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曹國舅
- 別名:別名: 曹佾、曹景休
- 職業:濟陽郡王
- 所處時代:北宋
- 地位:八仙之一
- 法寶:雲陽板
成仙歷程,立地為仙,史記,
成仙歷程
曹佾就是八仙中的曹國舅。
曹國舅,名佾,亦作景休,為八仙之一。《宋史》稱他為慈聖光獻太后(邢台寧晉人)之長弟,故稱國舅。
曹國舅乃北宋樞密使曹彬之孫、吳王曹玘之子,曹氏祖上自曹彬之父曹芸以上世居在寧晉,曹芸的父親及以上曹氏諸人死後均葬於其原籍寧晉縣延白村曹氏祖塋,後世遷徙靈壽,遂靈壽成為籍里,但曹彬卻讓其第五子曹玘居住寧晉,守護寧晉縣之曹氏祖墳,以示不忘根本之意。曹玘後被仁宗封為吳王,曹玘之女應詔入宮被宋仁宗冊封為皇后,而後曹皇后之長弟曹佾成為曹國舅。根據此歷史記載,曹國舅為邢台寧晉人,曹皇后之弟。後世被尊奉為道教八仙之一。曹國舅是道教八仙中地位最尊貴的人物,儘管地位很高,被封為國舅,而且天資聰明,但是他並不喜歡享受富貴的生活,不喜歡利用特權,而是喜好道教的修行。
曹國舅有一弟自恃為帝室的親戚,逞強行惡,搶奪百姓的田地據為己有,而且不法的小人多出自其門。國舅自始至終竭力規勸他,都不能使其改過自新,最後竟被其視為仇人。國舅說:“天下之理,積善者昌,積惡者亡,這是不可更改的。我家行善事,累積陰功,才有今日之富貴。如今我弟積惡至極,雖然明里他能逃脫刑典的制裁,但暗裡卻難逃天法。如果一旦禍起,家破身亡,到那時想牽只黃狗出東門,都是不可能的,我即感到恥辱又害怕真的會發生此事。”
於是他散盡家財,周濟貧苦之人。最後,他辭別家人和朋友,身著道服,隱跡于山岩,修心煉性。數年之後,他已達到心與道合、形隨神化的境界。突然有一天,漢鍾離和呂洞賓游至他修道之處,問他:“你閒居時修養什麼。”國舅答:“其他的無所作為,只修道而已。”二仙問:“道在哪裡?”國舅指著天。二仙問:“天又在哪裡?”國舅指著心。鍾離笑道:“心即天,天即道,你已經洞悟道之真義了。”於是授他《還真秘旨》,令他精心修道。不多久,他由漢鍾離、呂洞賓引入仙班。
相傳為宋仁宗朝之大國舅,名佾,亦作景休。曹國舅的弟弟貪赴京應試秀才之妻的美色,絞死秀才,強占其妻。秀才的冤魂向包拯申訴,包公準予查究。曹國舅告知其弟,務必將秀才的妻子置於死地,以絕後患。於是二國舅投秀才的妻子入井,被她逃脫,途遇曹國舅,誤以為是包拯,向曹國舅申訴,曹國舅大驚,令手下用鐵鞭打死秀才的妻子,手下以為她以死, 把她棄屍於偏僻的小巷。
秀才的妻子醒了之後,向包公叫冤,包公問明真情後,就詐病,曹國舅來探望包拯。包拯令秀才的妻子出訴,逐將曹國舅監禁。又作假書將二國舅騙來開封府,令此女面訴冤情。又將二國舅枷入牢中。曹皇后和宋仁宗親自來勸包拯釋放她的兩個弟弟,包拯不從,命令將二國舅處決。宋仁宗大赦天下。包公才將曹國舅釋放。
曹國舅獲釋後,入山修行從此遁跡山林,矢志修道學仙,有一天,鍾離權和呂洞賓問他說:「你所養的是什麼 ? 」曹國舅說:「我所養的是道。」仙人笑著問:「道在那裡呢?」曹國舅指著天說:「道在天。」仙人又問:「天在那兒 ? 」曹國舅指著心。鍾離權和呂洞賓滿意地說:「心即天,天即道,你已經洞悟道之真義了。」逐授以《還真秘旨》,令他精心修練,不多久,曹國舅就成仙了。
