1942)5月28日,第七戰隊擔任中途島占領部隊的護衛任務而由關島基地出發。第七戰隊本來的任務是在
登入作戰進行之前炮擊中途島,在凌晨兩點時接續潛艦伊-168號炮轟的任務,但是中途島作戰失敗,四艘日軍
空母被送入海里,山本總司令也就取消了炮擊的計畫。栗田少將接到炮擊任務取消的電報時,四艘最上級重巡只離中途島約八十里,但是卻只能回頭逃遁。艦隊以二十八節的速度向西北駛去,旗艦熊野號位居艦列之首,後面跟著鈴谷號,三隈號,而最上號居末,後面跟著兩艘驅逐艦荒潮號跟朝潮號。凌晨兩點十五分,熊野號發現右舷艦首前有一艘潛艇浮著,隨即下令“左四十五度一齊回頭”。在最上號上,航海官山內正己
少佐正在看著這個緊急的動作,他看到前方的三隈號,覺得距離太大,於是就稍稍轉向右轉舵,但是一艘巨大的艦影卻突然出現在眼前,他大吃一驚,趕緊下令“左滿舵!……倒車!”但是已經太遲了,一陣劇烈的碰撞,最上號的艦首撞進了那艘船的
左舷艦尾。原來山內當初看到的三隈號其實是排在縱隊第二的鈴谷號,而三隈號在轉彎時在較後面,結果最上號艦首損失了十二公尺,而三隈號只有一處
油槽破裂。
最上號因為艦首被撞歪了,速度大減,只有十二節。栗田少將不願耽誤時間,因為天亮後他們將暴露於美軍
空中攻擊前面,於是就留下兩艘驅逐艦護航,自己率領熊野號跟鈴谷號疾速駛離去跟山本本隊會合。早上6時30分,美軍水上偵察機發現了這兩艘行進緩慢的重巡洋艦,隨即派出戰機追擊。8時8分,美軍的SBD俯衝
轟炸機開始攻擊,雖然沒有命中彈,但是一架轟炸機在飛轟炸航路時起火,結果撞毀在三隈號的後炮塔上。這架勇敢的美機造成了三隈號的大火災,火勢延燒到輪機室的
進氣口,黑煙被吸下艙里,悶死了輪機室的人員。結果連三隈號也不得不以慢速前進。但是三隈號的災難尚未結束,當日中午12時30分,由
美軍航空母艦大黃蜂號起飛的二十六架俯衝轟炸機和八架戰鬥機以及由
企業號起飛的三十一架俯衝轟炸機,十二架戰鬥機和三架
魚雷攻擊機殺到。第一次攻擊中,三隈號的
艦橋就被擊中,艦長崎山釋夫大佐重傷,由副艦長高木
中佐代理作戰。第二次攻擊命中了五枚命中彈。最後引起了魚雷庫的爆炸。當地時間6月6日下午6時,三隈號終於沉沒在中途島西方海域。
鈴谷
急遽的改變即將完工的鈴谷號,熊野號的設計。所以這兩艘在設計上跟前兩艘不同,也有人稱為鈴谷型。
因為改良了最上級的缺點,使得鈴谷號重量增加。對外發表的輕巡洋艦鈴谷號重量是8500噸,但是實際上卻超過了12000噸。此外,艦幅也比最上級來的寬。跟其它姊妹艦一樣,在軍縮條約失效後換裝上203毫米連裝炮塔五座。而從四艘最上級換裝下來的二十座三連裝155毫米炮塔,日本海軍預定要利用這些炮塔裝設在四艘
大和級巨大戰艦上當副炮,每艘戰艦裝上四座,共用去十六座,而剩下的四座就運用在兩艘新造的
大淀級輕巡洋艦上,每艘兩座。但事實上大和級戰艦完工的只有兩艘,三號艦
信濃號被改造成航空母艦,而大淀級中只完成了
大淀號,二號艦仁淀號沒有造出來。
