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憲斌(鐵合金專家,我國鐵合金工業的開拓者之一)

曾憲斌(鐵合金專家,我國鐵合金工業的開拓者之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曾憲斌,男,1926年4月出生於山東德縣(現德州市)。鐵合金專家,我國鐵合金工業的開拓者之一。 在我國鐵合金生產技術的創新開發和套用中,取得顯著的成效。組織國家急需的新產品的試製,組織完成了冶金部下達的三項國家冶金試驗項目。在二十世紀80年代初,開拓了鐵合金國際市場,並取得一些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的成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曾憲斌
  • 國籍中國
  • 籍貫:山東德縣
  • 出生日期:1926年4月
人物履歷,人物經歷,主要貢獻,主要論著,

人物履歷

1926年4月 生於山東德縣(現德州市)
1940--1943年 德縣中學國中
1943--1946年 北京市立九中(匯文中學)高中學習
1946--1950年 天津北洋大學冶金系學習,畢業。
1950--1954年 太原鋼鐵廠平爐、轉爐技術員,高爐大修施工組長,值班指揮,平爐值班副主任
1954--1956年 調吉林鐵合金廠並赴蘇聯實習1年
1956--1957年 吉林鐵合金廠技術科長
1957--1958年 鎢鉬車間主任
1958--1960年 試製車間主任 ,研究所長
1960--1964年 生產技術科長
1964--1966年 副廠長兼總工
1966--1970年 在車間勞動
1970--1978年 革委會副主任
1978--1982年 廠長兼總工
1982--1986年 黨委書記兼總工
1986—1991年 總工
1991年 退休 繼續做學會工作 ,至2000年

人物經歷

曾憲斌於1926年4月出生於山東德縣(現德州市)一個國小校長的家庭。1943年考入北京市立九中高中(現為北京匯文中學)。1946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學冶金系。1950年6月大學畢業到太鋼任煉鋼技術員。1952年在高爐大修指揮部任熱風爐施工組長,高爐大修值班指揮。1953年任平爐值班副主任。1955年5月至1956年6月在蘇聯齊略賓斯克和傑斯塔奉鐵合金廠實習。先後對矽鐵、鉬鐵、鎢鐵、錳鐵、矽錳、中碳錳鐵等鐵合金的生產工藝和操作方法及其冶金理論進行了學習和實踐,開始了他從事鐵合金的職業生崖。
1956年6月回國任吉林鐵合金廠技術科長,又先後在該廠擔任了鎢鉬車間主任、研究所長、副廠長兼總工、革委會副主任、廠長兼總工、黨委書記兼總工、總工等職務。曾任中國金屬學會第三屆、第四屆理事會理事、第五和第六屆理事會常務理事、中國金屬學會鐵合金學會理事長、主任委員;1979年被國家科委聘為鋼鐵冶金專業組組員等職。1991年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在20世紀50年代,曾憲斌就開始積極參加鐵合金新產品的試製與生產,在領導崗位上積極推進吉林鐵合金廠的工藝技術改造,有力地提升了該廠的鐵合金生產技術水平和增加鐵合金新產品,擴大規模;逐步形成了我國鐵合金產品系列,大力支持全國各地建立新廠,為我國構建完整的鐵合金生產體系做出了貢獻。
1979年曾憲斌負責組建起中國金屬學會鐵合金專業委員會,任主委員。鐵合金專業委員會下設了矽鐵、錳鐵、鉻鐵、特鐵、高爐錳鐵、設備和管理七個學組。在他歷任四屆鐵合金專業委員會主任、理事長期間,召開了11屆鐵合金學術年會、16次各種類型的學術交流會、8次出國考察,促進了我國鐵合金技術的發展。
組織出版了《鐵合金》雜誌(雙月刊)和鐵合金報。
曾憲斌於1991年在吉林鐵合金廠退休,還繼續擔任中國金屬學會鐵合金專業委員會的領導工作,到2000年卸任。

