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林寺

智林寺

智林寺位於常熟東徐市,《常昭合志·寺觀 》載:“智林教寺在李墓,舊志雲,寺在崗身,常熟相傳鐘聲不聞於近而聞於李墓一方,遂徙寺於此,寺旁有徑尚名寺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智林寺
  • 地理位置常熟東徐市 
  • 開放時間:全年:周一至周日 08:00-17:00
  • 占地面積:12000 m
  • 著名景點:高僧堂,觀音院
  • 原名:智林教寺
歷史沿革,名字由來,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李墓為徐市舊名,也叫里睦。據《里睦小志》載:“智林教寺,唐乾元元年(758)救建為永安寺,大觀四年(1110)以犯宣祖陵名改今額,山門榜曰‘智林寺’,圍牆夾道而進為彌勒殿,後大雄寶殿,兩旁樓屋,庭中樹古檜,殿左方丈,方丈前為拈花室,殿右有柏木廳,後有石觀音殿、井亭在焉”。寺院舊址及初建年代,有長慶四年(824)《唐故顧氏陶夫人墓志銘》鑑證,銘雲“其年十一月四日於永安寺東一百步瑩禮也”。磚銘於1973年6月沈家市崗身出土(影印件附書末),1984年常熟文管會徵集,現藏常熟市博物館。梵宇歷時既久,凡經興廢,志載五代周顯德中(958年前後)州得符鼎新之,明萬曆八年(1580)工部尚書工部尚書徐拭重修建,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寺僧智燈與里人花景瑞建天王殿,乾隆二十四年(1759)里信募緣再修,鹹豐十年(1860)大殿毀於兵火,後寺僧募修大悲殿。寺後有東西兩禪房,西禪房五代時為吳越將梅世忠別業名梅園,宋以後梅園為吳越錢氏祠堂,祠堂日常由寺僧代管;東禪房至清初坍廢,縣令康基田於乾隆三十一年建智林社學於此,並勒碑紀事。民國二十六年(1937)十月十一日晨,日機投彈炸毀大悲殿和慧照堂,從此梵宇日趨蕭條,1957年改辦為徐市初級中學。
遭冷時值國泰民安,社會經濟繁榮,更兼黨的宗教政策,尊重人民信仰自由,常熟市人民政府批准重建智林寺,十方善男信女隨緣樂助,工程2000年5月破土,至2002年首期工程告竣,新建梵宇座落徐市集鎮西側,北依里睦塘,面朝徐市—碧溪公路,占12000平方米。彌勒佛端坐正山門,笑迎天下檀越;大雄寶殿塑佛祖如來,旁立十八羅漢,大殿地室置十殿閻王,勸人行善積德,杜絕邪惡;山門和大雄寶殿之間有鐘亭、鼓亭、寶鼎;大殿左右兩側分布高僧堂和觀音院。東牆外神苑集原周圍神廟於一院。新寺初成,由虞山周公太撰《重建智林寺記》。

名字由來

智林寺,原名智林教寺,在董浜鎮徐市辦事處西郊。唐乾元元年(758)敕建為永安寺。唐鹹通二年(861)遷里中。五代時州府奉命整修,宋大觀四年(1110)因避宣祖趙殷墓“安陵”名諱,改名“智林寺”。明萬曆八年(1580)工部尚書徐栻重修。寺後原有東西禪房,西禪房五代時為吳越梅世忠將軍別業,名梅園,後梅園為吳越錢氏祠堂。祠堂日常由僧代管,東禪房至清初塌廢。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寺僧智燈與里人花景瑞重建天王殿。乾隆年間,里人又修。縣令康基田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建智林社學於寺之左。鹹豐十年(1860)大雄寶殿毀於兵火,以後屢有興廢。民國元年(1912),移建大悲殿,原址於學校擴建校舍之用。智林寺清初曾屬三峰寺管轄,寺內代有高僧,宋有講師道一,元有了通和尚,清有道源、曉青、律然(字素風)、果唯、聖通(字貫一)等。1937年,大悲殿、慧照堂及拈花廳等殿宇被日機炸毀。1957年,寺內建民辦初級中學,舊有廟宇建築屢經改造,已無遺蹟。1999年,經常熟市人民政府批准重建智林寺,於2000年5月在徐市集鎮西側原址附近破土動工,至2002年首期工程山門殿、大雄寶殿告竣。之後又陸續建有鐘亭、鼓亭、高僧堂、觀音殿、以及辦公用房、食堂等。占地面積1200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為2000多平方米,投資約400餘萬元。現寺內保存有《火蓮記碑》、宋代高僧墓塔幢基座,明成化年間石井欄、《智林社學碑》、《智林寺齋田碑》、《唐故顧氏陶夫人墓志銘》等文物。

地圖信息

地址:華林路與民泰路交叉口西北100米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