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一號(曙光一號計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曙光一號計畫,項目名稱為714工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於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進行的第一次載人航天計畫,計畫於1973年發射,但最終並沒有實施。飛船可乘坐2人,類似雙子星座飛船。但是,由於國力不足和政治動盪等因素,曙光一號計畫最終於1972年5月13日被迫取消。雖然計畫被取消,但是計畫的經驗以及錢學森蔡翹趙九章郭永懷貝時璋錢驥王希季陸元九楊嘉墀屠善澄何權軒沈其震王大珩等科學家的貢獻對以後的中國載人航天起了奠基性的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曙光一號
  • 項目名稱:714工程
醞釀,開展,終止,飛船設計,影響,

醞釀

20世紀60年代中國航天計畫開始醞釀時,很多關於載人航天的提議就已被提出。1963年,中國科學院成立了星際航行委員會,由竺可楨裴麗生錢學森趙九章領導,為載人航天的研究作了大量開拓性工作和課題的落實工作。
1965年8月9日,由周恩來主持的中央專委第13次會議,曾計畫在1979年發射第一顆載人飛船,1966年的3月底到4月初,中共中央專委曾召開過制定宇宙飛船規劃的會議。當時,火箭搭載動物(小和大白鼠)進行的幾次亞軌道飛行試驗都已成功。
1968年1月,宇宙飛船計畫的目標物被命名為曙光一號。。4月1日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成立,隨後進行了若干航天醫學研究。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發布命令,要求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飛行員開展航天員的選拔工作,標準為:身高1.59-1.74米,年齡24-38歲,體重55-70千克,飛行時間至少300小時。
1969年末,經過2個月的選拔,並對1918名飛行員進行甄選後,215名初級候選人被確定下來。第二階段的甄選標準主要包括飛行技術、心理情況、生理指標以及常規醫療檢查,最後只剩88名候選人。選拔標準中,“為中國革命獻身”的政治思想也是入選航天員的決定性因素。

開展

1970年7月14日,毛澤東圈閱了國防科委關於航天員選拔的計畫報告後,批示開展中國載人航天計畫。
1971年3月15日,在選拔結束後,19名航天員最終被國防科委確定下來,他們是魯祥孝、王志躍、董小海、方國俊等人。4月的討論會議上,科學家們決定飛船造型仿照美國的雙人載人飛船“雙子星座號”,同年同月航天計畫定名為“714工程”。航天員於1971年11月開始訓練,計畫於1973年執行第一次任務,由長征二號甲(CZ-2A)運載火箭發射升空。
作為對714工程載人航天計畫的支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四川西昌建立起來,此地遠離蘇聯邊境,更能保證安全。曙光一號飛船計畫在1號發射塔上發射,但計畫取消後,1號發射塔就就不再繼續建設了。目前1號發射塔已經改建為觀景台,可以觀看2號和3號發射塔發射衛星的過程。

終止

1970年代,中國政府正在進行多項衛星開發計畫,包括返回式衛星、燈塔一號導航衛星、通訊衛星等。有人認為這是導致714工程的資金匱乏的原因。
毛澤東得知計畫需要撥款的訊息後,他稱地上的事情是應首要考慮的。由此計畫大為收縮。但到1978年為止,曙光號飛船的設計工作已有大量資料積累。
1977年,國防科委打算裁撤完成開發任務的507所,雖然最終沒有完全裁撤,但裁掉了2/3以上的人員,中斷開發計畫,且切斷了項目研發經費供應。1978年中國農業大學回遷,對507所所在地提出回收要求,507所差點被迫馬上搬遷,數年後搬到農大對面新的辦公地,直到921工程後才正式搬到中國航天城。

飛船設計

據現存資料,曙光一號與雙子星座號很類似,但質量更輕,體積更小,因為要搭載最大載重只有3200千克的長征二號甲(CZ-2A)運載火箭。兩名乘員需坐在裝配有彈射椅和儀器的加壓駕駛艙內。飛船的尾部艙裝配有定位引擎、推進劑貯箱以及其他硬體設備。乘員返回艙與尾部艙分開,以濺落的方式返回地球,因為飛船沒有軟著陸系統。

影響

雖然曙光一號計畫最終取消,但是經過8年的發展後,遠望號遠洋飛彈監測船隊被建立起來,在世界各地負責人造衛星、洲際彈道飛彈及後來的神舟號飛船等的監控工作。北京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建有多座模擬太空環境的實驗室以及系統化的實驗設備,太空人可以在此接收多種方面和類型的訓練。可回收的中國返回式衛星、EVA航天服(艙外航天服)、航天食品、太空跟蹤站及雷達、太空人選拔和訓練、相關設備的發展以及熟練,都為後來的神舟計畫(921-1工程)產生積極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