太平洋戰爭開戰時,鈴谷號跟姊妹艦三艘一起組成重巡洋艦第七戰隊,隸屬於小澤治三郎中將的南遣艦隊,支持馬來作戰,並參加了巴達維亞海戰,擊沉美澳的輕重巡共兩隻。後來也參加了中途島海戰,隸屬於近藤中將的攻略部隊。在中途島戰後,損失了僚艦三隈號的第七戰隊被編入了新規西村祥治少將的第三艦隊。連續參加了第二次
所羅門海戰(
東所羅門海戰)以及
南太平洋海戰(聖克魯茲海戰)。在南太平洋海戰中,鈴谷號跟熊野號跟隨著空母
翔鶴號,
瑞鶴號出擊,擊沉了美軍航艦大黃蜂號。此外,鈴谷號也曾執行過對瓜達卡那爾島亨得遜機場的夜間炮轟。
到後來鈴谷號參加了馬里亞那大海戰,隸屬於由栗田健男中將指揮的第二艦隊第七戰隊,第七戰隊包括了鈴谷號,熊野號,以及利根級的兩艘,而最上號是因為被改造成航空巡洋艦,編入第二艦隊替第二航空戰隊護航。鈴谷號所在的第二艦隊擁有戰艦大和號等戰艦四艘,重巡八艘的有力傳統水面艦隊,配備三艘輕型空母,作為機動部隊的前衛隊,而並非如同中途島海戰一樣作為
主力部隊放在後面,這說明了日本海軍作戰思想上的轉變。但是日本海軍派出的四百架戰機卻遭到獵
火雞式的屠宰。
鈴谷號的最後征程是在
雷伊泰灣大海戰中。鈴谷號和熊野號同屬於栗田艦隊,而都能撐過西布雅海的空襲,最後終於到達命運的薩摩島,發現了美軍的空母群。栗田中將將這些空母群當作是美軍正規大型空母群,但實際上這些只是擔任護衛工作的塔飛三號輕空母群。栗田一發現敵航艦,馬上就下令正處於防空環型陣的艦隊殺過去,結果,因為隊形散亂,天候不佳,再加上美軍戰機起飛攻擊,以及美軍驅逐艦視死如歸的勇敢攻擊,日軍只擊沉了甘比亞灣號輕型航艦以及三艘驅逐艦,卻損失了四艘重巡洋艦和三艘驅逐艦。鈴谷號因為中了數枚至近彈而陷入航行不能的慘狀,後來遭受美軍戰機三十架的攻擊,引爆了正在裝填中的魚雷,發生大爆炸,引發了全艦的火災,最後由己方的魚雷帶入海底安息。
“鈴谷”和“熊野”號被編入栗田健男
海軍中將指揮的艦隊作戰。25日在
薩馬島海域交戰中,“鈴谷”號遭到美軍飛機攻擊,重創掉隊,由己方驅逐艦擊沉。
熊野
重巡洋艦熊野號也跟他的姊妹艦一樣,是以輕巡洋艦的姿態竣工,而在進入無條約時代後,就換裝了203毫米的聯裝炮塔,成為名副其實的重巡洋艦。但是,事實上原本採用的155毫米三連裝炮塔是一款十分優秀的炮塔,長度達六十
倍徑,超過各國慣用的155毫米
艦炮許多,雖然在穿甲力上略輸203毫米炮一截,但是也不會相差太多,在兩萬米時,這種155毫米60倍徑炮的貫穿力是100mm
裝甲板,而203毫米炮的貫穿力是125mm。在
射速上,這門炮的威力就得以展現,以改裝後的最上級裝備10門203毫米來算,每分鐘能擊發30發炮彈,但是如果像原來裝備155毫米炮15門,每分鐘能擊發75發炮彈。加上炮彈散布性能和作戰性能都十分優秀,讓許多炮術研究者在本艦換裝203毫米炮時都感到十分可惜。
在印度洋作戰之後,熊野號回到本土進行整修,並在5月4日完成,隨即準備參加對於中途島的作戰。在中途島海戰中,熊野號隸屬於
