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聲迢遞

書聲迢遞

《書聲迢遞》系作者錢婉約近年來新寫的讀書隨筆集,分“讀書”“行路”“看戲”三輯。“迢遞”有行程遙遠、思慮悠遠、時間久長及聲韻言語婉轉之意。作者以此襲達其對華夏書香綿延不絕的人文心意。作者邊走邊讀,隨感隨筆,將自己所觀察到並有所感悟的書事人情、人文歷史,記錄成章,對於讀者了解各地的文化風情,深有裨益。

基本介紹

  • 書名:書聲迢遞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4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3962194
  • 作者:錢婉約
  • 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 頁數:212頁
  • 開本:32
  • 品牌: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書聲迢遞》中收錄了《漫話金山高氏南社人物》;《魯迅為何到仙台去學醫?》;《彼岸的風景:林文月》;《昆季、兄弟、鏡台》;《游目詩海話“白日”》;《從“支那”的名稱說起》;《“賽里斯”與“羊毛樹”》;《與君共此一爐香》等作品。

作者簡介

錢婉約,北京語言大學中文系教授,國學大師錢穆的孫女。

圖書目錄

讀書
讀書:亘古常新的精神追求
漢籍輸入日本史話
究原委以見傳統
道統不廢
陳垣先生的“古教四考”
顧頡剛先生與《古史辨》
錢賓四先生的《先秦諸子系年》
“夸父逐日”新解
漫話金山高氏南社人物
《朗讀者》中的閱讀寓言
魯迅為何到仙台去學醫?
彼岸的風景:林文月
昆季、兄弟、鏡台
游目詩海話“白日”
從“支那”的名稱說起
“賽里斯”與“羊毛樹”
與君共此一爐香
春凳閒話
行路
“小跑”羅浮宮
正倉院:再現八世紀貴族的生活情致
“隱元豆”與“菊舍句碑”
在普利茅斯,感受美利堅的起源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新澤西雕塑公園
不一樣的水城
走馬觀花越南遊
澳門地名趣談
嶺南山水古韻長
看戲
漫話《蘋果》
《左右》抉擇時的命運意識
看話劇《簡·愛》
再識易卜生
台灣舞劇《醮》
穿越時空的“白毛女”
後記

後記

本書所收文章大致為近年來寫下的一些隨筆。按類別,分為“讀書”“行路”“看戲”三輯。後兩者在我,其實也只是書案讀書的空間延伸或再讀書、讀新書的契機。
這些文章大多先後在《中華讀書報》《中國圖書評論》《文史知識》《台灣聯合報》《澳門日報》等報紙雜誌上發表過。幾處的編輯先生以文會友,獎勵筆耕,每次投寄去的文稿,幾乎有信必回,有文則用。這種鼓勵,促成我在教學科研之餘,樂此不疲,不斷寫下這些讀書隨筆。從這一點來說,以上報紙雜誌是此書的催產士。
書中《游目詩海話“白日”》《讀書,亘古常新的精神追求》《道統不廢》三篇,為很多年前的舊作,特別是“白日”一篇,竟是我正式發表的第一篇文字,是我就讀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三年級時的習作。今一併編入,鴻爪雪泥,敝帚自珍,讀者庶幾恕我幼稚之跡。
本書中每一篇文字寫成之際,我總是第一時間用電子郵件發給我父親看,勤於電腦筆耕的他,也總是在第一時間讀完,給我回信,或質疑一個用典、用詞,或指正一個筆誤。積年以來,幾乎形成了習慣,只有經他第一道審閱後,我才會放心往外投寄。這次,倉促問商請父親作序,他二話沒說,翌日即成篇交卷。有友人說,有老父可為你作序,何等幸福之事也。此話誠然。
最後,感謝主編徐雁先生,感謝責任編輯,他們富有成效的工作和及時的溝通,讓我領略信任合作的愉快和海派作風的高效率,這也是此書得以順利面世的原因。
寫於2014年4月8日京滬高鐵G116次列車上

