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綠柳鶯

暗綠柳鶯

暗綠柳鶯(學名:Phylloscopus trochiloides):小型鳥類,體長10-12厘米。上體暗橄欖綠色或橄欖灰綠色;眉紋淡黃白色長而顯著,貫眼紋暗褐色;兩支和尾暗褐色,翅上通常有兩道翼斑,在前的翼斑大都不明顯;下體污黃白色;下嘴淡黃色。在野外,難以和雙斑綠柳鶯相區別。

棲息于海拔500-4400米的針葉林、針闊混交林、闊葉林,也見於林緣疏林、灌叢,尤其是在河谷和溪流沿岸的森林較為常見。常單獨或成對活動,非繁殖季節也成小群或混群活動和覓食。性活躍,行動輕捷,整天不停息地在樹枝間跳來跳去飛進飛出,在樹枝間捕食飛行昆蟲。分布於德國、波蘭、芬蘭南部、往東經烏克蘭、烏拉爾、高加索、中亞、西伯利亞到葉尼塞河、往南到蒙古西北部、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帕米爾、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尼泊爾、印度北部等地、越冬於印度、巴基斯坦、泰國和中南半島等地。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世界,中國,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雌雄兩性羽色相似。上體概呈橄欖綠色,頭頂較暗和較褐;眉紋黃白色長而較明顯;自鼻孔穿過眼,向後延伸至枕部的貫眼紋暗褐色;頰和耳上覆羽暗褐色和黃色相混雜;腰較淡,兩翅內側覆羽橄欖綠色,與背相似,外側覆羽暗褐色,各羽外翈羽緣黃綠色;大覆羽和小覆羽先端淡黃色或淡黃白色,形成一道明顯的翅上翼斑,有的中覆羽亦具窄的淡黃白色尖端,形成不甚明顯的另一道翅斑。第一枚初級飛羽較初級覆羽長,第二枚初級飛羽的長度較第八枚短,偶爾等於第八枚。下體白色或灰白色沾黃,尤以兩脅和尾下覆羽沾黃更為顯著。
虹膜褐色;上嘴黑褐色,下嘴淡黃色;跗蹠和趾淡褐色或近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8-10克,♀6-10克;體長♂102-119毫米,♀102-119毫米;嘴峰♂10-11毫米,♀7-11毫米;翅♂59-67毫米,♀52-65毫米;尾♂47-53毫米,♀44-58毫米;跗蹠♂17-20毫米,♀17-22毫米。(註:♂雄性;♀雌性)(指名亞種)
新疆亞種上體概呈帶灰褐色的橄欖綠色;眉紋淡黃色;自眼先起有一條淡黑褐色穿過眼睛直達枕部的貫眼紋;飛羽褐色,外側幾枚飛羽外翈具淡黃色狹緣,內側飛羽羽緣轉為黃綠色;大覆羽先端稍呈淡黃色,形成一道極不明顯的翅上翼斑;尾羽亦褐,羽緣黃綠色。下體呈沾黃的白色。新疆亞種顯然較指名亞種和青藏亞種的上體體色要淡得多,且富於灰色。翼式亦有不同,新疆亞種的第2枚初級飛羽的長度大於七八枚;指名亞種則短於第9枚;青藏亞種為八九枚。
青藏亞種上體橄欖綠,頭頂較暗;眉紋黃白色;眼和貫眼紋暗橄欖色;翅和尾羽黑褐色,外翈邊緣黃綠色;大覆羽和中覆羽先端淡黃,形成兩道翅上翼斑。下體白而沾黃,尤以兩脅和尾下覆羽為著。該亞種與指名亞種形態近似,但指名亞種上體較暗,呈暗橄欖綠色,下體、胸和脅更沾灰而與本亞種的上體較鮮綠,下體多沾黃色有別。

近種區別

該物種與極北柳鶯烏嘴柳鶯以及雙斑綠柳鶯體型大小和羽色非常相似,野外不易區別。但烏嘴柳鶯體型較大,嘴黑褐色,翅常具兩道翅斑,外側兩對尾羽內翈具窄的白色狹緣;雙斑翅柳鶯具兩道明顯的翅斑;極北柳鶯體型亦顯的較大,嘴較粗厚,下嘴不為淡黃色,眉紋白色,長而顯著。

棲息環境

暗綠柳鶯棲息于海拔500-4400米的針葉林、針闊混交林、闊葉林,也見於林緣疏林、灌叢,尤其是在河谷和溪流沿岸的森林較為常見。繁殖季節主要棲息于海拔1500-3000米的高山和高原杉木林、杉木和樺樹混交林中,甚至在珠穆朗瑪峰的林線上緣地帶,海拔高達4400米處。遷徙或冬季下降到低山、溝谷森林地帶,甚至果園、居民點的小林中。

生活習性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非繁殖季節也成小群或混群活動和覓食。性活躍,行動輕捷,整天不停息地在樹枝間跳來跳去飛進飛出,在樹枝間捕食飛行昆蟲,通常多在樹冠層,有時亦到低樹上或灌叢中覓食。
暗綠柳鶯在闊葉林中遇見最多,針闊葉混交林次之,低山農田為中等,針葉林數量最少,形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取決於食物豐盛程度,由於針葉林樹種比較單純,食物來源單一,而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樹種繁雜,林木生長旺盛,林下灌木叢生,適應營巢繁殖,且有充足的食物來源。低山農田林木生長稀疏,人為活動頻繁,人工經濟作物和經濟林替代了自然植被,同時,天敵較多,如蛇、鼠、猛禽,雖然有一定的食物來源,但不利於營巢繁殖。所以,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遇見的只數高於河谷農田和針葉林。
主要以昆蟲為食,主要有鞘翅目的蟓甲、金龜甲、鱗翅目毛蟲和膜翅目螞蟻等。育雛期間,親鳥所餵食物皆為昆蟲,包括有鱗翅目、膜翅目、半翅目、鞘翅目昆蟲和幼蟲,如蝽象、葉跳蟬、金龜甲、葉甲、蠅類、蚊類。
叫聲為響而尖的“tiss-yip”音,似白鶺鴒,也作“pseeeoo”叫聲。鳴聲似山雀,由叫聲導出歡快的短句,並以快速的嘟聲收尾。

