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次亮(1896~1967)著名歷算學家。原名紀堂,以字行。河南省周口市太康縣城關鎮倉園街人。祖父、叔祖父、父親都以教私塾為業,人稱“父子三秀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曾次亮
- 別名:原名紀堂
- 出生地:河南省周口市太康縣
- 出生日期:1896
- 逝世日期:1967
- 職業:歷算學家
人物經歷,人物評價,後事,
人物經歷
曾次亮民國12年(1932年)畢業於北平高等師範學堂(今北京師範大學),在校時因受“五四運動”新思潮的影響,想深入民間,改革教育,畢業後即回縣任教育局長。因受守舊勢力的排斥,一年未滿,拂袖而去。
民國13年在省立第三師範(信陽)任教,因軍閥混戰無法上課,又到開封私立北倉女中任教。大革命時期,他傾向革命,贊成國共合作和反帝、反封建的北伐戰爭,在校內宣傳民主思想,支持學生的革命活動,資助學生南下參加革命,他在民國16年加入國民黨,民國19年因拒絕國民黨部的黨員重新登記,被開除黨籍,河南省黨部通令各機關、學校對曾次亮不得任用。
民國20年曾次亮經北京師大母校協助謀職,先後在吉林永吉私立毓文中學(金日成當時就讀於該校)、河南省焦作私立福中中學、南陽省立第五中學、信陽省立女子師範等校教書。後因在焦作福中反對校長壓制學生抗日運動、在信陽女師反對特務教員誘惑學生加入反動組織,終被解職。
民國23年,國民黨對他的禁令漸漸鬆弛,乃應開明校長魯鴻謹(女)聘請,回汴到省立女子中學任教,並在北倉女子中學兼課。
抗日戰爭爆發後,他隨開封女中南遷,半年後轉至流亡豫西的省立淮陽師範,扶老攜幼隨學校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民國35年經好友張邃青介紹,回汴任河南省通志編委、編審。民國37年夏,攜眷離蔣管區,沿途歷盡艱險,於秋天到達豫西解放區,受鄧小平接見,《新華日報》11月16日報導了“河南老教育家曾次亮抵豫西”的訊息。後在中南區教科書編輯委員會及華北中、國小校教科書編輯委員會編寫中學地理教材。1950年在政務院出版總署任職,繼任文化部古籍出版社、中華書局編審,負責審定《二十四史》中天文、律歷部分。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人物評價
曾次亮一生注重自修,不喜交際,總是辛勤工作,學術研究以中國歷史為主,旁及文字學、音韻學、詞學、紅學及圍棋。民國25年自費刊印過《漢語拼音新方案》(也是採用拉丁字母,較國語羅馬字簡便,比當時的新文字細緻)、《曾氏速記術》、《十三月新曆法》,稱為“三小發明”。另編有《詞選》書稿。由於考史需要,他從三十年代起就從事古天文曆法之研究,首創治歷捷算法,著有《史時另尺》。後半生特別是解放之後,不斷完善此法,成了他的專門研究課題。其主要著作有:《四千年氣朔交時連算法》、《殷周秦漢歷譜》、《歷代曆法的數據及計算公式》和《七政法源》。
後事
1967年2月在北京病逝。其女曾克是一位作家。其子曾一平是太原科技大學教授。其女曾恬及其女婿童慶炳均執教於北京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