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型新人類是指在人類基礎上移植上人工智慧電子系統的新人類,所謂的半機器半人類。這就是所謂的新人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智慧型新人類
- 外文名: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簡稱:AI
- 分類:弱人工智慧論和強人工智慧論
簡介,詳細介紹,
簡介
“如果一台機器能騙過人,使人相信它是人而不是機器,那么它就應當被稱作有智慧型的。”——“計算機之父”艾倫·圖靈。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很多人從史匹柏的電影《人工智慧》中,第一次認識了這個詞;影片中的機器人戴維更助長了人們對術語“AI”如魔法般魅力的無限遐想。在許多科幻電影裡,智慧型機器人的可能性被演繹到了極致。正如你所看到的《2001年漫遊太空》中冷酷無情的電腦,《終結者2》中能夠改變形狀的金屬殺手,以及《黑客帝國》中的電子黑衣探員等,這些高智商的造物想要取代上帝創造的生靈,所以是危險的象徵。
然而,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在人工智慧這一錯綜複雜的混沌領域中,一切都處於尚未完全明朗的階段,各種觀點彼此之間展開著無盡的紛爭與“火拚”。還是讓我們來聽聽他們的聲音吧。
詳細介紹
火拚焦點一:偽裝背後的真相
真是有點不走運,人工智慧的套用剛剛探頭就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究竟怎樣的系統才夠格被安上“人工智慧”的頭銜?在許許多多偽人工智慧產品掩人耳目的時候,我們如何才能火眼金睛地識別出真正的人工智慧機器?要給人工智慧下一個嚴格的科學定義是很困難的。但是我們可以試著從不同的角度來接近人工智慧的實質。
計算機科學告訴我們:人工智慧就是用計算機模仿人腦所從事的推理、識別、理解、學習等思維活動,來解決需要專家才能處理的複雜問題。例如諮詢、診斷、預測、規劃等決策性問題。
腦科學認為:人工智慧系統是指那些擁有人類智慧型的機器設備。由此我們知道,那些由人類預先設定好程式控制的機器,例如工具機、數控設備等,它們不能稱為人工智慧系統,真正的人工智慧系統自身擁有智慧,並沒有預先設定好的特定行為模式或程式,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它們“自己會做事”。
火拚焦點二:機器“智商”測定
你可能在很小的時候就接受過智力測試,並被貼上“聰明”或是“愚笨”的標籤。那么,面對號稱擁有人類智慧型的機器,你是否也想測試一下呢?衡量機器智慧型程度的最好標準或許就是英國科學家艾倫·圖靈的試驗。圖靈指出:“如果一台機器能騙過人,使人相信它是人而不是機器,那么它就應當被稱作有智慧型的。”
從表面上看,要使機器回答按一定範圍提出的問題似乎沒有什麼困難,可以通過編制特殊的程式來實現。然而,如果提問者並不遵循常規標準,編制回答的程式就極其困難。
火拚焦點三:鐵甲生物真情流露
還記得那個善良勇敢、所向無敵的鐵臂阿童木嗎?上世紀70年代,這個愛好和平的動畫機器人給整整一代人的童年留下了關於機器人的美好印象。這也許是人們第一次對冰冷的機器產生了愛的衝動。
人工智慧科學家們也意識到,只有機器有了情感,才算與人類幾無差別了,這才能真正地實現人工智慧。科學家們試圖製造出情感學習型的智慧型系統,這種系統能通過與人交流來學習人類的行為,並將學到的行為方式再反作用於人類,這樣反覆練習,就如同嬰兒學步一般。正在研製中的情感模擬器將實現情感的完全模擬與真實複製,不僅可以產生疼痛的記憶,甚至可能製造出會做夢的機器人。許多人對此充滿了無盡的期待。而焦慮也在此時悄悄滋生著。
就算情感模擬器能夠製造出懂得愛的機器人。然而人類出於對機械本能的冷漠甚至恐懼,會以愛去回饋它們嗎?他們之間能夠真正實現愛的互動嗎?
反對者們還認為,再強大的機器都只是在程式的控制下運作的,機器不可能像人類一樣去愛,去感受,它們甚至不能思考自己的死亡。但是,某些生物學家和心理學家堅持另一種觀點:所謂的人類情感只不過是純粹的生理現象,是由於我們的器官分泌出某種物質,這些物質讓我們感到悲傷和快樂,感到愛和恨,在人類沒有徹底了解自身的智慧型之前,過早地斷言具有情感的智慧型機器是不可能實現的,似乎有失偏頗。當然,這種觀點哲學家們是無論如何不敢苟同的:即使有一天人們能夠證明某一種分泌物能導致某一種特定的情緒,但仍然無法解釋這種分泌物何以在特定的情境下“適時”地產生,讓人們在該哭的時候哭,該笑的時候笑。更何況,人類深沉複雜的情感世界又豈是嬰兒般的哭哭笑笑、開心和不開心這么簡單?
火拚焦點四:AI的終極產物
在美國猶他州鹽湖城科斯機器人公司的某張演示圖片中,未來的機器人正揮動著畫筆,準備描繪它的人類主人。有些機器專家認為機器永遠無法達到人類的能力,而另一些專家卻相信機器最終將征服這個世界。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移動機器人實驗室主任漢斯·莫拉維克就聲稱,人類將於2050年製造出完全智慧型的機器人。“我確信我們可以設計出和人類的舉止一模一樣的機器人。”他認為,“如果機器人的行為像是有意識的,那么它就是,其它問題多說無益。”
牛津大學的數學家兼宇宙學家羅傑·彭羅斯則沒有這么樂觀。他認為,計算機只能以算術的方式來運行,而在這個世界上總存在著不能由公理和步驟法則來計算的東西(例如藝術),所以機器人永遠無法和人類相提並論。
現在研究智慧型機器的理論被嚴重地兩極分化為“弱人工智慧論”和“強人工智慧論”。弱人工智慧論者認為,機器只是照著編好的程式指令去做而已,它們無法自己進行大腦層面的活動,因此即使這類機器可以通過圖靈的智力測驗,但從本質上來說,它還是和一台極其複雜的鐘控收音機相差無幾。與此相反,強人工智慧論的支持者相信機器也可以認知大腦層面,他們認為研究出具有真實情感和知覺的有自我意識的機器是有可能的,人類完全可以超越上帝之手,創造出偉大的“智慧型新人類”。
強人工智慧論的觀點讓某些哲學家啼笑皆非。他們指出,如果一台計算機可以具有大腦認知能力的話,那人類的思維就成了某個安裝在大腦中的電腦程式。這太荒唐了!對生活的“領悟”是任何機器都無法具備的能力。人類思維的過程是如此複雜多變,以至於同一個人思考同一個問題,在不同時候、不同情緒下思考,得出的結論也可能是不一樣的。那么,機器又怎么可能模仿得了呢?
偽人工智慧
偽人工智慧的產品可謂不勝枚舉,一些商家為了牟取利益,打著人工智慧的幌子來矇騙消費者。其實,所謂的“智慧型微波爐”只不過可以自動選擇烹調時間和火力而已;安裝了觸控螢幕、條形碼掃瞄器和顯示器的冰櫃儼然成了“智慧型冰櫃”;加了人機界面的洗衣機也膽敢號稱“人工智慧洗衣機”……如此種種,真可謂名不副實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