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天下斯文宗一貫
古今喬木第三家
在
寶安區沙井街道新橋社區曾氏大宗祠看到這副對聯,其創作上的大氣以及表達之意境有著超凡脫俗之妙,撰聯者之意寫的是曾氏先祖是孔子的72弟子
曾參,他是孔子儒學的正宗傳人,繼“至聖”(孔子)、“
復聖”(
顏回)之後的“
宗聖”稱之為
曾子也,他以“事親至孝,悟聖道一貫之旨”,故有“天下斯文宗一貫,古今喬木第三家”之妙聯。
布局
大宗祠坐西北朝東南,為五開間三進深布局,由前堂、牌樓、
中堂、後堂和前中後庭院天井、左右重檐歇山亭、花廳等組成,面寬21米、
進深50米,占地面積1050多平方米。
前堂為五間,前後
檐廊,四塾台式樣,大門口頂部鑲有鐫刻“曾氏大宗祠”字樣的紅石大匾額,進祠門兩側有一米高雕花鐫刻飾紋圖案堅硬紅砂岩石門枕石一對,造型別致。打開宗祠大門抬頭向上觀看,前堂後葉懸掛著一個牌匾,寫著“保障一方”。是中華民國六年(1917年)時任兩廣總督莫榮新為新橋子弟“保衛桑梓,捕賊有功,嘉諭表彰”題贈的。“保障一方”,這牌匾還有些來由,(原牌匾在上世紀文革時遭毀,現牌匾是在1983年重修時補上的),相傳民國五年冬,本縣公明
金竹園村,有數位華僑榮歸故里省親過年,並帶有不少銀兩及貴重物品,回鄉準備購買田地及置理房產。此信息被其村內歹徒獲悉,迅速串聯其黑道賊邦,集結數十餘眾擇日行動,力圖洗劫金竹園村。怎知,金竹園村也獲得此情報,立即組織人員全力保衛,劫賊打了整整一個晚上都無法攻入村中。天亮了,賊人無功而返。撤退路經新橋三坊的土糖寮時,強行奪食該寮的甘蔗和砂糖,村民見他們如此霸道,隨即組織鄉勇群起將賊人擒獲,共捉拿到36人逮押上雲霖區府收監。次年經區府批示,就地在雲霖後山就地處決,這就是轟動一時“打三十六友”的故事,莫榮新特送來此匾以示表彰。
再回眸上望,大門內上方也寫著“詩禮傳家”的牌匾,以示曾氏歷代後人對文學的卓越追求。
走進宗祠,前堂兩側為廂房各一間。進入前庭院天井,一座四柱三間仿木結構式的高大石作
牌坊映入眼帘,牌樓材料由雕琢細膩的花崗岩砌築而成,四柱三間三樓仿木結構,每樓有三層花拱一層托斗,廡殿頂牌正脊中央有石刻壽桃雲,兩側各飾鴟吻,垂正脊各雕飾一條龍圖案。石
仿木結構七踩如意斗拱,每柱前後有
抱鼓石相護,抱鼓石是用一塊完整
青石雕琢而成。牌樓正匾橫額上書寫著“大學家風”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既紀念始祖曾子,又勉勵本族後人,以先祖為典範,要“行於孝,勤於學,施於禮,修於德”。右側署“大清嘉慶三年
戊午冬初冬之吉立”,左側署“堂下孫騰光拜題,應中敬書”等小楷。橫匾兩頭有一手托鼎、一手抱芴的文臣浮雕像,橫匾上還有一石刻“貽典”兩個篆字,左、右兩間門額各書“體忠”,“行恕”。
牌樓背面正中匾橫額也書寫著“片石留輝”四個大字,右側署“堂下孫煜拜題”,左側署“堂下孫王雩敬書”。橫匾兩頭各有雲鶴展翅的浮雕,橫額上一樣石刻“止肅”兩字,左、右兩方門額各書“仁型”、“講讓”。牌樓總橫跨度寬為10米,深進為3米,主高為7米左右。
