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據傣族文獻,曼飛龍塔始建於
傣歷565年(1204年),這組群塔是由3個印度籍佛教徒設計、大勐龍頭人古巴南批等人主持建造的。
曼飛龍塔現存建築創建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整座塔為一大八小群塔叢聚的形式,塔的形式更接近於緬甸、泰國境內南傳佛教的佛塔。因此當地人也稱這種塔為緬塔。
建築格局
綜述
曼飛龍塔有200餘級石階,塔群建在山頂,共9座,塔基呈多瓣形的梅花狀,周長42.6米。其中主塔高16.29米,四周環抱著8個小塔,分布8角,每座小塔高9.1米,塔身為多層葫蘆形。
每座小塔塔座里都有一個佛龕,佛龕里有一尊佛雕和一個佛像,佛龕上還有泥塑的鳳凰,凌空飛翔,門口是兩條泥塑的大龍。曼飛龍塔由基壇、塔基、佛龕與塔群三個部分構成。
基壇
整座塔首先是坐落在三層扁平的圓形基壇上,基壇外沿裝飾以三層的蓮瓣。
塔基
曼飛龍塔屬磚石結構,在塔基上面建有由大小9座塔組成的塔群。主塔的基座直徑3.9米,高12.9米。主塔最下面為呈圓台形布置、高度逐漸縮小的四層圓形須彌座,周長42.6米,除底層須彌座較為簡素之外,上三層須彌座線腳和裝飾較多。整個須彌座部分的高度約占整個塔高的五分之三左右,自然成為主塔的最主要的構成部分。須彌座之上即為鈴形的覆缽體,覆缽體之上為須彌座形的平頭,平頭之上為瘦高的仰蓮,仰蓮之上是三重圓盤,圓盤之上是寶瓶、寶蓋,再向上是五重相輪,最後以寶珠收尾。
在主塔的八角各布置著一座小塔,小塔造型和主塔相似,只是規模略小。首先主塔底層素平的須彌座消失了,變成八塔連綴在一起的一個多邊形台座。在這個台座上就是縮減為一層的圓形須彌座。須彌座之上依次布置覆缽體、平頭、仰蓮、圓盤、寶瓶、寶蓋、相輪和寶珠。除了規模小於主塔外,相輪的數目也由五個變成了三個。和主塔一樣除了寶瓶以上的部分鎏金之外,次塔也是通體白色,和主塔融為一體。
佛龕與塔群
八座小塔又各向外伸出帶屋檐的佛龕,內置佛像,佛龕內壁還排布著佛像。在每個屋檐正脊上還裝飾有一個小型的佛塔和一隻呼之欲飛的泥塑鳳凰,正脊和垂脊上雕飾以龍、鳳、孔雀等吉祥圖案。
塔剎是喇叭形的蓮瓣立雕。每座小塔的塔座都有一個屋脊外延的佛龕,裡面安放著一尊佛像,內壁則排列著整齊的佛像浮雕。佛龕正脊和垂脊上均飾有龍、鳳、孔雀等陶塑,佛龕券門沿面有花草、捲雲紋飾。
九座塔均為實心,在塔的底部南向辟有一扇小門,可通往塔內。塔內供奉著兩尊佛像和傳說中留有佛祖腳印的青石。
歷史文化
塔糯莊龍
傳說中,曼飛龍塔建於傣歷566年即1204年(實際始建於18世紀)。傣語“塔糯莊龍”,意為大頭筍塔。這組群塔是由3個印度籍佛教徒設計、大勐龍頭人古巴南批等人主持建造的。
釋迦牟尼腳跡
傳說佛陀當年傳法到過此地,在大青石上留下一個巨大的腳印,後人特建此塔以資紀念。青石以及石上的足印被珍藏在塔基南面的暗室里。足印長80厘米,寬58厘米,上塗金粉。環塔塑有6條巨大的游龍,背負蓮花,象徵護法。
朝拜與誕辰紀念日
曼飛龍塔是一座歷史悠久,規模宏大雄偉的宗教建築。不但在國內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各族人民民眾中有很大的影響,而且在緬甸、寮國、泰國的小乘佛教的信徒中也產生深遠的影響,每年均有成百上千的信徒不遠千里前來朝拜,虔誠地敬獻上自己心愛的禮物,表達對佛祖的崇拜和敬仰。
每年俸歷一月十四日(公曆10月20日)是曼飛龍塔的“誕辰”紀念日,傣族人按例歡慶兩天,賧佛祭塔。
文物價值
曼飛龍塔,獨具一格的古塔,表現了傣族人民在建築技術上的成就,同時,由於飛龍白塔具有緬甸佛塔的風格,所以還體現了中外建築技術和文化的交流。
保護措施
1988年1月13日,曼飛龍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址
曼飛龍塔位於雲南省西雙版納景洪縣大勁籠的曼飛龍後山上,距景洪城約60千米,在景洪城的西南方向,有景(景洪)龍(勐龍)公路直達曼飛龍村。
交通
從景洪市政府自駕前往曼飛龍塔,大約57.6千米路程,用時1小時32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