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德甫

曾德甫

筆名卓之,1924年生,重慶璧山縣人。擅畫梅花,人稱“曾梅花”。現為重慶文史研究館館員,重慶國畫院畫師、高級美術師,江蘇正則畫院特約畫師,永川區文聯顧問,永川美協、書協、老年書畫研究會名譽主席,永川詩詞學會顧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曾德甫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重慶璧山縣
  • 出生日期:1924年
  • 職業:美術師
簡介,人物傳略,

簡介

曾德甫,筆名卓之,擅畫梅花,人稱“曾梅花”。現為重慶文史研究館館員,重慶國畫院畫師、高級美術師,江蘇正則畫院特約畫師,永川區文聯顧問,永川美協、書協、老年書畫研究會名譽主席,永川詩詞學會顧問。他早年在璧山上學時,有幸師從江蘇來璧山開辦正則藝專的呂鳳子謝孝思先生,後又在北碚健生藝專成為蘇葆楨的弟子,為他打下了深厚的藝術基礎。加上他多年內外兼修,使他近年來能厚積薄發,成為德藝雙馨的藝術家,在日本舉辦個展時被報刊譽為當今“梅繪畫之第一人”。著名鑒評家歐陽希君見到其畫作,評曰:“生澀蒼辣,神韻仙味”。他的作品多次被中央文史館收藏。 正是因為曾德甫先生“畫如其人”,具有梅一樣的情操和獨樹一幟,為此,《璧山人叢書之二---疏影暗香》輯存面世,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來展現“曾梅花”人口和藝術風格。 《璧山人叢書》由璧山縣檔案局主辦,璧山縣縣誌編修委員會辦公室承辦。《璧山人叢書》之一《大醫精誠》,於2003年12月出版。本次《璧山人叢書》之二《疏影暗香》於2005年正式啟動,先後有重慶市、永川區和本縣的畫家、文人、學者35人積極參與,5 次易稿,並得到璧山縣委、縣政府有關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時經2年余,終促面世。編輯《璧山人叢書》就是為了繁榮、挖掘我縣歷史文化,提升我縣文化大縣形象,實現文化大繁榮、大發展而作出的努力。縣檔案局、縣誌辦還將利用館藏資源,繼續加強《璧山人叢書》編纂工作,力爭《璧山人叢書之三---惠心入微》儘快編輯出版。

人物傳略

曾德甫,1924年秋出生於璧山縣正興鄉(今正興鎮),家境貧寒,父親先在釀酒作坊記帳,後去重慶南岸當學徒做皮鞋,全家遷往重慶。父親早逝後,母親外出幫傭。曾德甫早早就擔負起了家庭的重擔,十二歲即到餐廳當學徒掙錢餬口。1939年日寇對重慶實施“5· 3”、“5·4”大轟炸,他攜母逃回璧山老家。
曾德甫求學道路艱難,在姑媽的支援下,勉力上完國小和國中,其間有三次曾因學費困難輟學謀生。20世紀40年代,私立江蘇正則藝專西遷重慶璧山,1945年曾德甫考入該校,師從著名畫家呂鳳子謝孝思蘇葆楨等前輩,從此與書畫結下不解之緣。呂鳳子先生是正則藝專創建人,一生文人本色,不事功名權貴,其平生口頭禪是“藝術製作即是人生製作”,這對曾德甫一生影響甚巨。抗戰勝利後,正則藝專遷回江蘇丹陽,曾德甫轉入私立健生藝專(北碚),以半工半讀的身份就讀,直至解放。
1952年2月曾德甫參加工作,任璧山縣城關國小和璧山師範學校美術教員,1954年調任璧山縣第二中學美術教員,1956年復回璧山師範學校,1957年調永川三中工作,1960年由於“革命的需要”,調永川電影院作美術宣傳幹部。1982年在永川縣政協任駐會常委,1986年退休。
1972年,曾德甫復拾童趣,重操舊業,潛心於中國花鳥畫的研究。其後收益頗豐,尤其是畫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生澀蒼辣,堅韌凝練”,獨創了“倒卷枝”的筆法,為他家所未見。1997年他在日本舉辦個人美展,被日本防長新聞譽為“梅繪畫之第一人者”。在川、渝兩地書畫界,有“曾梅花”雅號之譽。出版有《曾德甫書畫作品選》行世,書中精選他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作品,絕大多數是傳統的“四君子”梅蘭竹菊。他“深研究傳統而不拘泥於師傳,中西兼融而不失中國文人寫意畫的品格”,竭力擺脫陳法,張揚個性,融入了自己的命運和精神體驗。2000年他赴京舉辦聯展。曾德甫的梅花畫,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國家文物鑑定專家楊仁凱在人民大會堂中曾評他比關山月還得好。他們素未平生,由此可證其書畫造詣之深。曾德甫在西歐巡迴展覽,又受日本邀請去開個展,原國防部長張愛萍曾為之題詞。2001年朱鎔基總理、外事部主任王海容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並留影紀念,以畫梅花享譽世界。
除繪畫外,曾德甫的題畫詩多自出機杼。他極崇原創,決不因襲他人。其書法則承傳“碑”的沉雄剛健,又滲透了金石的刀味。
美術作品多次在全國、省、市展出和在報刊發表,並在全國書畫大賽中多次獲獎。擅長寫意花鳥畫,尤喜畫梅。所作梅花在當代畫壇獨具一格。《中國書畫報》、《中國文化報》有專文介紹:深研傳統而不拘泥於師傅,中西兼容而不失中國文人寫意畫的品格;緊扣時代脈搏,尊重當代觀眾,作品力求清新雅致而又富有時代氣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