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內親日派、頑固派為降日反共製造的藉口。1939年初,由國民黨河北省保全司令張蔭梧首先提出,認為汪精衛叛逃非降日,乃“曲線救國”,對其部隊投敵說成“為保存實力施行曲線救國”。在此漢奸理論掩飾下,從1940—1944年,國民黨黨政要人叛國投敵者62人,其中從候補中監執委到中央副總裁有20人;旅長以上高級將領67人,投敵軍隊50餘萬人,占偽軍的62%。投降日本侵略者的偽軍官和偽軍,同日軍一起進攻敵後抗日根據地,為侵略戰爭效力。
曲線救國是一個漢語詞語,產生於抗日戰爭期間,指採取直接的手段不能夠解決,比如正面抗擊日本侵略軍的話,能力不夠,就只好採取間接的,效果可能慢一些的,發動軍隊及以...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內親日派、頑固派為降日反共製造的藉口。1939年初,由國民黨河北省保全司令張蔭梧首先提出,認為汪精衛叛逃非降日,乃“曲線救國”,對其部隊投敵說...
楊曉冬見時機成熟,與銀環親自登門拜訪關敬陶,申明民族大義,批駁了曲線救國論的反動本質,並指出光明前途,提高了關敬陶的覺悟。黨的耐心爭取,金環、楊母的捨身就義,使...
借憑弔當地人民紀念李定國的漢王廟古蹟來寄託對往昔民族英雄的無限哀思,並通過批判范文程、寧完我等一批亡明貳臣來進一步諷刺當時某些漢奸人士的所謂“曲線救國”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