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攻烏桓之戰

曹操攻烏桓之戰是中國東漢末年官渡之戰後的又一次以少勝多的戰役。袁紹病亡,其子袁尚、袁熙投奔居今冀東、遼寧一帶的烏桓族,以圖再起。曹操為斷絕袁氏復起的後患,而征伐烏桓。最終,曹操麾下大將張遼率領先鋒部隊,大破烏桓,陣斬蹋頓

基本介紹

  • 名稱:曹操攻烏桓之戰
  • 地點:白狼山
  • 時間:建安十二年(207年)八月
  • 參戰方:曹操;袁氏殘部,烏桓
  • 結果:曹軍大破烏桓、斬殺烏桓單于蹋頓
  • 傷亡情況:蹋頓及名王多人死於陣前。胡、漢降者20餘萬口。
  • 主要指揮官:張遼;蹋頓
事情過程,意義,

事情過程

曹操為消滅袁氏殘餘勢力,鞏固北方,於建安十一年(206)開鑿溝通呼沱河、鮑丘水的平虜、泉州二渠(今天津市南北),以輸送軍需。次年夏,曹操統軍出無終(今天津薊縣),東攻烏桓。時雨澇道路阻塞,烏桓軍扼守要道,曹軍受阻。曹操採納當地名士田疇出偏僻小道以攻其不備的建議,乃回師,詐稱待秋冬進軍。烏桓軍因此戒備鬆弛。曹操以田疇率部曲為嚮導,上徐無山(今河北遵化東),輕騎出盧龍塞(今河北喜峰口一帶),於崇山峻岭中疾行數百里。
建安十二年(207年)八月,兩軍相遇於白狼山(今凌源東南)。烏桓軍隊的數量很多。當時,曹操的主力重兵還在後方,尚未到達前線,而曹操身邊只有少量的軍隊。曹軍將士們希望等待後續部隊,並對當前的危險局面都感到恐懼。
在“左右皆懼”的曹軍氛圍中,張遼力排眾議,反對等待後方的重兵,極力勸說曹操應當趁著胡虜的陣勢不整,立刻進行交戰,勸戰氣勢壯氣奮發。曹操十分欣賞張遼的雄壯鬥志,又看見烏桓的軍隊尚未排好戰鬥陣形,於是,曹操採納了張遼的建議。曹操親自將自己所持的麾,授予給張遼暫用,下令由張遼指揮先鋒部隊出戰。於是,張遼率軍突擊,大破烏桓軍隊,並臨陣斬殺了以“驍武”著稱的烏桓單于蹋頓。蹋頓及名王多人死於陣前。胡、漢降者20餘萬口。

意義

曹操攻烏桓的勝利,為爾後南攻西征解除了後顧之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