排名八仙之末的曹國舅,出現的時間最晚,流傳的仙話也較少。其身世,說法大同小異,都和宋仁宗的曹皇后有關。《宋史》有傳,曹佾,字公伯,曹彬之孫,曹皇后的弟弟。他性情和易,通曉音律,喜愛作詩,封濟陽郡王,身歷數朝而一帆風順,年七十二而壽終。《神仙通鑑》云:曹國舅天性純善,不喜富貴,卻慕戀於仙道,其弟則驕縱不法,恃勢妄為,曹國舅對其惡行深以為恥,遂入山修煉,遇鍾離權、呂洞賓而收他為徒,很快曹國舅修成仙道。《東遊記》中所述曹國舅與上略同 附:曹國舅墓,在饒陽縣大曹莊西南。
曹國舅事跡見於《純陽帝君神化妙通記》、《宋史》、《陔余從考》、《歷代神仙史》、《神仙通鑑》等記載。
曹國舅證仙果後,亦有仙文集傳留於世,詩曰:
物表英才性朴純,天然氣象妙精神。
眼空四海全無欲,心貫三才絕點塵。
帝賜金符微一笑,師傳玉訣樂長春。
源緣慈父征唐德,積一皇后二仙真。
立地為仙
在八仙中,唯一與“官”沾上邊的是曹國舅。只見曹國舅他冠袍、玉帶、朝靴,持朝玉笏。其得道也是較為容易,據《列仙全傳》記載,他是由鍾離權、呂洞賓共同度化成仙的:曹國舅在山中修道,遇見了鍾離權和呂洞賓,呂洞賓問:“聞子修養,所養何物?”,曹國舅答:“養道”,呂洞賓又問:“道安在?”,曹國舅指了指天。呂洞賓問:“天安在?”,曹國舅又指了指心。鍾離權笑著說:“心即天,天即道,你已識這其中的本來面目了。”,兩人隨即將曹國舅度化為仙。安徽蕭縣城東南有個黃桑峪,其山林深處有一寺,叫“瑞雲寺”,寺旁有“仙人床”、“仙人橋”等,而據《江南通志·仙釋》中說,曹國舅就修道與此山中,於宋哲宗四年蟬蛻於蕭縣玉虛觀。
史記
現代人所下出的結論。
1、內丹道對曹佾收編簡介
八仙中的曹國舅原型為宋代國舅曹,他在宋代就已經被內丹道收編,成為呂洞賓弟子,並在宋金元時期以固定的形象出現於八仙隊伍之中。
歷史上的曹國舅曹佾是曹彬之孫而不是內丹道所說的曹彬之子,是一位“寡過善自保”的皇家勛戚。《宋史?曹彬傳》指出:“曹佾,字公伯,韓王彬之孫,慈聖光憲皇后弟也。性和易,美儀度,通音律,善弈射,喜為詩。”“高麗國獻玉帶為秋蘆白露,紋極精巧,詔後苑工以黃金仿其制為帶,賜佾”,“坤成節獻壽,特綴宰相班。”並指出他是一位“寡過善自保”者。 《宋史?后妃?曹皇后傳》載其姐於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被立為皇后,宋英宗即位後曹佾曾被封為中書門下平章事,年老時曾入宮親侍太后疾。七十二歲而卒,追封沂王。 根據這些履歷,明清以來的學者曾指出曹國舅成仙似虛幻不實。《玉芝堂談薈》卷十七云:“獨曹國舅,考諸仙傳曹姓無外戚,而諸史外戚曹姓無得仙者。”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二十四云:“考諸仙傳,曹姓無外戚,而諸史外戚無曹姓、無得仙者。檢宋世惟曹佾為後弟,見重於時,年七十卒,初不雲得仙。”趙翼《陔余叢考》卷三四也指出:“曹國舅,相傳為曹太后之弟。按《宋史》慈聖光獻太后弟曹佾,年七十二而卒,未嘗有成仙之事。此外又別無國戚而學仙者,則亦傳聞之妄也。《道山清話》記晏殊乃仙人曹八百托生。所謂曹八百者,豈即其人耶?然又非國戚也”等。有鑒於此,浦江清甚至作出如下之猜測:“畫工取其貴顯美儀度,亦特綴於八仙慶壽班中歟?因此起呂洞賓弟子之說。”
