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官經謀略》是2010年中國城市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郝士釗。
基本介紹
- 書名:曾國藩:官經謀略
- ISBN: 9787507422122
- 出版社: 中國城市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5月1日
- 開本:16
- 正文語種:中文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編輯推薦,目錄,序言,文摘,
基本信息
; 第1版 () 平裝: 308頁 條形碼: 9787507422122
內容簡介
《曾國藩:官經謀略》用鮮活的故事和充滿哲理的語言,集中展現曾國藩生前闡述最多的人際方圓智慧,以及在他身上體現最突出的處世“功夫”。我們可以通過了解他在做人、做事、做官方面的理念、經驗和方法,間接地獲得一些智慧;也可以通過《曾國藩:官經謀略》對他的重要著作如《冰鑒》、《挺經》以及大量筆記和日記的介紹,觸摸到曾國藩思想的精髓部分。
編輯推薦
《曾國藩:官經謀略》:審時度勢,智慧圓融對人際,曾國藩處世智慧,是中國傳統文化智慧的集中體現——方圓出入,剛柔並濟。自身心理的矛盾,以及內心與現實生活的衝突,都被曾國藩用方圓的手段予以解決,他自身也就成為歷史上傑出的人際學大家,他“經世致用”,在學習、工作中,在官場戰場上,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處世方法,獲得了成功。
目錄
上篇 以靈活多變的方法處世打拚
曾國藩的處世之道,具備一體兩面,一面是儒家中庸思想,一面是道家方圓智慧,交相運用,因時而變化,應勢而取捨。做事不過分,以免過猶不及;善於權衡利弊,拿捏分寸;圓融中有剛毅,卓厲中有柔情。他相信“天意”,更相信“人力”。做任何事都“盡其在我”,即銳意進取,成功與否聽憑“天意”。如果只是坐等“天意”,那么即使一事成功也是偶然的,決不會事事成功,所以他“困知勉行”,把主觀努力放在第一位。
第一章 將相無種,豪傑無種——只要能立志,做什麼都可以成功
1.堅卓之志
2.獨立之志
3.規模氣象
4.強毅之氣
5.日進無疆
第二章 情韻趣味,生機盎然——方法可以變,恆心不可以變
1.歷久不衰
2.用志不分
3.無恆內恥
4.困知勉行
第三章 以識為主,以才為輔——努力提高自己的識見能力
1.以識為主
2.先貴審力
3.器識為先
4.識量頗遠
5.毋求近功
第四章 忽主忽客,忽正忽奇——變化中掌握做事的主動權
1.因時變通
2.寬利嚴禮
3.愚明柔強
4.能立能達
5.避長擊短
第五章 一龍一蛇,豈拘一格——進退方圓,增大人生的格局
1.善退善進
2.人神同欽
3.豁達沖融
4.綽有餘裕
5.善刀而藏
6.以迂為直
【國藩《挺經》】
中篇 以方圓隱忍的策略與人競爭
曾國藩從一介書生成長為清朝的“中興之臣”,並且沒有因權力太大而招禍,沒有因威勢太強而亡身,他的做官之道必然有獨到之處。他認為“居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耐煩才能汲取儒、道思想中有價值的部分;中庸為體,方圓為用,才能事功立功、勤政愛民、忍辱負重、廉潔自律、進退有據、靈活變通等等。從而他一次次排除了個人發展過程中的頗多險象,在權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並且贏得了令後人推崇備至的較好名聲。
第六章 勤奮之道,無價秘訣——放下身段,才能更好地投入
1.以勤報君
2.勤可補拙
3.勤思善問
4.克勤小物
第七章 仁者愛人,救人難中——用仁愛之心拓展自己的進取之路
1.愛民第一義
2.如待子弟
3.見諒於下
4.體恤之念
5.挺膺負責
6.留人餘地
7.剴切勸導
第八章 天緣遇之,人力求之——用好了他人,必然成就自己
1.多選替手
2.不拘一格
3.在人不在器
4.不沒其長
5.中興得人
6.褒之若甘雨
7.以類相求
第九章 堅忍待定,能硬能軟——忍辱負重是成功者必備特質
1.不負初心
2.隱忍於中
3.終日惕厲
4.忍是取勢
5.打脫牙和血吞
6.小忍待定
7.渾含應之
第十章 降低欲望,平淡求福——避免受人傷害的自律方法
1.不妄取
2.守寒素
3.慎嗜欲
4.以廉服眾
5.不蹈危機
【國藩《治心經》】
下篇 以低調圓融的姿態贏得人脈
曾國藩認為,人際關係並非都是積極的,因為人際社會太複雜,一個人以什麼樣的姿態和形象與人相處,決定了其是否被社會接納。高傲蠻撞者,實為消極分子,即使不想躲避,也會被人孤立。所以,做人最好低調一些,即“最要虛心”,才能學會在“人海”中游泳,“縱人以巧詐來,我仍以渾含應之,以誠愚應之,久之,則人之意也消”。這樣的人,何嘗不會更好地融入社會?