整個石牌樓,設計獨特,造型高雅莊重,浮雕上的文臣像和雲鶴展翅圖——鶴鳴九皋騰達之寓意也,用料講究,做工精巧,栩栩如生,歷經兩百多年,依然絲毫無損,堅固如初。在陽光照射下,熠熠放射光芒,是深圳地區難得的花崗岩石建築藝術的精品。跨過三級石階梯石牌樓,走到中庭院,碩大的庭院兩側有重檐八柱歇山亭各一個,其中進南側的那一個,有一扇門通過隔壁古井以作取井水之用。來到
中堂,中間是四級花崗岩石階梯,兩側為對稱塾台,正中央上方懸掛著“大學堂”三個醒目楷書的金字牌匾,兩側有番禺
小龍村贈送的楹聯一副,上聯“千古華夏曆數百秋惟巫公始定曾姓”,下聯“萬世師表學儒雖眾獨子與得領其宗”
所說的大學堂,也可謂名正言順。該祠在民國初期改辦學校至改革後建了新學校止。近百年來,此地學堂、學校,都是新橋曾氏子孫讀書學習的地方,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可同時容納在校就讀學生500多人,一直被新橋人(包括今新二、上星、
上寮等)都稱為大學堂。
中堂(也稱大堂),有石柱、木柱多根,柱礎造型美觀;中央部分的高達六、七米,柱直徑為約40厘米,石柱、木柱、梁架、斗拱還有駝峰、花角等木雕刻,造工細膩。大致算來,整個大宗祠有圓木柱12根、圓石柱10根、方石柱4根,紅砂岩石圓方柱14根,共40根。正堂後屏風上有新造的雍正皇帝欽賜的雙龍圖章
牌匾一個。整箇中堂結構嚴實,規模宏偉,氣勢壯觀,從石牌樓三級、中堂四級再到後堂五級的階梯布局來看其層次之鮮明,修砌之講究,古色古香,精美絕倫。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藝術創造力。
走過小天井,往裡面看,後堂同為五開間,正中供奉著曾氏歷代先祖的神位,當年仕行、仕貴兄弟分手時砸開的那塊豬腰石,原來是供放在這裡的,據見過此石的人講述,該石閃爍有光澤和五羊石相似。左右兩側為間牆小房,庭園天井兩側有南北花廳。整個祠堂內,有各色各樣的彩色壁畫和灰塑,以山水人物和動植物為題材,活靈活現、造工精美。它是深圳市惟一一座五開間帶牌樓的宗祠建築,也是保存較為完好的宗祠之一。
武將人才輩出
成為望族之鄉
據說,原宗祠前有旗墩十多對,古時,凡族中弟子中舉或進爵,均在宗祠前立桿豎旗,以示榮耀。據清
嘉慶《新安縣誌》卷之十五·選舉表記載,從康熙二年(1663)
癸卯曾
太元取得恩科副榜,到嘉慶二十四年(1819)曾省取得己卯
恩貢,新橋曾氏子弟共有34人取得了功名。其中康熙十四年(1675)
乙卯科的曾文韜,乾隆二十七年(1762)
壬午科的曾文光和乾隆三十年(1765)
乙酉科的曾鵬量還是武舉人。新橋曾氏弟子在有史籍記載的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的四個年代中可謂四鄉人才輩出,八里耀武揚威,特別是武官。這樣一村
一姓一個
宗系中出現這么多人才,在廣東、甚至全國也是少見的。當年,新橋曾氏弟子在
新安縣的地位可想而知,難怪清代新安縣武科、武職大都出自新橋曾氏,其中曾國泰擔任
虎門中營
把總,曾光耀擔任江南南匯營把總,曾天保擔任挪湖營千總,曾天祿擔任宮江南川沙營
參將等武職。
新橋曾氏的勢力就是憑藉這些武科武職的弟子,在
沙井乃至新安縣名聲顯赫。所以,建造這樣一座規模龐大的宗祠光宗耀族是最正常不過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