不過,只要我們翻檢道經,我們就會發現,曹國舅加入八仙乃緣出於內丹道的收編。道經《西山群仙會真記》將曹國舅和陳真君(即藍采和)、韓湘子、何仙姑列為呂洞賓弟子;道經《玉溪子丹經指要?混元仙派之圖》亦把曹國舅、鐵拐李等人列為呂洞賓弟子。南宗大師白玉蟾《詠四仙》即詠及曹國舅、陳七子、何仙姑和韓湘子等四人,這和《西山群仙會真記》可以互相參證。白玉蟾的《詠曹國舅》後來被收入《御定歷代題畫詩類》中,證明《詠四仙》中的四首詩均是題畫詩。這類畫像直至明代還很盛行,王直《抑庵文集》中就有《曹國舅贊》 。白玉蟾詠曹國舅詩曰:“竊得玉京桃,踏斷京華草。白雪滿蓑衣,內有金丹寶。”王直讚辭曰:“耽嗜玄虛,脫略聲利。採藥海隅,煉丹雲際。龍藏虎伏,髓綠色。南極東華,允賜長生。”兩首詩讚均宣揚內丹道的宗教理念。在內丹道的這種宣傳下,有關文獻也就認同了曹國舅為呂洞賓弟子之說。比如,清宮夢仁《讀書紀數略》卷中就指出:“曹國舅,丞相彬子皇后弟,遇純陽而得道。”有關文獻甚至舉出了曹國舅隱修升仙之遺蹟。比如《新議錄》引《徐州府志》云:“宋曹國舅,紹聖四年(1097)蟬蛻於縣東南五十里玉虛觀,更名騰雲寺。” 《集說詮真》引《江南通志?徐州》 “仙釋”條也記載了此一內容。 《山堂肆考》卷18“霧豬山”條說的更具體:“霧豬山,在徐州蕭縣東南以下,有霧豬泉,故名。宋人曹國舅隱此山,因蟬骨於此。”但是不知何故, 《山堂肆考》卷150卻提出了另外一個成仙說法:“洞賓度張果老度何仙姑,果老又度曹國舅。”
作為呂洞賓的弟子,曹國舅在宋金時期就出現於八仙隊伍之中,且形象頗為固定。在金代古墓磚雕八仙像中,曹國舅均躋身其間。董明墓曹國舅磚雕形象為:“頭挽雙鬢,身著蓑衣,披蓑裙,赤臂跣足,滿面堆笑,頷蓄長須,是一個笑容可掬的老者。其右臂挎著個籃子,雙手持一把笊籬。”65H4M102墓曹國舅磚雕形象為:“散發束箍,袍服束帶,面目慈祥,儀表端莊,手持笊籬。”曹國舅在兩個磚雕畫像中均攜帶著笊籬這一象徵性標誌(4)。在元明雜劇中,上述象徵性標誌始終伴隨著曹國舅。 《岳陽樓》 (水仙子)云:“這一個曹國舅是宋朝的眷屬。” 《城南柳》 (水仙子)云:這個是提笊籬不認椒房。”《鐵拐李》(二煞)則謂“張四郎曹國舅神通大”。 《南極登仙》 、 《蟠桃會》 、 《仙官慶會》中的曹國舅均手持“笊籬”; 《神仙會》則謂曹國舅手持“千年竹罩”,也即“笊籬”; 《長生會》 、 《群仙祝壽》還在笊籬之外加上了一個“金牌”或“金符”。最為奇特的是, 《八仙慶壽》劇尾:“穿關”列出了曹國舅的所有裝扮設計:“雙髻陀頭、雲鶴道袍、不老葉、執袋、雜彩絛、金牌、笊籬。”不過,自元代雜劇《陳季卿悟道竹葉舟》中以何仙姑代替曹國舅,並“拿走”了曹國舅的“笊籬”始,明清的作品中便出現了新的曹國舅扮相。 《東遊記》中的曹國舅手持玉板, 《邯鄲記》中的曹國舅則手握象簡朝紳, 《芥子園畫傳》中的曹國舅手執拂塵,已經跟當年的形象迥然有別了。
