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曹無傷
- 別名:曹毋傷
- 國籍:中國(西漢)
- 出生地:不詳
- 出生日期:不詳
- 逝世日期:公元前206年
- 職業:漢代將領
歷史記載,人物軼事,歷史評價,相關爭議,
歷史記載
《史記·項羽本紀》
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隙。”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在宴會前,劉邦詢問項羽是誰使他懷疑自己。項羽隨即透露曹無傷告密的事。
劉邦擔心范增等人的加害而逃席,回到自己軍中便立即處死了曹無傷。
人物軼事
作為歷史公案的鴻門宴,其始其終都與一個人物掛上了號,這個人就是曹無傷。給人的印象是,這是一個剛剛出場就立即謝幕的人物、卻讓歷史永遠地記住了他。後世甚至以為,因為曹無傷才有鴻門宴。可能更接近歷史真實的是,無論有沒有曹無傷,都會有鴻門宴。
司馬之職更像是楚制
非常奇怪的是,考查追隨劉邦起兵的幾個親信:曹參、周勃、樊噲、夏侯嬰、周紲的早期官職,竟與司馬之職無一絲一毫的聯繫。司馬之職更像是楚制,而劉邦部沿用的官職更多的是參照了秦制。比如樊噲、曹參等人均是由七大夫而五大夫,繼而為執帛或執圭,再沒見司馬之職。此職或者非劉邦主幹部隊的官職,更可能先為劉邦的兄弟部隊呂澤部所專有,因為呂澤所部用楚制更多。司馬官職可能不低,灌嬰擊楚最後一戰的功勞薄上還特意記了“降左右司馬各一人”,說明此官職的重要。有鑒於此,曹無傷至少是個立有戰功的人。像這樣一個追隨劉邦或呂澤反秦出生入死的人,到了兩軍對峙的節骨眼上,怎么會暗中向項羽一方去搬弄是非呢。劉項兩軍長時期聯手作戰,曹項原本認識也很正常。此時曹只是主動投靠,是否為項氏接納尚屬未知數,又如何內應得起來。何況,曹無傷所說並不是什麼重大機密,與其說是通風報信,不如說是政治表態。其所作所為更像是為自己留個後路。為什麼會是這樣?自從項羽破關而入,兩軍的態勢敵意甚濃,項強劉弱,一目了然,所有的人都清楚打起來會是什麼結果。不僅是劉邦,其所部稍有頭腦的將領也能判斷出局勢的危急,曹無傷的告密也正是在這種情形下發生的。像曹無傷這樣經過浴血奮戰數年立有大功的人,此時有安享勝利成果的心理狀態也很正常。而一旦重新開戰,享受勝利的前景就會完全泡湯。當然,如果能站在勝利者一方,則又將另當別論。曹無傷所為,就有點向下一個勝利者投靠的傾向。也就是說,曹無傷做了兩軍將打起來的準備,而根本沒想到兩軍有可能打不起來。一旦打不起來,曹氏所為將為兩邊所不容。所以古人說,禍莫大於欲利,豈空言哉。
曹無傷傳遞情報的內容
“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 此言不得完全視之為進讒,而應當作具有某種可信程度的史料。曹無傷通風報信的內容,從幾個方面刺激了項羽。劉想王關中,儘管他有這個權利,但這是項羽及諸侯聯軍肯定不會答應的。人性中有一特點,即看高自己的努力,看低他人的努力。在項羽及聯軍看來,他們在黃河以北消滅了秦軍野戰軍主力就是蓋世奇功,他們就理應享有對戰利品的最大支配權。如果讓劉邦如約王關中,就表明項羽的功勞要大打折扣,何況秦政權的金銀財寶還都讓劉邦霸占了。這口氣是項羽無論如何也咽不下去的。在項羽的滅秦計畫中,應該將秦宗室斬盡殺絕,他顯然也不想讓秦王子嬰活下來。因此,劉邦立子嬰為相一事,也為項羽所不能容忍。其實無論有沒有曹無傷的密報,項羽都不會讓劉邦王關中的野心得逞,只是有了這個密報,加大了項羽打擊的決心與打擊準備力度。劉邦方面所遇到的尷尬是,曹無傷之進言完全屬實。劉邦的打算並非隱蔽,其所部將領對此應該有一定的心理準備。而曹無傷大小也是個官,完全有可能知道劉邦的真實意圖。
項羽供出曹無傷
劉邦這么一坦白,項羽也說了,我做得也不好,不過要不是你那個曹無傷說事,我也不會這么做啊。看來這兩個人是要維持關係的,全是外人在搗鬼。是啊,原來兩人關係很好,都結拜為兄弟了,怎么居然發展到都準備火拚了。噢,原來是曹無傷這小子使得壞。所以項羽供出曹無傷很正常,而將曹無傷通風報信一節瞞過不說,才不合情理,畢竟在這萬分尷尬的局面下,當局者都要過關嘛。劉邦過關的辦法是放低身段,低聲下氣,出讓利益;項羽顯然不能如此丟份。怎么辦,把曹無傷拿過來搪塞,得其所哉。
劉邦回軍立殺曹無傷
劉邦回到軍中立即殺了曹無傷一事,與其說是除奸,但更多的是撒氣。因為無論曹無傷是否通風報信,只要劉想王關中,項羽及諸侯聯軍肯定不會答應,結果還是當不成,有沒有曹無傷,結果都不會有什麼兩樣。但一下子親手把差不多吃下肚的勝利果實拱手讓人,劉邦這個心裡啊,怎一個痛字了得。這個曹無傷的死於非命,實實在在是自找的。司馬遷引用古人的話說是“禍莫大於欲利”,那么,這個曹無傷之死就是欲求利的結果。如果僅僅是想活命,雙方打起來臨陣投降也可以活下來嘛。其通風報信的目的,無非是想在事後從項羽陣營為自己謀個有利地位。誰知劉項兩家之間的疙瘩並非解不開,而一旦戰雲消散,水落曹出,不死何之。
歷史評價
曹無傷這個老革命,為了過上理想中的好日子,將一生名節押在了劉項必火併一事上,不僅是送了老命,而且其反秦的功勞就此一筆勾銷。而曹無傷之所以可以歷史留名,只是因為項羽的一句“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作為一個可悲的典型而被世人記住。
和曹無傷一樣所作所為的人在歷史上可是一點也不少,在亂世更是一種正常的站隊和謀略行為,所以我們沒有必要說曹無傷奸詐、小人、內奸之類的。以史為鑑,可以通古今,曹無傷最大的錯誤,就是他識人不明,跟錯了人,僅此而已。曹無傷教給我們的教訓,就是在跟著一個人之前,需要聰明點,最少對他有最起碼的了解,否則很有可能被他的歷史所連累。
相關爭議
唯一對他有所記載的史籍《史記》未有對曹無傷作出深入的描述。
常見的觀點包括:
曹無傷為投靠項羽或自保而出賣劉邦。
曹無傷是項羽軍派往劉邦軍的間諜。
亦有意見認為項羽親自告訴劉邦事件的經過是出賣曹無傷。
現時亦有論者將曹無傷和項伯比較,認為兩人均背叛所屬陣營的人。有些意見指曹無傷的貢獻比項伯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