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帶鳥是個生存了4000多萬年的家族,然而種類卻不多。至今在它名下的只有5個亞科——Brontornithinae、恐鶴亞科(Phorusrhacinae)、巴塔哥尼亞鳥亞科(Patagornithinae)、Psilopterinae和Mesembriornithinae,包括13個屬和17個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曲帶鳥
- 拉丁學名:phorusrhacus
- 界:動物界
- 分布區域:南美洲
- 食物:雜食
- 生存年代:2700萬年前
名稱含義,習性特徵,前世,種類,特徵,棲息地,進化,今生,
名稱含義
“帶有皺紋者”。最初是為一個懷疑屬於地懶的表面粗糙的下頜命名的,後來發現它是一種巨型不會飛的鳥的頜骨。
習性特徵
恐龍滅絕之後,隱忍了一億六千萬年的哺乳動物終於迎來了新生代的日出。不幸的是,曾經稱霸天下的恐龍仍然留下了一支後裔,那就是鳥類。這些後裔大部分飛向了天空,但也有一些留在了地面,繼續扮演著陸地霸主的地位。直到哺乳動物大規模興起之後,在偏僻的南美大陸上仍然由一類地棲猛禽——曲帶鳥占據著食物鏈的頂端。不會飛的鳥是恐龍絕滅後南美大陸的主要捕食動物。這種強有力的奔跑者具有巨大的頭和喙,適於撕咬肌肉。
前世
1887年,一位探險家在巴塔哥尼亞首次發現了曲帶鳥化石,卻將這塊表面粗糙的上頜誤認為是某種貧齒目動物的下頜。四年後才有人糾正了這個錯誤,這個奇異家族的秘密也由此逐步揭開。
人們100多年來已在南美、北美和歐洲發現了許多曲帶鳥化石,但由於它們的骨骼和其他鳥類一樣結構中空、不易保存,所以已發現的化石大多非常零碎。只是通過大量的比較研究,科學家們才得以拼湊出它們生前的樣子。
種類
曲帶鳥與歐洲的不飛鳥(Diatryma)、加斯頓鳥(Gastornis)並沒有太近的親緣關係,與南美現生的最大鳥類——鶆鴁也不甚密切,它們屬於鶴形目、曲帶鳥科(Phorusrhacidae),與其最接近的現生鳥類是南美的叫鶴。曲帶鳥的祖先是古新世中期的阿尼格瑪鳥(Aenigmavis),這種小鳥還沒有家雞個大,不足1公斤重,在歐洲(如德國的梅塞爾頁岩)和北美的一些化石點都發現了它們的化石。當始新世晚期不飛鳥、加斯頓鳥滅絕以後,曲帶鳥家族在上述地區也很快衰微,然而其中一支卻在此時已與世隔絕、成為獨立大陸的南美洲迅速興旺起來。
特徵
曲帶鳥是個生存了4000多萬年的家族,然而種類卻不多。至今在它名下的只有5個亞科——Brontornithinae、恐鶴亞科(Phorusrhacinae)、巴塔哥尼亞鳥亞科(Patagornithinae)、Psilopterinae和Mesembriornithinae,包括13個屬和17個種。Brontornithinae堪稱“巨人中之巨人”,該亞科中不乏身高超過兩米的巨鳥,如2.4米高、180公斤重的Paraphysornibrasiliensis。但其中最大的還數Brontornis burmeisteri,它從腳底到背部的高度就有1.75米,豎起脖子可超過3米高,與亞洲象不相上下。體重在地球上曾出現的鳥類中僅次於象鳥和巨型不飛鳥,有350~400公斤,相當於兩頭雄獅的重量。由於身體太過笨重,一般認為它們只能緩慢地踱步而不擅快跑,靠捕魚或揀食屍體為生。該亞科在漸新世和中新世曾興盛一時,但在中新世中期以後很快消亡了。