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行望雲山

《曉行望雲山》是由南宋詩人楊萬里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寫雨過天晴、天將亮未亮之時的所見,既包含哲理,也富有情趣。詩人在真與假、幻覺與現實的對立關係中,寫出了雲霧在山頭堆積、噴涌的動態,山靜雲動的意境,躍然紙上。此詩情趣橫生,妙解人頤;語言明明白白,通俗易懂。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曉行望雲山
  • 創作年代:南宋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楊萬里
  • 作品出處:《誠齋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曉行望雲山
霽天欲曉未明間,滿目奇峰總可觀。
卻有一峰忽然長,方知不動是真山。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雲山:雲和山。
②霽(jì):雨雪停止,天放晴。
③長(zhǎng):長大,生長。

白話譯文

天氣放晴東方欲曉已到要亮不亮的時候,隱隱約約可以見到奇異秀麗的山影。
忽然一座山峰頃刻間高大起來,才知道屹然不動的才是真正的山峰。

創作背景

此詩的具體創作時間已經無從考證。這首游山紀勝之作,是作者為了記錄自己在山行途中的片刻感悟而寫下的。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在楊萬里的山水風光詩中,有不少寫得饒有情趣,深含哲理,讀來很耐人尋味,這首詩便是其中的一篇。此詩圍繞“望”字而展開,寫破曉前的雲山景象。
詩一開篇,作者便緊扣題目中的“曉行”二字,從天氣寫起。“霽天”,點明天氣放晴。 “未明間”,交代天欲曉未曉,尚未大亮,一切都在朦朦朧朧之中,這就把“曉行”天氣交代清楚了,為後面雲山難辨的景象描寫,作好鋪墊。次句承前,寫遠山的景象。雖然天尚未亮,但“奇峰”還是依稀可見的。 “總可觀”是照應“未明間”,是說大體可觀,不甚清楚。“奇峰”,既是寫遠山,也是寫天雲,描繪雲、山相接,連成一片,絕難分辨的景象。
詩的後兩句,筆鋒一轉,別開境界:“卻有一峰忽然長,方知不動是真山。”這兩句通過“卻有”和“方知”,引出正題,辨明真假。在那滿目奇峰之中,卻有一峰發生了變化,它突然間長高了,與天相接,這才使詩人恍然大悟,原來那眾多的奇峰,竟有天空中雲彩在濫竽充數,給人以假象,而那些巋然不動的才是真正的遠山。真相一經大白,詩人、乃至讀者都會感到大為驚嘆,以此結束全詩,真是情趣橫生,妙解人頤。
這首詩最大好處在於,它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向讀者揭示了這樣的哲理:世界上有許多東西,往往是真假混雜、真真假假,不易分辨。但是,只要細心觀察,提高警覺,就會發現假的終究是假的,總會有撥開雲霧,日朗天清的時候。同時,還告訴人們要善於透過事物的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不要被假象所迷惑。

名家點評

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莫礪鋒《莫礪鋒教你讀古詩·中級版》:最後兩句類似家常語言,卻讓整首詩充滿生機,也令讀者不禁失笑。正是有了這份幽默與快意,我們才會更加牢固地記住這首詩歌——這樣,也就達到了作者的目的。
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席根《古今中外哲理詩鑑賞辭典》:緊扣題目、內容集中是這首詩的第一個特點;靜中有動是這首詩的第二個特點;精微觀察,深入思考是這首詩的第三個特點。

作者簡介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省)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調贛州司戶參軍。後歷官國子博士、東官侍讀、江東轉運副使等。卒諡文節。與范成大、陸游、尤袤合稱為“中興四大詩人”。其詩講求活法,自成“誠齋體”。有《誠齋集》《誠齋詩話》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