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曾毓禧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31年4月
- 籍貫:湖南耒陽
個人簡歷
1950年6月入伍,11月參加抗美援朝,1953年負傷,1954年重返前線。在部隊任文書、政治幹事、通訊幹事、中學教員。1958年轉業,愛國、愛民、老實做人,勤懇工作,刻苦學習、自強進取,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曾評為遼寧省優秀輔導員,撫順市、重慶市先進工作者。部隊實行軍銜制時,她服從分配到地方教中學,教兩班語文兼一班班主任,還兼任團支書、大隊輔導員、教研組長、工會委員各種職務。為了工作,夜以繼日,全心身投入,做到既教書又育人,被評為撫順市先進工作者、遼寧省優秀輔導員,並出席了省少先隊優秀輔導員代表大會。中央發出向文化科學進軍的號召,部隊急需教師,她又回部隊教高中語文。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她一邊教學,一邊到西師函大進修,並研究成人教學特點,加強個別輔導,使差生達到優秀,被評為優秀教師。
1958年所在部隊調離重慶,轉業到工廠,和另一轉業幹部指派新建一個番砂廠,在一片墳地上建一個六百人的廠困難重重。面對新任務,她一步一個腳印,做了每一項具體工作,從遷墳、建廠、購設備、招工、培訓工人,不到一年便把個廠建成投產,還月月完成生產任務。她領導的三八生產隊,出色完成了生產任務,被評為市“巧姑娘”先進集體,她也被評為“巧姑娘”青年突出手。七千人大會後,工業調整,番砂廠合併到兩個大型工廠。被分配到大慶式企業川江廠任秘書,搞宣傳報導工作。為了工作,把剛9個月的兒子交給了女保姆,隻身來到幾百里外的七號爐跟班勞動,面對千多度高溫的電爐,鼻子、嘴巴流血,大小便便血,她咬緊牙,堅持與工人三同,改造自己。經過三個月的磨練,結交了工人朋友,熟悉了生產全過程,寫出了一些有血有肉的通訊報導。《火龍飛舞》—記出席全國群英會代表七號爐的先進事績在多家報上登載。而後她作為重慶日報特約通訊員,經常有川江廠的報導。當她調離工廠到市級機關時,臨行不少領導、科室幹部及工友揮淚送別到船碼頭,叮囑她要永遠想到工廠,心貼工人,心向民眾,做一個為人民服務的好乾部。到機關後,她面向基層,深入民眾,實事求是,為領導當好參謀。文化大革命後,機關撤銷,她主動要求到電視大學班工作,為工廠培養人才。在三年的電大工作中,為了能讓學生學到知識,成為生產骨幹,她起早貪黑,分析成人教育特點:年齡差距大、知識起點不一、基礎不同等特點,完全依靠電視遠程教育有難度,於是她走訪了許多高教,聘請了一批知名高校教授來上輔導課,輔導個別的差生“吃小灶”,達到了最佳效果,全班成績在市里名列前茅。被四川省電大評為先進單位,她也在四川電大工作會上作典型發言,介紹了經驗。她努力工作,做出了成績。在做人處事上也為人們稱頌。她愛民、親民,關心弱勢群體,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火熱的心,溫暖著眾多的民眾。早在50年代她當教師,班上貧困學生單汝昌,父母雙殘,生活困難,她主動給他交學費、買衣物,鼓勵他發奮上進,後來他成了品學兼優的學生,還當了團支書。她有三個沒血緣的妹妹,都是在最困難、最需要幫助時,得到了她的支助和關愛,渡過了難關。現在三個妹妹,有的是大學教授專家,有的是高級教師,子女都受到了高等教育,事業有成、家庭幸福。對她象親姐姐一樣,70歲大壽時,三個妹妹都是全家三代一個不缺地來為姐姐祝壽。在六七十年代時,一些老同志體弱多病,急需照顧,而子女又多是知青在農村。她主動關心,為他們辦實事。原經委主任病故時,家有80多歲的老父病癱在床上,愛人也是38年參加革命的老同志也癱瘓行動不便,最大的孩子16歲,小的讀國小,還有兩個知青在農村。另一對老紅軍夫婦,重病在床,四個孩子都不在身邊,看病難動彈。她主動來到兩家,問寒問暖,幫忙拿藥看病,還千方百計,找有關部門,幫助一家安排一個子女工作以便照顧重病的老人。老人非常感動,說“現在門能落雀,老曾卻給我們雪裡送炭”。老向是市勞模,愛人沒工作,兩個孩子是知青,老人哮喘厲害,行動吃力,她看在眼裡,急在心裡,除幫他掛號看病外,還東跑西奔為其調回一個知青女兒,以照顧雙親。1968年駐渝某部有不少湖南兵,其中有她同村的小戰士,對這些十八、九歲的新兵,像對親弟弟一樣,周末給他們做家鄉菜改善生活;陪他們擺龍門陣,講革命故事,鼓舞士氣;有生病的,她送水送藥到床邊;有受傷的,她立馬坐車幾十里去安慰;戰士們來探親的家人,她吃、住全包,熱情接待;車船票難買,她主動代辦。凡戰士們提出的要求都儘量滿足。因此大家親切地叫她“曾大姐”,把她家稱為“我們的兵站”。在自衛反擊戰中,他們中有的成了戰鬥英雄,有的立了二、三等功,凱旋歸來都向曾大姐報喜。現在他們中有的已成長為師、團長,有的轉業到耒陽市的領導崗位,但只要到重慶,都要來看她。退休後,她與老伴都想為人民做點事,保持晚節。將一生節省的積蓄和應聘打工的收入,全部用於“希望工程”,支助農村的貧困學生。前五年是免費供應貧困學生教輔書籍,約價值三萬元。後十年是結隊幫助四個面臨輟學的貧困生從中學讀到大學,加上醫藥費,來回的路費等約六萬多元。還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從思想上、學習上、生活上給予全方位的關愛,使其健康成長、成才。現在四個都上了大學,有的已工作,有的正在讀研究生。在校時都是三好學生,兩個入了黨。重慶市在貫徹十六大精神時,將她夫婦作為關心弱勢民眾,支助貧困學生的先進典型,在重慶電視台、電台、六家報紙及有關媒體進行宣傳報導,肯定她老而有德、生命不息、奉獻不止的革命精神,和無私為人的優秀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