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建築特點,歷史沿革,景點信息,
建築特點
晾網寺共為三進。一進為山門,大肚彌勒佛坐中;二進為空殿,專供香客休憩;三進為大佛殿,供奉釋迦牟尼,東西兩側分列十八羅漢,上方懸有“光滿大千”匾額。與大佛殿平列的,東為文昌殿,其匾額為“雲漢為章”。西為華陀殿,脊桁中有黑底金字巨木托方,記述建寺的歷史,其文曰:“此寺初建於唐高宗鹹亨二年,明嘉靖時御史左鼎修建,清末地方紳民集資重修,”云云。
歷史沿革
考證史料,晾網寺建於唐初之說不確,因西團一帶,在元末方成陸地。明嘉靖 《兩淮鹽法志》中草堰場圖上有“浪港寺”記載,可見此寺建於明代,其歷史也算得是很久的。
晾網寺流傳有許多動人故事,“發繡佛”便是其中之一。
明嘉靖年間,御史葉大鏞生性耿直,為官清正,與奸相嚴嵩不和。嚴嵩向皇帝進了讒言,把葉大鏞關入監獄,其女兒葉苹香逃離京城,幾經輾轉來到黃海之濱,在晾網寺避難。葉小姐伸冤無路,報仇無門,寢食不安,度日如年。一天,她突然想到自幼隨母學得一手刺繡手藝,何不繡一幀佛像,送上京城,好面見篤信佛教的嘉靖皇帝,為父鳴冤,報仇雪恨。於是,她就用隨身帶來的巨幅紅綾作繡底,將自己根根青絲拔下,每天黎明到黃昏,精心刺繡佛像,整整繡了一年零八個月,當佛像繡成之時,葉小姐眼神耗盡,雙目失明。可她堅信,只要佛像繡好,就一定會得到篤信佛教的嘉靖皇帝接見,父親的冤仇一定可昭雪。可是,就在葉小姐要動身上京之時,京城傳來了葉大鏞已含冤而死的不幸訊息。這一晴天霹霹,使葉小姐悲痛欲絕。她手捧發繡佛,仰天長哭:"蒼天啊,蒼天,父親含冤而死,女兒心機枉費,真是天絕我也……"哭聲驚動鄉鄰,當人們趕來時,葉小姐乙悲絕於世。為了紀念孝女葉苹香,西團人把"發繡佛"懸掛在晾網寺正殿,供人瞻仰,寄託哀思。世代相沿,此風不變。
清光緒年間,草堰場鹽署中有幕僚宣瘦梅者,其人善書擅畫,能詩能文,尤其熱心蒐集地方掌故,聽說晾網寺有發繡佛,登門求觀,見之讚不絕口。自此,成了晾網寺的座上賓。每年農曆四月初八為晾網寺"浴佛節",宣瘦梅屆時必至。每年四月中旬,晾網寺院內芍藥花盛開,宣瘦梅必來賞花。晚年,他卸任回原籍安徽天長縣,寫成《夜雨秋燈錄》一書,書中對"發繡佛"作了如下引述: 東海晾網寺,藏有發繡佛一幀……。長二大四尺,橫八尺,佛像科頭披髮,面如滿月。胸前纓絡垂如珠網。左手當胸撫字,右手秉羽扇,下垂水紋袈裟。袒右臂,赤雙趺,危立龍頭龜背上,若黿龍狀,黿半身在海濤中,四足擺簸,舉頭張吻吐白毫,升空成樓閣、台榭、日、月、山河。其下則飛蛇、飛魚、水母爭來朝拜,怪怪奇奇。佛目微睨,慈悲苦惱,意甚垂憐。其上則金剛全卷,蠅頭小楷……,末注嘉靖某甲子,優婆夷女弟子葉苹香盥沐發繡。幀左空隙為舊戚丁尚書隸,序發繡佛顛末,文甚長,不復記憶。
《夜兩秋燈錄》原為手抄本和石印本。1931年前後,在上海翻印成普及版本。於是,晾網寺發繡佛一事,傳揚於世。揚州古董商攜重金來西團求購,其時,晾網寺住持能悟矢口否認,而知情者傳稱,發繡佛已由能悟先期盜賣。西團紳董大興問罪之師,能悟曲意彌縫,以"情"(錢)"理"(禮)解決,不了了之。後由學董陳永書寫"繡佛遺徽"的匾額,懸於晾網寺西殿以茲紀念。
隨著歷史的變遷,巍然壯觀的晾網寺已毀於抗日戰火,精美絕倫的發秀佛據說後來流傳到了日本。西團人民盼望重建晾網寺,迎回發繡佛,恢復這一名勝古蹟。
景點信息
景區名稱:晾網寺
級 別:
類 型:廟宇
開放時間:
地 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