第十一章 省心縝密,見理皓明——始終保持一顆冷靜的心
1.養心靜體
2.變化氣質
3.寧靜志遠
4.靜思默想
5.收嗇生氣
第十二章 物之終始,不誠無物——與人交往需要以誠相待
1.血誠
2.篤守誠意
3.推誠守正
4.天道忌貳
5.以誠換誠
6.誠者不欺
第十三章 人無眾寡,——恭敬——以平等的態度肯定人,用感恩的情懷敬重人
1.須重禮節
2.一於恭敬
3.恭敬不懈
4.敬人敬己
5.敬畏之心
6.禮以居敬
7.敬而遠之
第十四章 一言欺詐,終不可久——把持住個人的言語行為
1.多言多敗
2.臨淵履薄
3.不栽荊棘
4.須擇遠大
5.疑信雜生
6.謹小忽大
第十五章 知能容愚,博能容淺——以開放的心態容納接受他人
1.謙謹載福
2.和平虛明
3.力除傲氣
4.胸次浩大
5.民胞物與
6.不能過謙
【國藩《論治學》】
序言
在風雲際會的中國近代史上,有影響的人物眾多,可沒有人像曾國藩那樣至今還被我們頻頻地關注。人們撰寫他的傳記,闡述他的著作,分析他的思想……這種現象說明了什麼問題呢?一個人能博得如此“身後名”,必非歷史的偶然,而是由於他生前播下了後人所需要的人文精神,提供了我們可以借鑑的處世智慧。人們這樣評價曾國藩:“德比諸葛,功過蕭、曹,文章無愧韓、歐,實為近百年來難得的聖賢。”毛澤東同志也十分推崇曾國藩,他曾說:“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曾國藩的處世智慧,是中國傳統文化智慧的集中體現——方圓出入,剛柔並濟。我們了解了曾國藩在的人際方面的思想行為,也就差不多懂得了人際關係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明白了儒家和道家思想完全可以在一個人身上整合交融,成為實用的處世方法。人自身心理的矛盾,以及內心與現實生活的衝突,都被曾國藩利用方圓的手段予以解決,他本人也就成為歷史上傑出的人際學大家。與單純著書立說宣傳先哲思想的文人相比,更高出一籌的是,他“經世致用”,即在學習、工作中,在官場、戰場上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處世方法,獲得了成功。
歷史上有智慧的人很多,但要么離我們的時代遙遠,傳奇色彩重,要么其生活經歷不豐富,留下的事跡少;而曾國藩離現代不算遠,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書信、日記和文章,還有朋友、同事的書信日記對他的記載。所以他的事跡非常豐富,並且有一定的真實性,加上意識形態的作用與反作用,使得他不像諸葛亮那樣,被送上神壇。他作為人而不是神的存在,也就與我們的精神距離很近,其做人、做事、做官的原則、方法和策略,也就更便於我們參照、學習和借鑑。
曾國藩“以靜為體,以柔為用”,以至無所不至,無所不遍,可左可右,可上可下,可順可逆,在方為方,在圓為圓。這是一種變通智慧。無為,不是什麼事都不乾,聽之任之,而是順勢而為,有效而為。人際方圓,即在識人用人上。須圓中有方,團結凝聚各類人才;在做事上不做無用之功,出入有無,從而達到無往不勝的化境。