近藤信竹中將的進攻部隊,並擔任其中支持部隊栗田健男少將的旗艦,統領其它三艘姊妹艦支持作戰。在四艘日本航艦慘遭擊沉後,栗田本來受山本長官之命,於夜間接近中途島並炮轟中途島,但卻半途回撤,沒想到在這時候旗艦熊野號突然發現美軍潛艦,一時陣勢大亂,發生了悲慘的碰撞事件,最上號與三隈號相撞,損失嚴重。栗田少將只好留這兩艘受傷的重巡,自己率領熊野號向西方遁去。結果第二天三隈號被美機擊沉,最上號也受到攻擊,幾乎變成廢艦。
中途島海戰後,第七戰隊鈴谷號和熊野號被編入
西村祥治少將的第三艦隊,擔任航空母艦的護衛任務。參加了第二次所羅門海戰(
索羅門群島以東海戰)以及南太平洋海戰(
聖克魯斯海戰)。在
瓜達爾卡納爾島爭奪戰中,1942年11月13日夜間,“鈴谷”號和“熊野”號駛抵瓜島的隆格角海域,炮擊瓜島上的美軍機場。1943年7月20日,熊野號在從
拉包爾往寇隆班加拉航行中遭到美國魚雷機的攻擊被魚雷擊中,後返回本土修理。
1942年8月,熊野號在回國整備後又再度出擊,這次他被編排在新成立以航艦為主的第三艦隊中,跟姊妹艦鈴谷號一起編成第七戰隊,擔任航空母艦的護衛任務。8月24日,他隨艦隊參加了第二次所羅門海戰(美方稱東所羅門海戰),雖然在戰鬥上日軍並未獲得什麼戰果,而且還損失輕航艦龍驤號,但是總算是把登入部隊陸軍川口支隊的4500人送上了
瓜達卡納爾島。之後,他也隨空母部隊參加了南太平洋海戰(美方稱聖塔克魯茲海戰),但是這次第七戰隊被拆散,熊野號被派作航艦的近衛艦,而鈴谷號則是與兩艘
高速戰艦編組,擔任前衛工作。在這場作戰中日軍擊沉了美國航艦大黃蜂號並重創企業號,但是自己的戰機及飛行員卻受損嚴重。
同屬於跟
馬里亞納海戰中一樣編制的第七戰隊,該部隊擁有戰列艦大和號,金剛號等的第一部隊一同穿過了菲律賓中部的錫布延海域,栗田艦隊在薩摩島附近突然發現美國戰艦,熊野號艦首中了一枚敵軍驅逐艦
約翰斯頓號釋放的魚雷,造成艦首切斷的慘況。後來約翰斯頓號又釋放了一枚魚雷,命中並擊沉該船。
1942年底一直到1943年中,熊野號除了一度回航本土進行維修以外,都在西南
太平洋地區執行護航及運送的任務。1943年7月20日,熊野號在從臘包爾往寇隆班加拉航行中遭受到美國魚雷機的攻擊,右舷後部中雷一枚,隨即返回臘包爾進行應急修理,然後經土魯克一路回到本土完成修理工作。9月4日,熊野號在吳工廠完成修理作業,隨即返回前線,在中
太平洋一帶巡邏。12月26日,熊野號從土魯克島出發,準備替一批船團護航至卡比延,但在發現美軍戰機後即回航,直到31日才到達卡比延。接下來,熊野號多在土魯克─
帛琉一帶進行訓練及巡邏,並在1944年2月進入
新加坡的林加泊地,並一直待在那裡進行訓練。
1944年5月,熊野號隨艦隊從林加泊地出擊,在塔威塔威待機,並於6月19日參加了馬里雅那海戰。在這場海戰中,熊野號與姊妹艦鈴谷號、利根型重巡的
利根號和築摩號編成第七戰隊,在白石萬隆少將的率領下隸屬於栗田健男中將的第二艦隊,擔任航艦部隊的前衛任務,該艦隊亦包括了戰艦大和號以及武藏號,是一隻十分有力的艦隊。但是,有在強的
水面艦艇,
空中作戰一但失敗也只有急速逃離戰場的份,在小澤機動部隊攻擊隊慘遭全滅,只剩下空空的空母向西逃回後,熊野號也回到了日本本土。
