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憲楠,原系老溫州大學校長、溫州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因病醫治無效於2012年11月7日下午1時35分與世長辭,享年76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曾憲楠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36年
- 逝世日期:2012年11月7日
- 職業:原系老溫州大學校長、溫州市人大常委會委員
- 主要成就:發起“電子工程會戰”
- 性別:男
簡介:,人生簡介:,
簡介:
發起“電子工程會戰”的物理專家
人生簡介:
曾憲楠除了擔任過老溫州大學的校長外,還是物理方面的專家。他上世紀三十年代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1951年畢業於溫州第一國小(今廣場路國小),同年考入溫州市立中學國中部(今溫州二中),1956年從溫州二中高中部畢業,考入山東大學物理系,1960年畢業留校任教。之後的日子,他趕上積體電路技術的發展大潮,從加速器轉向離子注入設備及在積體電路中套用研究,與其他人一起先後研製成功並用於積體電路批量生產的低能和中能離子注入機,為我國積體電路初期生產作出了貢獻。
1977年12月,曾憲楠受到照顧,被調到溫州儀器儀表廠工作,夫妻不再分居。那時候,全國流行抽調各方技術力量集中突擊一個項目進行打殲滅戰,號稱“大會戰”。溫州也曾經組織過電子工程“大會戰”,轟動全省,曾憲楠正是其中的發起人。1991年,他結束科研生涯,走上了行政管理工作崗位,調任新建的溫州大學主持行政工作副校長,1994年年底任溫州大學校長,直至1999年9月退休。
同事眼中:校長是“拚命三郎”
“曾校長剛任職時,溫大是三個‘二百五’,招生規模250人,操場面積250平方米,教師規模250人。”現任溫州大學宣傳部長的潘玉駒當時是老溫大校辦秘書,他說,曾憲楠任職後,在各方面支持下,新教學樓建起來了,招生擴大,師資力量擴大,過去一直欠缺的成人教育也籌辦了起來,“短短几年,學校就發生了巨大變化。”
昨天下午,記者聯繫潘玉駒和溫州大學就業處處長孫廣福時,他們正在去曾憲楠家的路上。孫廣福1996年進入老溫州大學人事處工作,他說,曾校長特別重視人才引進,多次帶人前往北京招攬人才,都親自面試,誠心邀請。“那時從外地招來的老師在溫並無安排住處,曾校長就自己幫忙聯繫解決,那些老師如今都已經成為學校的骨幹。”說到這件事,身為蘇州人的孫廣福頗為感慨。
“我與曾校長同年,他就這么離開了,實在有些突然。”陳秀士是溫州大學的退休老教師,退休前曾擔任老溫大科研處處長,一直與曾憲楠共事。“那時我住得近,常常在晚自習期間到學校看看學生,每次晚上十點多晚自習結束,曾校長辦公室的燈還亮著。”陳秀士說,雖然曾憲楠是校長,卻總是整天在學校里跑上跑下,因為身體不太好,走到三樓的校長辦公室對他來說都很費力,每次走到二層就要站在樓梯間裡歇一歇,等氣喘勻了再接著走。
子女眼中:父親傳道重於授業
記者昨天下午聯繫了曾憲楠的大兒子大曾,他說,父親從不限定子女的發展道路,“只要是適合你的,有興趣的,那就好好努力把那份職業乾好。”曾憲楠去世後,他生前的親戚、好友都紛紛前去悼念,大曾向大家表示感謝。
在兒子的眼裡,父親是個執著科研、全身心投入工作的人,付出不計較所得,他對待教育開放、民主的觀念一直感染著兄弟二人。
“我讀大學的時候曾經收到父親的來信,信中的內容至今諳熟於心。信中,他不提讀書,不問成績,卻寫道:‘在不同的社會階段,人的價值觀也會相應發生變化,不要人云亦云,以免盲從迷失自我’。”大曾說,父親的教育從來不是計較分數,如果說讀書學到的是“業”,那么父親傳授給兄弟二人的則是做人處事的“道”。曾憲楠重視修養、情操的教育方式也正影響著兩個孫子,兄弟二人用父親的方式教育著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