曳鰓動物已記載僅有18種,全部生活在淺海和深海的泥沙中,從潮間帶到幾千米深海。大部分體形較大的種類生活在冷水中;有一些小型種類(如Tubiluchus)分布較為廣泛,包括熱帶海洋。曳鰓動物是中寒武紀海洋底棲生物(benthos)的重要成員。已描述的11個化石種,它們是寒武紀海洋中占優勢的無脊椎動物。現在的種類與其寒武紀的祖先沒什麼大變化。 這類動物體長0.5 mm一40mm,體呈圓柱形,軀幹較大,其前端有一翻吻(introvert),後端常有一或兩個尾附器(caudal appendages)尾附器與體壁連續,其表面角質膜變薄,有學者認為它具有氣體交換、滲透調節和化學感受的功能,但沒有證據證明。神經系統:圍繞咽部有一神經環和一腹神經索。在體腔中有吞噬的變形細胞、紅細胞並含有蚯蚓血紅蛋白(hemerythrin)。體腔液也有流體靜力骨骼的作用。學者們一直認為它具有假體腔,但也有學者認為它具有真體腔,從圖8—29可見它具有在中胚層之間形成的腔,但沒有體腔上皮;而有假體腔的功能,因此,或者說它具有處於萌芽狀態的真體腔。 曳鰓動物僅是現在開始受到關注,了解其進化關係,從其具有神經環,前端的口和翻吻以及分子證據,認為它與動吻動物、兜甲動物親緣關係較近。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曳鰓動物門
- 界:動物界
- 門:曳鰓動物門
- 分布區域:分布於東海陸架區。
- 英文學名:Priapulida
- 曳鰓動物門:已知有2綱4科12種
- 曳鰓動物門:我國僅發現2屬2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