1944年7月,熊野號再度從日本本土啟航至林加泊地待機。10月18日,他從林加出擊,並在
汶萊加入了前往雷伊泰灣征討美軍的栗田艦隊,同屬於跟馬里雅那海戰中一樣編制的第七戰隊,並擔任旗艦,第七戰隊隸屬於
鈴木義尾中將率領的第一游擊部隊第二部隊,該部隊以戰艦金剛號等為主,與栗田直率、擁有戰艦大和號等的第一部隊一同穿過了菲律賓中部的西布揚海,在那裡他們遭受到美軍戰機猛烈的攻擊。但是熊野號在西布揚海戰中並未受傷,並隨艦隊參加了薩摩島海戰。10月25日,栗田艦隊在薩摩島附近突然發現美國航艦,隨即全速追擊,但是在美軍驅逐艦拚死護衛以及空中敵機威脅始終無法消除的情形下,戰果與自身強大的兵力不成比例。在追擊戰中,熊野號艦首中了一枚敵軍驅逐艦施放的魚雷,造成艦首切斷的慘況。後來栗田艦隊突然回航,熊野號也只能拖著損失艦首的艦身,以12節的速度慢慢逃回。
在熊野號經過聖貝迪諾海峽時曾遭到敵機攻擊,在10月26日,經過民多羅島南方的時候又遭受美軍機攻擊,艦橋左舷下部和煙囪附近命中三枚炸彈,炸爛了他的煙囪,並讓他的速度又降到只有10節。在到達
馬尼拉後,熊野號進行了輪機的應急修理,但是由於艦首遭切斷,航行阻力極大,他的速度也只提升到十五節。
1944年11月5日,熊野號在重巡洋艦青葉號及幾艘
海防艦的陪伴下,護衛六艘商船從馬尼拉航行至高雄。6日,熊野號在行經菲律賓的聖塔克路茲(並非
南太平洋的聖塔克魯茲,而是位於菲律賓的同名地名,北緯16度、東經120度左右)時遭受美軍潛艦的伏擊,一枚魚雷擊中已經希巴爛的艦首,造成第一炮塔以前完全切斷,一枚魚雷則是擊中了動力艙,造成熊野號失去航行能力。身受重傷的熊野號只好由商船拖曳,在努力了二十個小時後進入了聖塔克路茲港,在港中經過艦員死命的修復,一度恢復了自力航行六節的速度。
“鈴谷”和“熊野”號被編入栗田健男海軍中將指揮的第一進擊艦隊,準備從北面的聖貝納迪諾海峽突入。25日早晨,遭遇一支為萊特的兩棲部隊提供
空中掩護的輔助力量——“塔菲三號”。“塔菲三號”僅包括6艘護衛航空母艦,3艘驅逐艦和4艘比驅逐艦還小的護航驅逐艦。但在美艦隊和飛機的聯合打擊下,日軍遭到重創。“鈴谷”號被美機重創,嚴重損毀後,由驅逐艦善後。“熊野”號遭美艦“瓊斯敦”號魚雷攻擊,命中一條並嚴重受損,退出了戰鬥。
但是,1944年11月25日,“熊野”號在科隆灣遭到美機猛烈攻擊,大批美機攻擊聖塔克路茲,熊野號遭受約三十架的美軍戰機集中攻擊,命中炸彈四枚、魚雷五枚,終於沉沒在港里。從雷伊泰灣海戰中第一次受到驅逐艦雷擊以來,熊野號總共承受了八枚魚雷、十枚炸彈,以十分痛苦的方式,滿身瘡痍的沉沒。至此,曾經威風一時的最上級戰艦全部從海面消失。
總體評價
最上級重巡洋艦為追求最高航速而採用了像驅逐艦一樣收分過大的艉部水下
線型,造成高航速時,艦艉下方的流場紊亂,大量海水被噴出水面而浪費了一部分推進功率
(現代艦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