進入中新世後,南方有蹄類中的原馬型獸、後弓獸等善於快速奔跑的類型開始出現,然而它們的剋星也隨之產生,那就是著名的長腿恐(Phorusrhacoslongissimus)——恐鶴亞科的一員,在《與古獸同行》第五集中亮相的就是它。與Brontornis相比,恐鶴的體形要瘦削許多,身高腿長(但絕沒有影片中那樣如仙鶴般瘦骨嶙峋),卻有一個又厚又長、末端帶鉤的巨喙,如同一把超大號的鉗子。其頭骨與喙加起來幾乎有0.5米長,比馬頭還大。按照不完整的化石估算,它們的個頭和體重可能跟非洲鴕鳥相仿,大約1.8~2.5米高、100~130公斤重。作為一種行動迅猛的捕食者,其奔跑速度和耐力不比鴕鳥差多少,而巨喙的殺傷力遠遠超過任何一種現存鳥類,無論被啄或是被咬一下都會造成可怕的後果。難怪恐鶴又被稱為“恐鳥”(TerroBirds),或許它們比溫順的紐西蘭正牌“恐鳥”更有資格享用這個稱號吧。恐鶴類是整個家族中最成功、最顯赫的一支。儘管當時南美草原上還生活著袋劍齒虎、南美袋犬這樣可怕的猛獸,天空中還有巨大無比的阿根廷鳥,但它們頂級掠食者的地位從未被動搖過。南北美洲相連以後,北美動物大舉入侵,這對“溫室”中的南美動物無疑是個空前威脅。曲帶鳥雖然無法與南下的貓科動物最強者——美洲劍齒虎直接抗衡,但很可能成功地轉型成為食腐動物並在南美繼續生存了200萬年。更有甚者,它們還和樹懶、犰狳一起“北伐”成功,在生存競爭激烈的北美洲謀得了一席之地,並演化出了泰坦鳥(Titanis)這樣的新類型。
棲息地
在晚漸新世到晚上新世的阿根廷還生活著兩個類群:Mesembriornithinae和巴塔哥尼亞鳥(Patagornithinae),兩者體形相仿,都是背高1.1~1.2米,重40~70公斤,後者略小。它們顯然不如長腿曲帶鳥高大威猛,可能是在與恐鶴類和後來侵入的北美食肉獸的競爭中敗北。
也不是所有的曲帶鳥都如此巨大,最小的Psilopterinae中大多數種類只有幾公斤重,個頭比祖先埃尼格瑪鳥大不了多少。但它們卻是種類最多、生存時間最長的類群,它們從古新世一直繁衍到上新世晚期。
進化
曲帶鳥的進化主線就是翅膀縮小而體形增大,靠強健的雙腿和尖利的嘴喙在南美大草原上縱橫馳騁。與非洲鴕鳥相比,它們的腿更粗,翅膀則更為短小到了可笑的程度。由於它們的翅膀位置比較靠前,因此縮小翅膀有利於節省前部身體重量,並把這部分重量留給巨大的頭顱,這幾乎是當年暴龍類走的進化老路。
在南美洲哺乳類不如舊大陸發達的情況下,曲帶鳥得以分化出多種類型,扮演不同角色。例如較笨重的Brontornis burmeisteri成為類似裂肉獸或安氏中獸之類的巨型食腐動物,而長腿恐鶴和Paraphysornis brasiliensis善於迅速奔跑,成為頂級獵食者;小個子Pelecyornis則像舊大陸的雉雞和新大陸的共鳥一樣在灌木和草叢中安分地生活。作為這些不同的又一證據,各種曲帶鳥的喙有非常明顯的形態差異,這種分化也符合鳥類的一般進化趨勢。
今生
當科學家們努力再現那個比今天的亞馬遜雨林更原始、更野性的南美史前世界時,曲帶鳥和南方有蹄類、大地懶和雕齒獸一起構成了舞台上的主角。它們的成功表明,鳥類不僅僅屬於天空;作為昔日陸地霸主——恐龍的後裔,它們在“哺乳動物的時代”也能在地面上找到自己的尊嚴。今天仍漫步在各大洲原野的鴕鳥及其近親們,將繼續書寫陸地巨鳥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