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溪口(小說)

曾溪口(小說)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曾溪口》由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苗勇聯袂他的學生李國軍創作,是一部反映大巴山的地域傳奇小說。小說用清新質樸的川東方言,講述了一群常年跋涉在巴山蜀水間、背負沉重的背夾、用血汗討生活的巴山背二哥的愛恨情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曾溪口
  • 語言:漢語
  • 類別:近代傳奇
  • 集數:30
簡介,內容,評述,

簡介

《曾溪口》由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苗勇聯袂他的學生李國軍創作,是一部反映大巴山的地域傳奇小說。馬識途看後稱:“《曾溪口》是一部鄉村敘事的成功力作”,並欣然為該書題寫了書名。據統計,該書從2011年6月底上市至8月余,銷量已過萬。

內容

全書分《楔子》、《過年》、《馱運隊》、《營救》、《匪事》、《仇讎》、《火併》、《尾聲》八章二十四節,講述的是民國時期,在秦川交界處,延綿不絕大巴山區,歷史悠久的商貿物流大通道上,衍生出了成千上萬長年累月成幫結對往返在崇山峻岭以肩挑背馱販運各種貨物靠苦力掙錢養家餬口為生的“背二哥”群體。
小說《曾溪口》插圖小說《曾溪口》插圖
小說定格在民國十八年,以曾溪口為背景,描繪了一大群生於斯長於斯的巴山兒女。小說採用電影蒙太奇手法,以故事情節精巧布局,環環緊扣,圓順流暢。小說多線條並行卻無雜亂之感,每條線索間都有著若明若暗的關聯。作者用深情的筆觸向世人描繪了一個富有浪漫傳奇色彩的別樣世界,這裡有令人毛骨悚然的詭異故事,有風景如畫的山川河流,有大膽野性的男女歡情,有明爭暗鬥的深沉心機,更有背二哥粗獷豪放的山歌,有充滿濃郁地域色彩的彩龍舞和川東北特色的民俗儀式,形成小說人和事極具張力的敘述現場。

評述

苗勇說,大巴山有太多的傳奇,卻缺少《邊城》、《塵埃落定》之類的文學著作,也沒有《紅高粱》、《闖關東》之類的影視作品,於是動了寫作念頭。此書一經面市就迎來各路文人及網友的高度評價。著名作家阿來說,長篇小說《曾溪口》最大限度地讓鄉村敘事成為了一種再生意義上的可能。四川省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王敦賢說,《曾溪口》讓讀者看到大巴山文化的冰山一角,堪稱“苦、惡、黑、斗、性”的經典力作。四川省文藝傳播促進會常務會長朱啟渝說,在這么浮躁的市場經濟社會下,作品體現了對社會的責任感,對人生、人情和人性的探索精神,在這個時代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這部小說已被四川昊天影視公司買斷,經國家廣電總局立項改編,正抓緊拍攝30集電視連續劇。文學報副總編輯陸梅評價說,“從大巴山的角度出發的文學作品太少了,我們必須要珍惜。電視劇的拍攝往往也能帶動小說本身的銷售,相信以後‘曾溪口’能成為一個熱門詞。”
《曾溪口》向讀者打開了一扇了解大巴山風物的大門。地域寫作是作家血濃於水的故鄉記憶、情感記憶與文化記憶。它不是簡單的民俗植入,而是把鄉情民調完全融入文本,與情節共進,與主人公一起脈動,以此提煉升華地域文化精髓。大巴山是一塊有深厚文化內蘊的土地,神秘悠遠,蠻荒富饒,文明與愚昧同步,先進與落後並存。男人驃勇豪爽,女子美麗狂野,這裡是文學取之不盡的寶藏。但如果沒有經年累月鄉音民俗的濡染,沒有發自內心的地域文化認同,沒有文化歸屬的責任和使命,那些浮光掠影、蜻蜓點水似的所謂本土寫作,定顯浮泛稚嫩。在《曾溪口》的表達中,作家深掘地域文化精髓、民風民俗礦藏,讓鄉音民俗成為小說情節的有機組成部分。小說的每一個場景,都烙上了獨特的巴山風情,“落馬川坐落在群山環繞中,四周十八個山包蜿蜒起伏,彼此相依,是一處極佳的風水寶地,山間青槓松柏叢生,山下霧露溪水清澈,淙淙流淌,就像村子裡農獵戶們悠長閒適的日子那么渺遠”。小說也在自然深邃的走向中烙上了作家的現代意識,折射出大巴山人某種特定的人情世故和地域文化情結,顯示出作家自覺的文化意識。小說在題材的選擇與營構中,始終把焦點凝聚在大巴山;在人物的塑造與表現挖掘上,始終堅定不移地展示大巴山人的外形、神態、內在情感;在環境的構置和渲染中,注重風土民俗和地理風貌描繪;在語言選擇上,插入方言俚語,讓文本呈現出多重迷人的特異氣息。
在當今,地域文化恰恰是一個作家安身立命的所在,它不僅決定了一方區域的氣韻格調,也決定了一方風物的情趣。地域文化意識在作家內心的位置往往決定了作家的創作深度與廣度。《曾溪口》中濃郁的地域風情和鄉土情調,呈現出了豐富的文化意義和獨特的審美張力。(王敦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