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由紅海、非洲東岸至馬貴斯及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南至羅得豪島及拉帕等。台灣除了西部外,皆有分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暗紋動齒䲁
- 拉丁學名:Istiblennius edentulus
- 別稱:狗鰷
- 二名法:Istiblennius edentulus
- 界:動物界
- 門:脊椎動物門
- 綱:輻鰭魚綱
- 目:鱸形目
- 亞目:䲁亞目
- 科:䲁科
- 屬:蛙䲁屬
- 分布區域:沿岸潮間帶礁石潮池區
概況,特徵,生態,漁業利用,頻危狀態,
概況
命名者:(Schneider & Forster, 1801)
俗名:狗鰷
英文俗名:
Rippled rockskipper;
Smooth-lipped blenny;
Rippled blenny;
Toothless blenny;
Coral blenny
是否有毒魚類:否
經濟型魚類:否
食用魚類:否
觀賞魚類:否
模式種產地:社會群島大溪地
同種異名:
Alticops edentulus,
Alticops oryx,
Blennius cinereus,
Blennius edentulus,
Blennius truncatus,
Istiblennius edentululus,
Istiblennius enosimae,
Istilbennius edentulus,
Salarias atratus,
Salarias atrimarginatus,
Salarias azureus,
Salarias diproktopterus,
特徵
體長橢圓形,稍側扁;頭鈍短。雄魚頭頂具冠膜,雌魚無。鼻須掌狀分支;眼上須、頸須單一不分支、上下唇平滑;無犬齒。D. XII-XIV, 19-21;P. 13-14;V. I, 3。背鰭具缺刻,最後一棘小;背鰭與尾柄相連,臀鰭不與尾柄相連;除了成熟大雄魚外,臀鰭棘很小且埋入皮內。 雄魚體側具6-7對深橫帶,前方2-3對延伸至背鰭硬棘部基底,後方橫帶則延伸至軟條部而呈斜斑,背鰭硬棘部另有3-4條白縱線,而軟條部亦有白色斜線;臀鰭近鰭緣處有黑色帶,且有2條白線,活魚時為藍白色;雌魚的體側橫帶較澹;體後側、背鰭和臀鰭有許多黑點散布。
生態
主要棲息於沿岸潮間帶礁石潮池區,深度5公尺內,常藏身於洞穴或縫隙內,受驚嚇時可見其用一前一後的方式跳躍於潮池與空氣間。以藻類、碎屑和小型無嵴椎動物為食。
漁業利用
小型魚類,僅具學術研究價值。
頻危狀態
不在IUCN頻危名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