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曼特爾龍
- 拉丁學名:Mantellisaurus
- 別稱:阿瑟菲爾德禽龍
- 界:動物界
分布範圍,形態特徵,物種學史,
分布範圍
曼特爾龍的化石最初是在1917年由雷金納德·胡利(Reginald Hooley)發現於英格蘭南部。胡利最初將它們命名為阿瑟菲爾德禽龍,是以化石發現地威特島西南岸的阿瑟菲爾德村為名。在2007年,格里高利·保羅(Gregory S. Paul)建立曼特爾龍屬,是以發現禽龍的古生物學家吉迪恩·曼特爾(Gideon Mantell)為名。
形態特徵
根據保羅的說法,曼特爾龍的體型較禽龍小,與豪勇龍關係更接近。曼特爾龍生存於白堊紀早期的英格蘭,化石包含許多完整與幾乎完整的化石。
與阿瑟菲爾德禽龍相比,曼特爾龍的體型較小,體重估計值約0.75公噸。曼特爾龍的前肢比例較短,而前肢長度約是後肢的一半;與貝尼薩爾禽龍相比,曼特爾龍的後肢長度約是貝尼薩爾禽龍的約70%長。由於曼特爾龍的前肢較短,身體也較短,保羅推測曼特爾龍主要採取二足方式行走,只有在靜止時、緩慢行動時才會採取四足方式移動。
Heterosaurus、楔椎龍、威特島龍可能是曼特爾龍的異名。在2004年的書籍《The Dinosauria》第二版中,它們過去曾是阿瑟菲爾德禽龍的異名。但保羅的2007年研究並沒有納入這些說法。
物種學史
來自比利時Sainte-Barbe粘土中的標本IRSNB 1551 第一個在1891年由路易·多洛(Louis Dollo)展出時,主要由實際骨骼製成的非禽類恐龍的骨架。該標本最初分配給鬣蜥,但是後來被認為屬於Iguanodon atherfieldensis。標本被分配到自己的屬和種,Dollodon bampingi,由格雷戈里·S·保羅在2008年該屬Dollo,他第一個描述的遺骸而得名,而具體的名稱是科普作家丹尼爾·班皮寧,他協助保羅進行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