序言

書名為《書聲迢遞》,這“迢”,就是遠,是一個距離概念。路遠迢迢,可以是一百里、一千里,可以是中國各地、世界各地。在這本書里,有寫到中國、日本、法國、美國等等,可謂遠矣。書聲可以從這邊傳過去,也可以從那邊傳過來。也就是迢遞了。這是從空間來說。
時間也有遠近。近,就是現在,遠,可以是過去,也可以是未來。這本書中有講古代史的,有游古蹟的,這是歷史傳來的訊息,也可以說是書聲迢遞吧。而且,這遞,除了傳過來。應當還有傳下去之意。作者或許希冀這書中聲音,也能往遠處傳遞、向後代傳遞吧。
書聲迢遞,從遠處來,往遠處去;從前人來,往後人去。讓書聲迢遞吧。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寫文章是千古事,讀書應當也是千古事。
本書第一篇就說,在中國文化傳統中,讀書是亘古常新的精神追求。古人讀書,今人讀書,後人也還要讀書。但是讀書的得失,也只有讀書的人自己知道。“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是古人的一種說法;而今人也還有這樣認為的,或許後來也還會有這樣看問題的人。本書作者不認為讀書是為了做人上人,而是說,讀書是事關個人修身、文化傳遞的一種精神追求。仍用古人的說法,就是“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在這本書第一篇中,還提到了一個“思、習、行結合,,的說法,竊以為,這是相當地切中時弊的。有一篇談論錢賓四先生思想學術的文章,有這樣一段話“現代學術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人學分離,也就是‘學’與‘德,分離,這個’德’並不是普通意義上理解的‘道德,。而是做人要與治學是一致的。而現代學者,且不論當代,就從晚清到民國,私德就是一代不如一代。而錢先生為什麼能擁有那么多真心的追隨者,實是人學是合一的,是一致的,他所宣揚的文化真相與他的所為所行獸不的。所以,讀賓四先生的書,心中始終是溫暖的,無論世道人心如何,總不會失去信心。”(《賈克文先生與孫鼎宸將軍》,收入拙著《思親補讀錄》)這段話的意思,或許正可以與本書的“思、習、行結合”相互發明吧。本書中有多篇寫到讀錢賓四先生書的,應當也可以作為這第一篇“讀書是亘古常新的精神追求”的一種具體說明。若從反面看,不注意這“思、習、行結合”,那就會是上面所說的人與學分離,學與德分離。或者如錢賓四先生所說的,當代新學術有二病:“一則學問與人生分成兩橛。不效乾嘉以來科舉宦達,志切祿利,則學歐美自由職業,競求溫飽”;“二則學問與時代亦失聯繫。……學問亦絕不見為人格之結晶,僅私人在社會博名聲占地位之憑藉而已。”(錢穆《新時代與新學術》,收錄於《文化與教育》中)錢先生那時提出的問題,幾十年過去了,這問題仍然存在,仍要我們去再提出,再思考。
此亦可見書聲迢遞,可見亘古常新的精神追求之一斑了。
本書作者前幾年出版過一本《梅櫻短箋》,其中許多篇章是寫日本文化的。現在這書中又有《漢籍輸入日本史話》等好幾篇中日文化交流的文字。這使我聯想到最近從《晚學盲言》中讀到的一則軼事。那是中國對日抗戰勝利以後,錢賓四先生第一次去日本訪問,談及日本接受中國文化之影響時,他問一日本學人,你們常說日本學習中國文化,最主要的體現何在?日本學人回答到:“中國人罵人說,你這樣無道,不講理,還算個人嗎?這句罵人話,全世界其他民族都沒有。只有我們日本人也普遍這樣罵人。這是我們日本人接受中國文化的一個明證。”錢先生接下來說,“此語有甚深妙義,我此下二十多年常以此語告國人”。(錢穆《己與道》,收錄於《晚學盲言》)我讀了這則以後,就問自己,這話的“甚深妙義”,在什麼地方?——豈不是讓我們日常言行要講究做人的道理,不能做得不像個人嗎?若再將“思、習、行結合”,則讀此則之後,思之,當比不讀此則之前,行為有所進步,有所“更像一個人”。
推而廣之,所有讀書,都當使人明智而進步,否則,書,就是白讀了。

戲劇多反映人生矛盾,而戲劇在人群中引起的反應和評論,也必有差異,必有矛盾。恐怕不限於任何劇種,包括電影、歌舞劇,都會遇到這樣的情形。《書聲迢遞》中,除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兩方面的文字,還有多篇觀劇論劇的文章,看來也是題中應有之義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