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豆萁伸冤

《替豆萁伸冤》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5年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這首詩前兩句的意思是泣的是萁,不是豆,因為在“煮豆燃豆萁”的過程中,化為灰燼的是萁,因此魯迅要“替豆萁申冤”;豆則由生變熟成為佳肴,正好用去辦“教席”,供汪懋祖等人享用,藉以諷刺楊蔭榆辦酒席請汪懋祖等人陰謀加害學生。

這首詩,短小精悍,針鋒相對,典故翻新,諷刺辛辣,具有強烈的諷刺性。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替豆萁伸冤
  • 創作年代:1925
  • 作品出處:《魯迅全集
  • 文學體裁:五言絕句
  • 作者:魯迅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替豆萁伸冤 1
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2
我燼你熟了3,正好辦教席4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萁(qí):豆秸。
  2. 釜(fǔ):鍋。首兩句出自曹植《七步詩》。
  3. 燼:物體燃燒後剩下的東西。此處作動詞用,指燃燒成灰燼。
  4. 教席:宴請教師的酒席。

白話譯文

燒豆秸去煮豆子,豆秸在鍋下哭泣:我被燒成灰卻煮熟了你,正好去辦酒席!

創作背景

這首詩發表於1925年6月7日《京報副刊》,錄自《咬文嚼字(三)》,收入《華蓋集
這首詩作於1925年6月5日。1924年秋,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學生驅逐段祺瑞軍閥政府派遣的校長楊蔭榆的鬥爭,達到了新的高潮。1925年5月7日,北京學生集會,遭到北洋政府軍警的鎮壓,死傷多人。同日,楊蔭榆也在女師大的集會上被學生的噓聲趕出會場。5月8日,楊蔭榆蠻橫開除學生自治會職員許廣平劉和珍等六人,並於次日發表了《致全體學生公啟》,公然以封建家長自居,對學生進行誣衊迫害。這場鬥爭從一開始,魯迅就站在革命學生一邊,他親自起草了《關於北京女子師範大學風潮宣言》,又寫了《“碰壁”之後》等檄文。5月20日,楊蔭榆公開發表了所謂《對於暴烈學生之感言》,重施其誣衊學生並為自己開脫罪責的慣伎。次日,又以召開所謂“緊急會議”之名,大擺筵席,請客吃酒,進一步勾結拉攏。於是6月2日的《晨報》上就出現了汪懋祖的所謂《致全國教育界》的意見書,不僅鸚鵡學舌,對學生大肆誣衊,而且顛倒黑白,對楊進行無恥吹捧,其中有:“今反楊者,相煎益急,鄙人排難計窮,不能再參末議”的話。魯迅即於6月5日寫了《咬文嚼字》一文進行反擊,文後有一段話說:“據考據家說,這曹子建的《七步詩》是假的。但也沒有什麼大相干,姑且利用它來活剝一首,替豆萁伸冤。”這首詩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創作的。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首句與曹詩(指曹植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全同,次句稍作改動,把“豆在釜中泣”,改為“萁在釜下泣”。這裡以豆喻楊蔭榆及其一夥,以“萁”喻橫遭迫害的學生。對於楊蔭榆這個代表著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勢力的“豆”一般的人物,許廣平在《欣慰的紀念·魯迅先生與女師大事件》中一段生動的描繪:“而且那位校長,在人們的印象中就只見那繫著白頭繩的帶子的人,穿著黑花緞的旗袍和斗篷,像一個陰影的移來移去。如果有人真箇去請教時,據說又有事出去了。否則,她的臥室就在校舍的幽靜的一角,學生們除了去開儲藏室的門,是不會聽到緊鄰的她的房間的嘁嘁喳喳,低聲媚笑的”。
魯迅說是“活剝”,但整首詩完全出現了一幅前所未有的嶄新境界。後兩句不僅意境深厚,含意深沉,而且諷刺挖苦,躍然紙上,使整首詩“活”了起來。開頭“豆”“萁”相對,接後“燼”“熟”相對;前者說明兩者的關係,沒有萁,豆根本不會存在;後者說明兩者的利害,毀了人家,成全了自己,這就是所謂的“教育家”。魯迅以犀利的文筆,一語戳穿了“有尊長之心”的楊蔭榆者流不過是以辦教育為名,而行殘害學生之實。它們是中國長期以來封建社會人肉筵席上的“食人者”。
曹子建的《七步詩》講的只是兄弟不合,毫無社會意義。汪懋祖用萁豆相煎的典故,妄圖把本是楊蔭榆對學生的迫害,反誣為學生逼楊蔭榆,那么學生成了燒人的“萁”,楊蔭榆倒成了被燒的“豆”了。這是對事實的肆意歪曲。魯迅因此把《七步詩》改了一下,目的在為學生伸冤,但鋒芒指向以楊蔭榆為代表的營壘,充分表現出魯迅“論時事不留面子,砭錮弊常取類型”的戰鬥精神。在《“碰壁”之後》里,魯迅對楊蔭榆借請客吃飯美其名日“解決種種重要問題”的陰謀詭詐有一段生動的描述:“我吸了兩支煙,眼前也光明起來,幻出飯店裡電燈的光彩,看見教育家在杯酒間謀害學生,看見殺人者於微笑後屠戮百姓。看見死屍在糞土中舞蹈,看見污穢灑滿了風籟琴…”這就是楊蔭榆“辦教席”的實質。
全詩文白相結合,前兩句用文言來寫,後兩句用白話,組合得妙趣橫生,故雖“活剝”曹植《七步詩》,卻一改原詩的嚴肅而悲憤的風格,而顯幽默恢諧,其中又有憤激之情。

名家點評

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張紫晨:這首詩,形體簡短,諷刺力極強。詩中抓住“相煎益急”,順勢而下,單刀直入,甚為犀利。它雖為活剝古人詩句。但經過魯迅的手。不僅變成了一把解剖刀,而且是革命鬥士的尖利武器,與《咬文嚼字·三》雜文結合起來,更具有一種破腐排昏的力量。
中國魯迅研究會副秘書長鄭心伶: ……後兩句把敵人的陰謀剝個精光。最未處,真正是“咬’’到髓里去,“嚼”出味來了。……這首詩……寫得深刻潑辣,是魯迅第一首別具一格的舊體諷刺詩。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他的著作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學論著《中國小說史略》;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熱風集》、《華蓋集》等18部。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稱為“民族魂。
替豆萁伸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