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曾廣鈞
- 出生地:湘鄉縣荷塘
- 出生日期:1866年
- 逝世日期:1929年
- 字:重伯
- 號:觙庵
- 又號:伋安
生平簡介,文學成就,代表詩作,
生平簡介
曾廣鈞,同治五年(1866)八月十日生於武昌撫署。當時其叔祖曾國荃任湖北巡撫,其祖母攜其母由金陵歸湘鄉在此小住,生下廣鈞待滿月後,回原籍荷葉富厚堂。曾廣鈞才華橫溢,少年得志,“凡是他要學的,則無所不能”。十來歲就能詩善文,常與長者唱和,王闓運稱之為“聖童”。
光緒七年(1881),曾紀鴻去世,曾廣鈞特授舉人,時年15歲。光緒十二年(1886)入京朝考二等,改庶吉士。光緒十五年(1889)二月復入京會試,中進士,入翰林,為國史館協修加三級。時年23歲,是翰林院中最年輕者。因以詩取勝,又有“翰苑才子”之稱。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曾廣鈞奉旨“記名”出使大臣,欽派湘鄂49營總翼長,統領鋼武馬炮隊5000人出國援助朝鮮。後中日講和未開戰。光緒二十四年(1898)戊戌維新,曾廣鈞在京加入了新黨,所以梁啓超的詩界八賢詩中,有贊“曾伯君”之句。戊戌變法失敗時曾廣鈞任廣西武鳴府知府,但當時在京,其母安排其先行出京,免受其害。
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進京,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逃到河北懷來,由懷來知縣武永接待保駕。第二年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歸京,是武永通知曾廣鈞接返的。(武永系曾紀澤的次女婿,曾廣鈞稱妹夫)慈禧太后逃離北京時,派太監崔玉貴將珍妃推入井中溺死,曾廣鈞作《庚葉落祠》詩二首,以吊珍妃,極受當時文人的讚賞。不過慈禧太后並不知此情況,慈禧太后回京後曾廣鈞離開北京到了南京。
宣統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發前夕,曾廣鈞棄職歸里。從此不再加入政治舞台,倒很喜歡研究詩詞、書法、算學及外國科學,諸如聲、光、電、化等學問。曾作有《環天室詩集》行世。卒於民國十八年(1929)十月十一日,享年64歲。
有《環天室詩集》前後集行世。精書法,馬宗霍《霋岳樓筆談》評點:“重伯書宗率更,稍參北碑,以廓其勢,遒整方峻,晚而益和,不似其人之跅弛也。”
文學成就
曾廣鈞於詩詞,以擅長“玉溪體”馳名,與當時李希聖、汪榮寶、孫希孟並稱為擅長此體的四大家。他的《落葉詞》十二首,哀庚子珍妃下井事,哀感頑艷,撲朔迷離,確有幾分李商隱無題詩的味道。
《光宣間詩壇點將錄》將曾廣鈞比擬為梁山天巧星浪子燕青,可說十分形象。評語云:“環天室詩多沈博絕麗之作,比擬之工,使事之博,虞山之後,此其嗣音”。可說是讚譽備至。但詞麗意晦,作為一種流派,存之亦無不可,但究非大雅,只能駭世驚俗而已。
近人李肖聃在其《星廬筆記》中,對曾廣鈞事記載頗詳,茲錄其片斷:“予兒時讀書,即聞曾廣鈞重伯有聖童之譽,年十六而入翰林,與左文襄(左宗棠)言海國事,驚其遠略。潘祖蔭、翁同和輩,謂其名業當繼文正(曾國藩)而起。薛福成論薦使才以與江標同稱。吳大徵疏請率湘軍東征,以為右翼長。東事既定,廣鈞流落江湖,與諸名士飲酒酣歌,以為笑樂。中有典郡之命,亦不到官。”這一段記述概括了廣鈞的一生。
李肖聃先生挽曾廣鈞聯,海內流傳,均推為佳作。聯云:“英略為薛庸庵、吳愙齋所欽,皇華論使,羽扇臨軍,海水正橫飛,公孫憔悴傷家國;才力出結一廬、越縵堂而上,少號聖童,長為詞伯,風流誰嗣響,湘天牢落對乾坤。”用事之切,對仗之工,令人拜服。
代表詩作
《落葉詞》十二首
甄官一夕淪秦璽,疏勒千年出漢泉。鳳尾耘槽陪玉輦,龍香寶絡殉金鈿。
文鸞去日紅為淚,輕燕仙時紫化煙。十月帝城飛木葉,更於何處聽哀蟬。
赤欄迥合翠明漪,帝子精誠化鳥歸。重璧招魂傷穆滿,漸台持節召真妃。
清明寒食年年憶,城郭人民事事非。寶瑟流哀彈別鳳,寒魚哀雁盡驚飛。
銀床玉露冷金鋪,碧化長虹轉鹿盧。姑惡聲聲啼苦竹,子歸夜夜叫蒼梧。
破家叵耐雲昭訓,殉國爭憐李寶符。料得佩環歸月下,滿身星斗泣紅蕖。
橫汾天子家何在,姑射仙人雪未消。恨海千齡應化石,柔鄉三尺不通潮。
青羊項下憐朱屟,白馬濤頭吊翠翹。八節四時佳麗夕,倩魂休上繡漪橋。
朱雀鳥衣莽戰場,白龍魚服出邊牆。鷗波亭下春光慘,魚藻宮中秋夜長。
水殿可憐珠宛轉,冰綃贏得玉淒涼。君王莫問三生事,滿驛梨花繞佛堂。
王母傳籌擁掛旗,閣門宣敕肯教遲。漢家法度天難問,敵國文明佛不知。
十宅少人簪白奈,六官同人策青驪。昆明池上黏天草,只托微波訴卷葹。
小海停波山罷舞,吳宮獵獵鯉魚風,璇台戰鼓驚朱鷺,瑤席新香割綠熊。
魂魄黯依秦鳳輦,聖明終屬晉鮫宮。景陽樓下胭脂水,神岳秋毫事不同。
簾外曉風吹碧桃,未央前殿咽秦簫。石華廣袖誰曾攬,瀋水奇香定未燒。
荷露有情同粉淚,菱波無賴學纖腰。雲袍枉繡留仙褶,碧海青天任寂寥。
天文東策王良馬,地絡西摧蜀後蛇。苔凳自來涵聖澤,桂綸今日網名家。
蕙蘭悼影傷瓊樹,河漢回心濕絳紗。狄女也憐人薄命,繞欄爭掛像生花。
姊弟雙飛入望仙,鳳幃元自賜恩偏。嘗花昔昔陪銅輦,斗革朝朝費玉錢。
秦苑綠蕪悲夕照,梁園春雪憶華年。身名只合埋青史,何水何山認墓田?
鶴市山花蔓鏡台,驪泉銀海落妝梅。雕闌一失同車貴,玉艷淒同異路哀。
福海生平愁似墨,昭陵回望繡成堆。如何齊女門前冢,唯有寒鴉啄冷灰。
嫋嫋靈風起綠萃,幽磷斷續掩春星。白楊徑斷聞山鳥,紅藕行疏度冷螢。
關寒夢魂悲歲月,水天愁思接丹青。鸞輿縱返填橋鵲,咫尺黃姑隔畫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