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色燈籠魚,Myctophum asperum (J. Richardson, 1845),燈籠魚科燈籠魚屬的一種魚類。體延長,側扁,後部略細。頭中等大。吻短,前端鈍。眼大。口大,上頜骨狹長而延伸至前鰓蓋後緣,末端略擴大;上下頜呈絨毛狀齒帶。大洋性中層巡遊魚類,以浮游生物為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暗色燈籠魚
- 拉丁學名:Myctophum asperum (J. Richardson, 1845)
- 別稱:燈籠魚 七星魚 光魚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目:燈籠魚目
- 亞目:燈籠魚亞目
- 科:燈籠魚科
- 屬:燈籠魚屬
- 種:暗色燈籠魚
- 分布區域:世界三大洋熱帶海域
- 英文名:Prickly lanternfish
基本信息,形態特徵,棲所生態,漁業利用,
基本信息
俗名: 燈籠魚 七星魚 光魚
學名:Myctophum asperum
英文名:Prickly lanternfish
中文名:暗色燈籠魚 暗色燈籠魚
科名:Myctophidae
同種異名:Dasyscopelus asper, Dasyscopelus naufragus, Scopelus asper
世界分布:全球性
地理分布:分布於世界三大洋熱帶海域。中國台灣則發現於東部及東沙群島周邊水域。
模式種產地:no locality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棲息環境:深海、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0 - 750米
最大體長:7.2 cm
有毒魚類:否
經濟性:否
食用魚類:否
觀賞魚類:否
學名:Myctophum asperum
英文名:Prickly lanternfish
中文名:暗色燈籠魚 暗色燈籠魚
科名:Myctophidae
同種異名:Dasyscopelus asper, Dasyscopelus naufragus, Scopelus asper
世界分布:全球性
地理分布:分布於世界三大洋熱帶海域。中國台灣則發現於東部及東沙群島周邊水域。
模式種產地:no locality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棲息環境:深海、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0 - 750米
最大體長:7.2 cm
有毒魚類:否
經濟性:否
食用魚類:否
觀賞魚類:否
形態特徵
體延長,側扁,後部略細。頭中等大。吻短,前端鈍。眼大。口大,上頜骨狹長而延伸至前鰓蓋後緣,末端略擴大;上下頜呈絨毛狀齒帶。鰓蓋後上緣圓角,具鋸齒狀突起。體被大而薄圓鱗,易脫落;側線平直。背鰭單一,位於體中部,具軟條13-15(通常為14),後部另具一脂鰭;臀鰭基底略等於背鰭基底,具軟條22-26(通常為24);尾鰭叉形,尾鰭副鰭條柔軟。各部位之發光器位置於下:鼻部背位發光器(Dn)及鼻部腹位發光器(Vn)皆小而圓形;鰓蓋位發光器(Op)2個,位於前鰓蓋後緣下方,Op1較Op2小,均在眼眶下緣縱線之下;鰓被架位發光器(Br)3個;胸鰭上方發光器(PLO),距側線比距胸鰭基部遠;胸鰭下方發光器(PVO)2個,兩者互為斜線排列;胸部發光器(PO)5個,PO5位置略升高;腹部發光器(VO)4個,水平排列;腹鰭上位發光器(VLO)位於腹鰭和側線之間, 接近側線;臀鰭上方發光器(SAO)3個,三者排列呈斜線,SAO1在VO4的稍後上方,SAO3緊臨在側線下緣約1/2直徑處;體後側位發光器(Pol)1個,在脂鰭下方,緊臨側線下緣;臀鰭前部發光器(AOa)10-11個,水平排列;臀鰭後部發光器(AOp)5-7個;尾鰭前位發光器(Prc)2個。尾部發光腺,雄魚的SUGL具6-9個,雌魚的INGL具3-7個發光鱗。
棲所生態
大洋性中層巡遊魚類,具日夜垂直分布習性,白天一般棲息深度可達425至750公尺左右,晚上則上游至水深0-125公尺附近處覓食,以浮游生物為食。
漁業利用
一般以底拖網捕獲,不具食用經濟價值,通常做為下雜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