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曲陽修德寺雕刻
- 外文名:sculptures of Xiude Temple in Quyang
- 拼音:Quyang Xiudesi diaoke
- 年代:5世紀末至9世紀中葉
介紹,風格,雙觀音像,
介紹
Quyang Xiudesi diaoke
曲陽修德寺雕刻
sculptures of Xiude Temple in Quyang
最早一件是青砂石高腳菩薩三尊像,相當雲岡期,最晚一件,為盛唐末期。前後延續約350餘年有紀年造像為247件,自神龜三年(520)至天寶九年(750)。紀年造像中北魏晚期17件,東魏40件,北齊101件,隋代81件,唐代8件。造像形式分為釋迦、雙坐釋迦、無量壽佛、彌陀佛、雙彌陀佛、多寶佛、立佛、雙立佛、坐佛、雙坐佛、彌勒、觀音菩薩、雙觀音菩薩、思惟菩薩、雙思惟菩薩、菩薩、雙菩薩、三尊式以及僧等共19種。長達230年間的紀年造像,充分地顯示了此期間造像序列及其變化以及地區性佛教信仰上的特點。
風格
東魏紀年造像具有明確的時代特點和風格,在中國佛教雕刻史上應有其獨立地位。以武定元年( 543)楊洛造觀世音像、武定二年蘇豐洛造菩薩像、武定五年趙宗貴造菩薩像、武定七年馬行興造觀世音像等為代表的武定型造像,薄紗透體,圓肩鼓腹,身材矮胖,和藹可親,與北魏晚期秀骨清像完全不同。北齊紀年造像發生了重大變化。其典型形式完成於天統至武平的10年間,如天統二年(566)靜藏造釋迦像、武平四年(573)趙田姜造坐佛、河清三年(564)法郟造菩薩三尊式像天統二年高節慶造雙思惟像、武平六年高修陀造菩薩像等,都身材豐滿,衣紋簡練,刀法爽朗,體積突出,與東魏造像比較,有了質的變化隋代紀年造像則更進一步發展,如開皇五年(585)張波造彌勒像,開皇十一年張茂仁造彌陀像、張難陀造雙觀音像,開皇十二年吳仲昂造菩薩像,開皇十七年邸善造觀音像,大業二年(606)霍造雙菩薩像等,都具有比例勻稱、挺胸細腰、衣飾輕薄、刀法剛勁的風格。邸廣新造玉思惟像、高節慶造白玉像、張茂仁造白玉彌陀像等銘文稱當地信徒稱黃山白石為玉或白玉,說明人們珍愛玉器和玉有五德的儒家觀念浸透到佛教造像用材之中。黃山白石在石造像中較青砂石、礫石、石灰石要貴重,這種現象首見於曲陽石造像。
雙觀音像
修德寺石造像尚有數百件有彩繪痕跡,計有朱紅赭、金黃、黃、孔雀藍、佛青、深綠、粉綠、墨、金等10色。有的用於開光或細部描繪,也有的仿妝鑾的多彩效果。
紀年造像均有或長或短的發願文,記錄了發願者的身份、社會地位、職業、發願目的和佛教信仰以及佛教徒組織、地區沿革等,同時也反映了民間使用簡化字、別字、假借等情況以及書法藝術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