梁啓超認為曾國藩“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於流俗,因困而知,因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恆,帥之以誠,勇猛精進……”這表明梁氏對曾國藩的方圓之功夫非常欣賞和肯定。
本書用鮮活的故事和充滿哲理的語言,集中展現曾國藩生前闡述最多的人際方圓智慧,以及在他身上體現最突出的處世“功夫”。我們可以通過了解他在做人、做事、做官方面的理念、經驗和方法,間接地獲得一些智慧;也可以通過本書對他的重要著作如《冰鑒》、《挺經》以及大量筆記和日記的介紹,觸摸到曾國藩思想的精髓部分。
文摘
上篇 以靈活多變的方法處世打拚
第一章 將相無種,豪傑無種
——只要能立志,做什麼都可以成功
1.堅卓之志
曾國藩非常堅信這一點:做任何事,若能“立堅卓之志”,定會成功。他在家裡排行老大,28歲那年,考上進士,從鄉下來到京城工作。他的幾個弟弟特別羨慕他,他寫信說:“人苟能立志,則聖賢豪傑何事不可為?”
弟弟曾國潢嫌在家塾讀書環境不好,想出外讀書。曾國藩認為,人如果能立志發奮自立,那么在家塾里可以讀書,即使在曠野的地方、熱鬧的場所也可以讀書,即使是在砍柴負薪或放牧家豬的時候也可以讀書;如果不能立志發奮自立,那么在家塾不能讀書,即使是在清靜的地方、神仙的境地也不能讀書。最後他說:“何必擇地?何必擇時?但自問立志之真不真耳!”
曾國藩從小就立下了遠大的志向,“少不自立,荏苒遂洎今茲,蓋古人學成之年,而吾尚如斯也,不其戚矣!繼是以往,人事日紛,德慧日損,下流之赴,抑又可知,夫疾所以益智,逸豫所以亡身,仆以中材而履安順,將欲刻苦而自振拔,諒委其難之!”
21歲那年,曾國藩經人引薦,到衡州府學學習過半年。一開始,訓導師歐陽凝祉是很討厭曾國藩這個門生的。因為曾國藩生長相不雅,一副難登大堂之相,按《麻衣神相》的說法,這種人將來不是無賴便是惡霸,絕難有什麼成正果。另外,曾國藩生了一身皮癬,三天一刺癢,五天一出血,弄得與他在一起學習的人都煩。但很快,歐陽先生就喜歡上了曾國藩。他發現曾國藩不僅做人有禮有讓,做事也明明白白,尤其是人小志大,實在了不起。透過外貌看到內在可貴的東西之後,歐陽先生自然就感到曾國藩身上更有一種魅力,於是教導他也就格外賣力,甚至產生將閨中長女玉英許配給曾國藩的想法。儘管他也知道曾國藩的那身皮癬實難根除,但為了女兒的前途,為了歐陽家族的書香興旺,統統顧不得了。
可見,一個人的成功,外在條件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內在因素。我們來看看曾國藩參加科舉考試的不凡經歷:道光十三年(1833年),曾國藩23歲,參加湖南院試,被取中,列第17名,排次屬中上,人了縣學。當時的湖南學政為岳鎮南。道光十四年,湖南鄉試,曾國藩考中,全省排名第36名,屬中上位置。這一科欽命主考官為徐雲瑞,副主考為許乃安,曾的房考官為張啟庚。道光十八年正月,曾國藩赴京參加全國會試,得中,排名第38名,仍屬中上。這一屆會試欽派主考官、大總裁為大學士穆彰阿,副主考為朱士彥、吳文熔、廖鴻荃,曾的房考官是季芝昌。道光十八年四月,正大光明殿複試,曾獲一等,殿試三甲第42名,屬下等,得賜同進士出身……