在永樂宮壁畫《八仙過海圖》和元代吟詠八仙的散曲中,其中曹國舅也有。無名氏(雙調?水仙子)云:“玉堂金馬一朝臣,翻作崑崙頂上人。腰間不掛黃金印,閒隨著呂洞賓,林泉下養性修真。金牌腰中帶,笊籬手記憶體,更不做國戚皇親。”此曲將曹國舅的身世、師承、修仙和打扮作了全方位的描述,可以說是對宋元曹國舅形象的總體概括。
2、內丹道對曹佾得道故事的運用
按照八仙故事演變的一般規律,內丹道收編八仙時一般會出現相應的故事,八仙形象的定型也與一定的故事相聯繫。可是,迄今為止,我們還未見宋金時代文獻中出現過相關故事的記載。直至元明時期,內丹道營造的曹國舅故事才浮出歷史的地表。 第一個被記載下來的內丹道曹國舅故事出現在元代苗善時的《純陽帝君神化妙通紀》中。苗善時在《純陽帝君神化妙通紀序》中指出:“仆不揣井觀管量,於諸經集、唐宋史傳,摭收實跡,削去浮華,績成一百二十化,析為一百二十化。”據此可知,其中的“度曹國舅第十化”當出現在宋代。故事大略云:
曹國舅本傳,丞相曹彬之子,曹皇后之弟。美貌紺發,秀麗敏捷,本性安恬,天資純善,不喜富貴,酷慕清虛。年十二三歲,三教經書,一覽精通。自幼出入禁中,上及后妃皆愛敬之。上每與語,惟言清靜自然,無為治政。上甚喜,嘗錫衣黃袍紅條,惟稽首謝而已。一日辭上及後,上問:“何往?”曰:“道人家信意十方,隨心四海。”上與後阻擋數次,賜鞍馬人從,皆不受。上賜一金牌,刻云:“國舅到處,如朕親行。”遂三五日忽不知所往,惟持笊籬度日。忽到黃河渡,艄工索渡錢,曰:“我道人家沒錢。”艄工毀罵,逐下船。遂於衣中取出金牌與艄工準渡錢。舟中人見上字,皆呼萬歲,艄工驚懼。有一籃縷道人坐船中,喝叫:“汝既出家,如何倚勢驚欺人?”曹躬身稽首曰:“弟子安敢倚勢?”“能棄於水中否?”曹隨聲將金牌擲向深流,眾皆驚拜。道人呼曹上岸,“同我去來。”曹諾,遂隨道人上岸,同行數里,在一大樹下歇。道人問曹曰:“汝曾識洞賓否?’曹曰:“弟子濁夫,何識仙人?”道人嘆曰:“吾是也。特來度汝。”曹再拜,復同往,授以道妙口訣,修證仙果。亦有仙文集傳留於世雲。
苗善時詩彖云:
物表英才性朴純,天然氣象妙精神。
眼空四海全無欲,心貫三才絕點塵。
帝賜金符微一笑,師傅玉訣樂長春。
源緣慈父征唐德,積一皇后二仙真。
苗善時的這一故事在永樂宮壁畫和有關文人的考辨中得到了繼承和反映,但是在有關仙傳中卻付之闕如。元代永樂宮壁畫《純陽帝君神遊顯化圖》中有“神化度曹國舅”一圖,圖側題記內容完全襲自《妙通紀》 。明清時代的學術筆記如王世貞《題八仙像後》 、 《玉芝堂談薈》 ,類書如《御定淵鑒類函》,或考辨,或轉述,均依據苗善時的《妙通紀》。同是在元代,另一大仙傳製作大家趙道一創作《歷世真仙體道通鑑》時,就沒有收錄曹國舅傳記,此後的所有仙傳均不收苗善時系統的曹國舅傳。
第二個被記載下來的曹國舅得道故事首先見載於明代的有關文獻中。明代仙傳如《列仙全傳》 、 《仙佛奇蹤》 (又名《消遙墟經》 )記載了另外一則曹國舅得道故事。 《仙佛奇蹤》云:
曹國舅,宋太后弟也。因其弟每不法殺人,深以為恥。遂隱跡山岩,精思玄理。野服葛巾,經旬不食。一日,遇鍾離、純陽二仙。問:“聞子修養,所養何物?”對曰:“養道”。曰:“道何在?”舅指天。曰:“天何在?”舅指心。二仙笑謂曰:“心即天,天即道。子親見本來面目矣。”遂授以還真秘術,引入仙班。
