曳嶺古道

曳嶺古道

曳嶺古道,位於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境內。2023年12月27日被浙江省林業局等部門認定為浙江省一級古道,核定長度17719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曳嶺古道
  • 長度:17719 m
  • 類型:浙江省一級古道
  • 地點: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境內
古道簡介,人文歷史,推薦路線,

古道簡介

曳嶺古道自明景泰三年置宣平縣後,一直為處州府城至宣平縣驛道。該道起自麗水城西北門(亦稱通惠門或左渠門),經溪口、桃山、蘆灣、白善(即從今路灣村西北低丘嶺路直至白前)、官橋、張村街、茭坑(今名高坑)至木杓壇,界牌村40里為原老麗水縣境。過界牌,越槁嶺,下周坦,經破橋、老竹、曳嶺腳至嶺頭又30里為今蓮都區境,再往北則進入武義縣境,古道在境內行程70里(合33.6公里)。1965年通車至老竹的公路,基本沿此古道線路越槁嶺而建。
曳嶺古道現在從雙村村尾開始就可以進入了青石板鋪就的曳嶺古道。這條在當地也稱“十八彎”的蜿蜒古道,全程都用長約1.2米、寬三四十厘米的青石板鋪成。古道至今保存完好,沿途生態原始,古樹眾多,又有龍潭瀑布。

人文歷史

曳嶺古道的開闢可追溯至隋唐以前。古茭坑驛距梅田驛45里,中間在鳳前設渡,與梅田古道相接,最早為松陽通臨海郡治章安的官路。唐宋時期成為軍事爭奪的重要路線。唐袁晁,宋方臘,明葉宗留、陶得二所領導的起義軍都曾往返轉戰於此古道。
據《處州府志》載:“曳嶺相傳有仙曳履過此,故名”。曳嶺腳村因在曳嶺山腳而得名。該村700多人口中,有500多是蔡姓人,是蓮都區最大的蔡姓村。曳嶺腳村蔡氏,源於蔡侯叔度,是周時的國姓。 據資料介紹,曳嶺腳村是一個英才輩出,名揚古今的文化村。五代時蔡氏遷居曳嶺腳後,非常重視教化,求學之風蔚然,英才輩出。尤其在宋代成為鼎盛時期,宋皇祐五年(1053)到鹹淳元年(1265)212年間,出了14名進士,另外還有舉人12人,徵辟7人,因而有“進士村”的美譽。這其中,有父子同場,兄弟同進,叔侄同科的,被譽為“一家雙桂”、“一門三人同扣龍門”。在14名進士中,最為出名的當屬蔡仲龍。蔡仲龍是嘉定十六年榜眼,後升狀元,成為處州府唯一的文狀元。蔡仲龍平時為人做事非常平實,不喜歡高談闊論,官至端明殿學士,輔佐朝政。他對古處州府遷移和文化教育方面,都作出了貢獻。死後朝廷在該村賜建“狀元”石牌坊。

推薦路線

曳嶺古道全程約10公里,三港鄉三港村→章灣村→曳坑村→曳源村雙村自然村→曳嶺古道山腳→曳嶺古道(途徑龍潭背、涼亭、古廟)→曳嶺頭→麗水市老竹鎮大片村→麗水市老竹鎮曳嶺腳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