主要貢獻

1962—1965年,曾憲斌接洽並組織完成了冶金部下達的與科研、院校、合作的三項國家級新工藝設備的半工業試驗任務。
1.紅土鎳礦煉鋼半工業試驗。
紅土礦作為鐵礦使用,需把鎳和鉻清除,否則會影響鋼的焊接性能。1962年,冶金部確定吉林鐵合金廠試製車間做試驗場地,技術方案是冶金部確定的,具有四聯法工藝流程:迴轉窯預還原→電爐冶制鎳鐵→電爐冶制半鋼→電爐冶鋼。
這項實驗歷經兩年時間,完成了試驗報告,當時曾憲斌任試驗技術領導組副組長;任副組長的還有,蔡博、邵象華、孫德和;組長為陸傑
2.攀枝花釩鈦鐵礦電爐煉鐵試驗。
1965年,冶金部向吉林鐵合金廠下達這一試驗任務,並與鋼研院、鋼鐵學院等單位組成技術領導小組。技術方案是:球團礦粉—迴轉窯預還原—電爐冶鐵。目的是冶煉出低硫低矽生鐵和含TiO2大於35%的爐渣。在攻克含硫大關時,曾憲斌和技術人員三天三夜工作在爐台,最終攻克這一難題。經過了三個月時間,連續冶煉172爐次,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為釩鈦磁鐵礦冶煉提供新的工藝生產方案。
3.援阿碳鉻和微碳鉻鐵試驗。
1965年夏,冶金部要求把碳鉻電爐封閉改造工作在原基礎上予以完善,同時儘快將真空碳阻電爐建好並試驗成功。經過幾年的努力,吉林鐵合金廠不僅完成了電爐封閉和研製成功真空電爐,而且大量生產了氮化鉻鐵、氮化錳鐵、真空微碳鉻鐵,在同行業率先實現了煤氣回收綜合利用。同時,提升了吉林鐵合金廠的技術裝備水平,鍛鍊培養了一批技術骨幹。
曾憲斌致力於推動我國鐵合金技術進步,在職期間參加和組織完成了百餘個工藝、裝備創新項目,有多個項目對我國鐵合金技術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1966—1968年,先後自主研製成功鎢鐵挖鐵機與搕勺機,搗爐機、加料機等。
1969年,我國第一台12500千伏安大型鐵合金電爐實現封閉定型,改變了中國主要採用敞口礦熱電爐生產鐵合金的技術落後狀況。這一項目於1977年、1978年分別受到冶金工業部和全國科學大會的表彰,1984年獲冶金工業部科學技術研究成果三等獎。
1981—1984年,國內首創“JL”法新工藝生產中低碳錳鐵,實現電耗由1960千瓦時降至600千瓦時,該工藝在國內被廣泛推廣。這一項目1984年獲吉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組織研究的“波侖法微碳鉻鐵試驗”新工藝,實現了中低碳錳鐵規模化生產。
躋身國際市場的開拓者
20世紀70年代末,鐵合金行業受當時國民經濟調整影響,一度造成國內各大鐵合金企業訂貨量驟減,產品銷路嚴重阻滯的局面。曾憲斌在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提出了“人家要什麼,我就給什麼,要多少我就生產多少,什麼時候要我就什麼時候給”的經營策略,組織成立了研製新品種、新規格的研發小組。
1981年,吉林鐵合金廠與外商簽訂120多個出口貿易契約,出口45554噸各類鐵合金,創匯5580萬美元,比內銷多獲利潤2504萬元。出口的120多個貿易契約都是按質按量按時交貨,贏得了外商的認可。
鐵合金情報信息與學術工作的開創者
1951年曾憲斌奉命寫過一篇“平爐燒結爐底總結”登在鋼鐵局出版的書上,在蘇聯實習期間的實習論文獲得優級。
回國後, 1957年5月27日,“鐵合金生產技術研究委員會”正式成立。為引導技術人員研究改進工藝設備提高生產效率,工廠決定收集國外科技信息和本廠研發資料,並創刊《鐵合金技術資料》,供技術人員學習參考。
曾憲斌將自己在蘇聯實習寫出的《在矽鐵冶煉中降低電耗的途徑》一文進行補充和修訂,並結合當時生產實際,重新做出物料平衡和熱平衡數據,在設備改進上又提出新的途徑,刊載在第一期《鐵合金技術資料》,帶了個頭,受到普遍歡迎。1964年,這一期刊正式更名為《鐵合金》雜誌。
《鐵合金技術資料》雜誌到1963年共出版45期。1964年,冶金部批准吉林鐵合金廠成立研究所,下設技術情報室,開展了大量活動,也豐富了《鐵合金》雜誌內容。1979年經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批准為冶金部部管刊物,公開發行,並由吉林鐵合金廠負責編輯出版發行。此外,還辦了一張《鐵合金》雜誌的“附刊”,每月一張八開四版的小報,登載的都是鐵合金界的信息,同行各廠多有訂購,每期都有評論短文。
1979年1月在北京,時值第三屆中國金屬學會召開之際,王之璽秘書長宣布增設鐵合金委員會,責成曾憲斌組建。並以專業不同又成立了矽鐵、錳鐵、鉻鐵、特鐵、高爐錳鐵、設備和管理等7個分會,確立了總會和分會每兩年召開一次學術會議的制度,並且各自設立領導小組負責總會分會的組織和召集。
截止到2000年,召開全國鐵合金學術會議20次,曾憲斌每次參加會議都事前準備,決不馬虎。有時針對某一專業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對當時的錯誤傾向提出批評和勸告,有時把剛從國外考察的信息資料提供出來供大家參考。提到曾憲斌的治學精神,曾與他共事多年的一位同志說,“曾總學風嚴謹,非常重視工業生產數據。系統地組織考證監督,決不允許作虛假數據,他求真務實的精神,使我終身受用。”
鐵合金專業委員會工作帶動了全行業技術信息的傳播。從正面的效應看來,加快了先進的工藝、設備和管理經驗會推廣,同時也引發了新技術的開發和推廣,並且引導許多新人學會科研的實踐和總結,甚至在一些小廠都會有人提供像樣的技術總結併到會宣讀。

主要論著

1,曾憲斌 在矽鐵熔煉中降低電耗的途徑 吉林鐵合金廠(單行本,內部資料)1957
2,鐵合金品種質量與煉鋼 《全國煉鋼綜合學術年會論文集 1987》上海
3,曾憲斌 中國鐵合金工業發展概況(英文) 1988年法國鋼鐵年會文集巴黎 1988
4,曾憲斌 防潮活性石灰粉劑與矽鈣粉劑的製備及其套用 “冶金石灰、精煉粉劑和澆鑄保護渣”國際交流會文集 瀋陽 1988
5,曾憲斌 鐵合金科學技術 《當代中國鋼鐵工業的科學技術 》科普出版社 1986
6, 曾憲斌 吉林鐵合金廠研究所 《當代中國鋼鐵工業的科學技術 》科普出版社 1986
7, 曾憲斌 太和礦半工業試驗報告 給冶金部《攀枝花釩鈦磁鐵礦高爐冶煉技術報告》子報告之一(內部資料) 吉林 196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