曾國藩這一路走來,或許還是為了博取功名,就像現在人們所說的,希望通過考試跳出“農門”。但曾國藩真正踏入社會,也就是說進入博弈圈打拚的時候,他才清醒地意識到,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就得樹立更大的志向,建立更高的目標,終身為之奮鬥。
穆彰阿任軍機大臣十幾年,門生遍天下。他之所以喜歡曾國藩,樂意做一個漢人的靠山,或者有意把一個漢人拉到自己的勢力圈子中,就是因為看中了曾國藩的志向。他說:“足下以三甲進翰苑,實不容易。老夫讀足下詩文,以為足下勤實有過人之處,然天賦卻只有中人之資。但自古成大事立大功者,並不是靠天賦,而是靠志向、信念,且刻苦勤實的功夫。”
曾國藩不像有的人,考上進士後,便扔掉四書五經之類的敲門磚,在官場混,行“厚黑”之學,而他卻繼續在先哲著作中,發掘對自己做事、工作有價值的東西。這一天,他重溫《孟子》,一段內容讓他獲得了新的感受。
《孟子》上寫到,齊國大夫公行子到燕國去,路上遇見曾元,問:“燕國的國君怎么樣?”曾元說:“沒有遠大的志向。沒有遠大志向的人就輕視事業,輕視事業的人,就不求賢人幫助,沒有賢人幫助,怎么能勝任國家大事呢?他只能像氐族人和羌族人一樣野蠻。這樣的人不擔心自己的國家的興亡,而只擔心他死後不能沿用氐族、羌族實行火葬。想的是蠅頭小利,危害的是整個國家的大事啊!”孟子曾多次會見齊宣王,但並不與宣王談論治理國家。孟子的學生十分疑惑,孟子說:“我要先攻破他只講功利、霸道的壞思想。”孟子講仁說義,就是要讓齊宣王胸懷國家,放眼天下!
原來,志向如何對一個人的事業發展如此重要,決定一個人的格局大小。曾國藩於是也建立起自己的遠大志向——“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聖外王之業,而後不忝於父母之所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古人患難憂虞之際,正是德業長進之時,其功在於胸懷坦夷,其效在於身體康健。聖賢之所以為聖賢,佛家之所以成佛,所爭皆在大難磨折之日,將此心放得實,養得靈,有活潑之胸襟,有坦蕩之意境,則身體雖有外感,必不至於內傷。”他意識到,自身修養同內聖外王的心靈終極尚有很大距離,因此到北京後就將“不為聖賢,便為禽獸;莫問收穫,但問耕耘”作為座右銘,時時以“君子當以不如堯、舜、周公為憂,當以德不修、學不講為憂”。
他特意寫了一篇《立志箴》以自勵:“煌煌行哲,彼不猶人?藐焉小子,亦父母之身。聰明福祿,予我者厚哉!棄天而佚,是及凶災。積悔累千,其終也已;往者不可追,請從今始!荷道以躬,與之以言;一尚息活,永矣弗諼。”
有了這樣的志向,曾國藩在國家的危難之際,辦起團練,拉起湘軍與太平軍展開殊死搏鬥,幾挫幾起,最終獲得勝利。他還辦洋務,倡海禁,勵精圖治,以致成為清朝的“中興之臣”。曾國藩的一生當然會留下是非功過,任人評說,但有一點人們大概沒有異議,那就是他的成功,與他的“堅卓之志”是分不開的。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有破釜沉舟之志,則遠遊不負;若徒悠忽因愣,則近處盡可度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