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水田園風景區

暖水田園風景區

暖水田園風景區位於汝城縣北部的暖水鎮境內,東江湖上游,漚江、淇江交匯之處,距縣城17公里,106國道和岳汝高速公路穿境而過。暖水屬典型低海拔(287米)季風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水充沛,有春早、夏長、秋短、冬遲的特點,年平均氣溫20℃,自古以來就是水稻種植的主要地域,至今仍保持著上萬畝的雙季稻種植規模。高溫多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獨特氣候和地貌,造就了暖水一派山清水秀、風光古樸、恬靜安逸,山環水繞、田荷翠綠、稻穗搖曳的特有江南稻作文化田園風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暖水田園風景區
  • 平均氣溫:20℃
  • 位於汝城縣北部的暖水鎮境內
  • 泉流量:10.16升/秒
簡介,特點,

簡介

2010年暖水鎮榮獲湖南省 “省級環境優美鄉鎮”稱號 。
景區內以山水田園風光為主,又集青山、秀水、綠樹、奇石、幽洞、溫泉、碧湖、古渡於一體,其中最具特色的有東村洞和白茫洞田園風光、大湯溫泉羅泉溶洞東江湖庫尾風景。

特點

站在縣城北面銀嶺頭往下眺望,整個暖水田園風光盡收眼底,最先映入眼帘的是東村洞、白茫洞和麻田洞, “上有天鵝塘,下有地鵝塘,九條黃龍下白茫”;四周高山環繞呈蛟龍入海之勢,在中間圍成了一個谷底盆地,神似一個巨大的“聚寶盆”。盆內綠草如茵,野花綻放,連綿起伏的梯田一直延伸到山腳,一壟壟金黃色的稻田間阡陌縱橫;更有白茫江、淇江、漚江猶如玉帶蜿蜒流過這美麗富饒的盆地,遠遠的綠樹含煙,偶有一、兩村落點綴在綠樹清波間。仿佛能聽到村舍中的雞鳴狗吠聲,春夏和夏秋之交,田野上簇飛著一行行白鷺,勿上勿下,宛如正在奏響著一曲曲田園風光交響樂,令人心曠神怡,如痴如醉。
大湯溫泉位於暖水羅泉村境內,是汝城第二大溫泉。該泉流量10.16升/秒,水溫48°?50°,日流量達3000多噸,具有流量大、水質好、水溫適宜的特點,富含偏酸矽、鋰、氧、鈣、硼、硫化氡等多種有益人體的礦物質,可飲可浴,同時對心血管、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等疾病有顯著理療保健作用。以此水為原料製作的“太乙仙泉”礦泉水,曾作為湖南省女子藝術體操隊指定飲用礦泉水。在距大湯溫泉不足千米外,羅泉坳仔組東南方向200米遠的地方,有兩個較大的石灰岩天然溶洞,小的深約1.5公里,洞內鐘乳密布,石鐘乳、石筍形態迥異。大的長達數公里,據說與城郊厚坊岩相通,洞中有一湧泉,流量大、水質特優。
淇江源於桂東洪水山,自暖水西北方向奔流而來,在淇江自然村與漚江匯合,流經境內約15公里。江水常年清澈見底,游魚可數,兩岸峭壁高聳,樹木蔥蘢,風光秀美,令人流連忘返。江中所產的淇江魚,其肉質豐腴細嫩、味甜無腥、食而不膩,據傳淇江有千年沉香木沉於江底,淇江魚因吸食沉香藥性,有行五臟通六脈之奇效,古有淇江魚曾是明太祖朱元璋點名的貢品之說。
東江湖庫尾(扛顧峽),因東江湖水庫蓄水而成,在暖水境內形成了扛顧峽長達12公里的平衡水路通道,有古渡青龜碼頭和新建的涼灘碼頭直達東江湖風景區。兩岸鬱鬱蔥蔥,峰巒疊嶂,湖水碧波鱗鱗,若晴天從山上往下看則婉如一條綠色的綢帶,讓人仿佛置身於天上人間。