黃斐默清光緒三十年上海慈母堂排印本《集說全真》引《神仙通鑑》說的更為詳細一些:
“曹國舅,系宋仁宗曹皇后之弟也。”曹後有弟,長名景休,不親世務;次名景植,恃勢妄為。帝每為戒飭,不悛。嘗不法殺人,至是,包拯案之,伏罪。景休深以為恥,遂隱跡山岩,葛巾野服,矢志修真。一日,鍾離、呂二師來問曰:“聞子修養,所養何物?”對曰:“養道。”曰:“道安在?”休指天。曰:“天安在?”休指心。二師笑曰:“心即天,天即道,子親見本來矣!”遂授以還真秘旨,令其精煉,未幾成道。王圻《續通考》卷二四三“曹國舅”條、 《歷代仙史》 “曹國舅”條、 《呂祖志?事跡志?補遺》 “曹仙得度”條、 《八仙出處東遊記》 “國舅學道登仙”一節、 《八仙道得》第97回“盪鞦韆只在銅錢一眼,救慈母了結塵世孽緣”一回,講述的都是上述傳統的曹仙得道故事。前四本書均依據傳統而未作什麼變更,後一本書則在遵循傳統的基礎上敷演民間傳說,並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虛構。另外,曹國舅的稱呼,也存在著差異。例如, 《八仙出處東遊記》中稱曹氏兄弟為曹友、曹二, 《八仙得道》中則稱曹氏兄弟為曹大、曹二。
第三個被記載下來的曹國舅故事便是《八仙鐵拐李呂純陽曹國舅寶卷》中的曹國舅得道故事。該寶卷為清代舊抄本,一冊,藏上海市圖書館。該寶卷敘漢鍾離等七仙在蟠桃會上商議:“我們七人做事難好,未免美中不足,譬如說吃什麼酒肆喜宴,只能說七仙桌,有點難聽。若能有八個人,無論吃酒發拳可以喊八仙壽了,坐成團團圓圓一桌可稱八仙桌了,逢到皇母娘娘慶壽,我們可以八人上壽了。”於是到凡間訪求到“敬賢禮士多恭敬”的“大善人”曹國舅,並對他進行多次考驗,最後度他加入八仙行列。
縱觀這三大度脫故事,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其一,三大故事均反映了內丹道的理念。第一個故事敘曹國舅清心寡欲,視權勢富貴如糞土,出家修行,反映的是內丹道棄世修道的人生觀。第二個故事所體現的“心即天,天即道”的宗教理念,是內丹道修心煉性以丹道體天道的哲學觀。第三個故事反映的是民間宗教的理念,即敦倫常、受魔考和煉內丹等宗教追求,是對內丹道理念的弘揚。其二,這三大故事均反映了內丹道八仙體系的師徒授受關係,但這些故事出現的時代是不一樣的。第一個故事是宋代故事,見載於元代,並謂曹皇后只有一個弟弟,符合歷史事實,屬於最早出現的故事。第二個故事見載於明代,並說曹皇后有兩個弟弟,一個好,一個壞,“一好道成真,一作惡喪軀,何性之相遠至此!”作惡喪軀者是造成好道成真者棄家修仙的動因。第三個故事見載於清,是清代民間宗教的宣傳品,出現最晚。其三,這三個故事所產生的作用和生命力也不一樣。第一個故事產生於內丹道氛圍最為濃厚的宋金元時期,這個故事所反映的曹國舅形象奠定了曹國舅在八仙隊伍中的形象特徵。但是,這個故事卻在明清時期銷聲匿跡。第二個故事藉助包公斬國舅這樣的青天斷案故事而得到傳播,成了明清曹國舅故事的主要形態。第三個故事純屬民間宗教家的虛構,孤本僅存,影響不大,流傳不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