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曼康灣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勐龍鎮
- 電話區號:0691
- 郵政區碼:666123
- 地理位置:勐龍鎮南邊
- 面積:23.71平方公里
- 人口:5629人(2008年)
- 氣候條件:年平均氣溫21.4℃
- 機場:西雙版納機場
- 車牌代碼:雲K
村情概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人文地理,新農村建設,發展重點,
村情概況
全村國土面積23.71平方公里,海拔642米,年平均氣溫21.4℃,年降水量140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6664畝,人均耕地1.10畝,林地10477畝。201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505.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659.0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林業為主。
自然資源
曼康灣村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6641 畝(其中田2749畝,地3892畝),人均耕地1.18畝,主要種植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8437畝,水面面積196畝,其中養殖面積196畝;其他面積20300.29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五通。全村有 1167戶通自來水。有1167戶通電,有1167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167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16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167戶。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柏油、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0.1公里,距離集貿市場0.3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37輛,拖拉機700輛,機車1361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609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5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4畝。
到2008年底,裝有太陽能農戶1065戶。全村有7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有7個自然村已通路;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7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3個自然村已通路燈。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08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959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99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66萬元,占總收入的18.57%;畜牧業收入192萬元,占總收入的6.41%;(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452頭,肉牛389頭);漁業收入235萬元,占總收入的7.85%;林業收入1421萬元,占總收入的47.46%;第二、三產業收入554萬元,占總收入的18.5%;工資性收入26萬元,占總收入的0.87%。農民人均純收入3079元,農民收入以林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6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6人,在省內務工11人,到省外務工15人。
人口衛生
文化教育
截止2008年底,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5547平方米,擁有教師70人,距離中學2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668人,其中小學生453人,中學生215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42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8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098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0198.64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是 ,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168870元(人均30元),“一事一議”籌勞32464個(勞均8個)。年末集體總收入37萬元,有固定資產503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 -27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總支部1個,下設7個黨支部,共有黨員68 人,少數民族黨員67人,其中男黨員60人、女黨員8人,村委會由支書、副主任、副支書等組成,下設7個村民小組。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4個,共有團員37人。
人文地理
該村委會地處壩區,主要民族是傣族,主要有傣族的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等節日。信仰小乘佛教,大的寨子都建有緬寺,住有小和尚和大佛爺,“過賧”男女老少都要到寺廟燒香還願。每逢過年過節,傣家人都要殺牛殺豬,叫上親朋好友到家來喝酒吃飯。
年輕人自由戀愛,傍晚,年輕小伙、姑娘會相邀到寨門外相聚。傣家人勤勞智慧,有自己的文化、文字。生活簡樸,主要居住在傣樓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村落里蓋起了一幢幢兩至三層的新樓房,人民安居樂業,日子越過越紅火。
新農村建設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1、曼康灣村委會人多地少,主要產業依靠糧食 為主,其次是橡膠種植,但因農業科技跟不 上現代農業的發展,且已無可開發利用的土 地,制約了村委會的發展。 2、村民素質偏低,致富奔小康的意識也不強, 部分村民安於現狀,多種經營較少,阻礙了 村委會今後的發展。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 1、多開展文化科技知識培訓,提高村民的自身 素質和致富的意識。 2、依託本地交通便捷的地理優勢,大力發展畜 牧、漁業養殖產業,加強農田、橡膠管理, 提高產量,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3、剩餘勞動力可外出務工,開展多種經營等, 充分調動村民的積極性,把該村建設為富裕 、和諧,具有民族特色的新農村村寨。 4、加快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
5、到“十二五”期末,力增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0年的4659.00元增加到5124.9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