暖水歷史悠久,人文鼎盛。風景區內各種文物、名勝古蹟豐富。有坐落在淇江岸邊的縣級文物將軍廟,相傳三國時期吳國大將黃蓋討剿山賊於此,因征戰受傷曾在此療傷休整,飲馬江邊。地方長老感將軍恩德,在距江邊約一里許的地方興建將軍廟,旌表其功,並將老渡口改名為將軍渡。更有將軍受傷子弟族人厭倦連年征戰,見此風水寶地依山傍水,兩江交匯,生氣盎然,富貴無比,逐定居淇江,數千年來淇江黃氏與世無爭,開枝散葉、繁衍生息至今,成一方望族。但將軍廟歷經幾毀幾建,在遭受文革破壞後,已是殘垣斷壁,蓬蒿離離,現遺址僅存一塊雕刻精美的清乾隆十三年(1742)重修廟殿碑記。
離將軍廟約一公里外有巷頭村上蔣組方圓里和下蔣組破船埂山坡上兩處宋窯遺址。方圓里窯址為宋代,燒制面積330平方米,散落在泥土表面有很多碎的陶片、瓷片,有青瓷、醬燒釉,有的器物底部有銘文“吉”、“日”等,還有的青瓷底部有細膩紋飾,器型有瓶、碗、盤等,胎體青瓷輕、薄、脆,介於青瓷與陶之間的瓷胎體厚重,胎體粗、松、釉色灰暗;破船埂窯址為宋、元時期。器型有碗、壇、罐、壺、缽等。胎質細膩,白中帶灰。釉色介於青、褐之間。多數採用支圈疊燒,少量支珠墊燒,碗心殘留三至五個支燒痕。碗為圓口,有的外飾蓮瓣紋。大部分碗裡印“曹”、“龍京”、“城殿”、“元泉”、“太”、“吉”、“全”、“金玉”、“佛”、“文”、“齋”、“宋”、“大”、“大吉”、“牛”字,有的類似八思巴文,有的字不規範,難以確認。目前,湖南省文物局已對暖水鎮宋代窯址申報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現場覆核。專家評審認定暖水鎮宋代窯址具有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技術含量較高等特點。這一窯址的發現,將填補湘南地帶古時期陶瓷生產技術上的空白,有望實現汝城縣作為文物大縣零“國保”的突破。至今巷頭村白泥塘組村民仍然保持著就地取土、手工制陶的傳承。在村邊的手工作坊里,每天都在完整重現千年來古法燒造陶瓷的工藝流程:踩土、拌泥、搓條、盤築、成形晾曬、上釉、入窯燒制、出爐、遴選外運。
暖涼公路三公里處的扛顧峽,有一古廟建於清朝乾隆年代,毀於文革期間,現存一石碑,嵌立於一石雕??背上,整個石碑及石龜精雕細琢,字型舒展大方,花紋流暢圓潤,具有較高的欣賞研究價值。
位於雙聯村台頭組的萬年橋亭,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至今仍保存完好,亭門的左右上側各嵌有石碑一塊,上面分別刻寫著“披清風”、“抱清水”以及“皇清乾隆丙戊歲春月建”字樣。亭內壁四周,參差鑲嵌著大小石碑26塊,石碑雕刻手工精細,文筆流暢,雖歷經數百年仍清晰可辯;上面所記載的為萬年橋初建、重建等相關內容。
亭外橫臥在漚江上的萬年橋是一座古老的石拱橋,也是我縣境內跨度最長的石拱橋。萬年橋全長80.6米,寬5.5米,高9.3米,分隔成6個單孔。橋身由優質青石打造成方塊後壘砌而成。無橋欄,彎弧拱形。據碑文記載:“萬年橋初建於清乾隆丙戊年間,是桂東下廣東的必由之路,後因洪水戰禍等原因多次被毀,分別於清嘉慶二十三年、光緒八年二次重修,於民國2年(1913年)修復成5拱石橋”,整座石拱橋端正古樸,雄偉壯觀,橋身比例協調、勻稱,結實堅固。至今已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風吹雨打仍然保存完整通行無礙,不得不讓人欽佩當時橋樑建築工藝的精湛。
此外風景區內還有曹家的燈心園遺址(東周)、白溝的何氏家廟(清道光)及木雕神像、北水村古民居(明、清)等歷史文物,構成具有暖水田園特色的農耕稻作文化景觀標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