分布範圍

世界

原產地:阿富汗、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孟加拉國、白俄羅斯、不丹、高棉、中國、捷克共和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喬治亞、德國、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哈薩克斯坦、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拉脫維亞、立陶宛、澳門、緬甸、尼泊爾、阿曼、巴基斯坦、波蘭、俄羅斯聯邦、斯洛伐克、斯里蘭卡、瑞典、塔吉克斯坦、泰國、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烏茲別克斯坦、越南。
旅鳥:巴林、比利時、法羅群島、法國、希臘、中國香港、愛爾蘭、義大利、約旦、馬來西亞、荷蘭、挪威、羅馬尼亞、沙烏地阿拉伯、西班牙、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英國。

中國

內蒙古(巴彥淖爾盟)、新疆(北部準噶爾盆地、東部天山、西部喀什)、陝西(北部神木、中部秦嶺山區、南部太白山)、甘肅(西北部、西南部、中部天祝以及蘭州)、寧夏(涇源、六盤山)、西藏(南部亞東、東部昌都地區北部和西南部)、青海(北部祁連山、東南部斑瑪、西部玉樹地區)、四川全省、雲南(西北部、西部和南部)(繁殖鳥、旅鳥)、遷徙期間經貴州、四川(康定、石渠)、越冬於雲南(江城、文山、馬關)。
暗綠柳鶯分布圖暗綠柳鶯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暗綠柳鶯為單配型。最早從4月下旬開始成對活動,表現為雌雄鳥相互追逐,並發出“zu-zu-zu…”的求偶叫聲。雄鳥常活動在樹冠枝椏上或灌木的中、上部,獨自高聲鳴叫。當發現雌鳥時,便抬頭觀望,確定目標後即飛奔而去。在雄鳥接近雌鳥約1-2米時,抬頭翹尾,不斷地抖動著兩翼,向雌鳥靠攏。交配多發現於早晨6:30-10:20,偶見於下午。交配多在離地面3-4米高的樹枝上,有時也在比較稀疏灌木上。
4月底5月初開始營巢,雌雄鳥共同營巢,巢材多從附近25-150米的區域內取得。巢主要營造於地上或河岸于山邊陡岩上,亦有在灌叢和小樹上的。巢呈球形,出入口在巢的陰面一側,並且巢口用羊鬍子草遮擋,似門帘,用來隱蔽。巢主要由枯草莖、草葉、樹葉、苔蘚、地衣等構成,外層粗糙,內壁精細,厚度為21-37毫米。內鋪墊以細草莖和獸毛。巢的大小為:外徑114毫米×168毫米、內徑57毫米×60毫米、巢深76毫米、巢高105毫米。巢重17克。營造一個巢需時7天左右。
暗綠柳鶯築完巢後,一般隔1-3天開始產卵,但也有不間隔者。產卵多在早晨8:40-10:30,雌鳥產卵時,雄鳥在巢的附近活動取食,並看守窩巢,在周圍的樹枝上跳來跳去和鳴叫。每窩產4-5枚卵,卵呈白色或灰白色,綴以栗紅色斑點,尤以鈍端密集。卵重1.3-1.7克,大小為14.2-14.5毫米×12.3-12.5毫米。開始產的卵較重較大,最後產的卵相對地較小較輕。最後1枚卵產下後,當日便進行孵卵,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13天左右。
孵化期間,雌鳥晝夜多臥伏在巢內,除外出覓食,很少離巢,雖然有時因人的活動突然受驚飛出巢外,但也不遠飛,在巢的附近的樹枝上發出“zhuir-zhuir-zhuir…”的警戒聲,並招來雄鳥,直至沒有危險時,才回巢繼續孵卵。在晴天雌鳥坐巢的時間短於陰天和雨天,這主要與氣溫變化有關,氣溫高,坐巢時間短,氣溫低,坐巢時間長,這有利於卵的孵化,且提高孵化率。暗綠柳鶯孵卵後期護巢的性能顯然高於前期。
剛出殼的雛鳥枕部和額部長有棕褐色胎毛,長3-4毫米,全身裸露,1-2天內仍需雌鳥抱雛取暖,此時,靠雄鳥銜食育雛,雌鳥在雄鳥育雛時,飛離巢覓食,有時,偶爾銜食餵雛。從第3天起,雌雄共同育雛。育雛期12天左右,然後在親鳥的帶領下順序陸續離巢,離巢由近而遠,逐漸遠離巢位,不再回巢。離巢幼鳥,尚不能獨立生活,仍需親鳥餵食5-8天后,方能自行採食。親鳥在巢內、巢外餵雛17-20天。

亞種分化

暗綠柳鶯(4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與年代
1
暗綠柳鶯喜馬拉雅山亞種
Phylloscopus trochiloides ludlowi
Whistler, 1931
2
暗綠柳鶯青藏亞種
Phylloscopus trochiloides obscuratus
Stresemann, 1929
3
暗綠柳鶯指名亞種
Phylloscopus trochiloides trochiloides
Sundevall, 1837
4
暗綠柳鶯新疆亞種
Phylloscopus trochiloides viridanus
Blyth, 1843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7年 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