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圓行方的世界——中國傳統文化概論

智圓行方的世界——中國傳統文化概論

智圓行方的世界——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是暨南大學於2017年05月15日首次在中國大學MOOC開設的慕課課程,是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該課程授課教師是史懷剛、龔紅月、何小勇。據2021年3月中國大學MOOC官網顯示,該課程已開課9次。

智圓行方的世界——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共14章,包括導言(上)、導言(下)、中國傳統文化發生和發展的背景之地理背景、中國傳統文化發生和發展的背景之民族背景(上)、中國傳統文化發生和發展的背景之民族背景(下)、《易經》中的神文與人文(上)、《周易》的神文與人文(下)、儒家精神、道家精神:老子的自然無為、道家精神:莊子齊物與逍遙、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及其影響、經驗思維、中國傳統思維方式之辯證思維、序變思維方式等內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智圓行方的世界——中國傳統文化概論
  • 類別:慕課、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
  • 提供院校:暨南大學
  • 授課老師:史懷剛、龔紅月、何小勇
  • 開課時間:2017年05月15日(首次)
  • 授課平台:中國大學MOOC
課程性質,課程背景,課程定位,開課信息,課程簡介,課程大綱,課前預備,預備知識,配套教材,參考資料,授課目標,課程特色,所獲榮譽,教師簡介,

課程性質

課程背景

智圓行方的世界——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自1985年始開,作為面向中國境外學生的公共必修課,截至2021年已有36年課程建設史。為了在當代社會問題之視域下,以文化精神和思維方式為核心,以文化諸要素、諸案例為材料,構建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體系,暨南大學開設了智圓行方的世界——中國傳統文化概論慕課課程。

課程定位

智圓行方的世界——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以中國當代社會現實為基礎,反思過去和面向未來,尋求中國傳統文化綿延之精神脈絡,而非面面俱到地講解中國傳統文化諸要素。該課程既非以哲學史、亦非以思想史、更非以斷代史的方式介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是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精神及思維方式入手,展開中華文化的歷史畫卷。

開課信息

開課次數
開課時間
授課教師
學時安排
參與人數
第1次開課
2017年05月15日~2017年08月10日
史懷剛、龔紅月
3~4小時每周
14036
第2次開課
2017年09月25日~2017年12月27日
3小時每周
7149
第3次開課
2018年03月09日~2018年07月31日
待定
4406
第4次開課
2018年09月01日~2018年12月31日
4小時每周
4375
第5次開課
2019年03月23日~2019年06月10日
5小時每周
3209
第6次開課
2019年09月10日~2019年12月24日
4小時每周
4929
第7次開課
2020年03月01日~2020年06月30日
史懷剛、龔紅月、何小勇
7626
第8次開課
2020年09月25日~2020年12月30日
3小時每周
5098
第9次開課
2021年03月01日~2021年06月16日
待定

課程簡介

智圓行方的世界——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內容設定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導言),建立歷史中國與現代中國的認識關係。通過講解文化的含義、構成,以及傳統的精神和對現實的影響,幫助學生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因素,使他們明確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從正確區分社會傳統的精華和劣質成分過程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第二部分(第一講),建立人與生態環境的認識關係。綜合講清楚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背景,從生態自然、社會結構、行為與文化三層維度探尋中國傳統文化發生髮展的內外原因;通過分析人及其文化與自然的關係,幫助學生對中國文明產生的源頭和形成的過程有大致的了解,並能夠分析中國遼闊疆域形成的原因和多元文化融合及其實質;幫助學生學會用整體辯證(“中和”)的方法去分析古代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結構及其歷史影響。
第三部分(第二講),建立人與文化規律之間的認識關係。利用哲學方法,概括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和實質,並將其作為貫串全課程的主線,從人文精神、自然主義、工夫與境界三個方向,比較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三家的思想特點;通過分析儒家的人文主義精神、道家的自然觀、莊子的齊物論、古老的系統觀及其現代意義等,讓學生了解中國“中和”文化的實質、內涵和現代價值。
第四部分(第三講),建立文化行為與文化認識之間的關係。將中國傳統思維方式這樣一個新銳話題,從文化載體中獨立出來,專章講授;從經驗思維、整體思維、序變思維三個角度解析中國式思維的特徵,並將之與其它文明相互比較。通過剖析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中國人的傳統習慣和心理特徵,引導學生認識自己,認識中國人,認識世界中的中國。
第五部分(第四講),引導學生關注案例教學,即中國傳統社會的實踐智慧。以傳統文化中的實踐智慧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從多個角度講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實踐套用,主要集中於具備現代價值的傳統文化的實踐智慧方面,如曆法數術、文學藝術、中醫武術、飲食養生、建築風水、民俗節日等。

課程大綱

第1~2次開課課程大綱
1 導言上
1.1 中國歷史的分期
1.2 傳統文化的概念
1.3 文化的特徵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上
1.4 文化的特徵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下
1.5 文化的特徵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上
2 導言下
2.1 文化的特徵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中
2.2 文化的特徵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下
2.3 文化的特徵三:文化具有超個人性
2.4 傳統的概念與特徵
2.5 中國文化中的優質傳統和劣質傳統及其影響
3 第一講中國傳統文化發生和發展的背景之地理背景
3.1 人與自然的關係
3.2 文化在人與自然關係中的影響(上)
3.3 文化在人與自然關係中的影響(下)
3.4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上
3.5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下
4 第一講中國傳統文化發生和發展的背景之民族背景
4.1 引言
4.2 華夏文化形成
4.3 華夏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融合
5 第一講中國傳統文化發生和發展的背景之民族背景
5.1 國家政體介紹
5.2 中國古代貴族政體與官僚政體
5.3 中國古代官僚政體對文化的正面影響
5.4 中國古代的法制是君主法治
5.5 小農經濟在中國長期存在
6 第二講《易經》中的神文與人文
6.1 導語之人與神的矛盾:巫文化與理性的崛起
6.2 易學基礎
6.2.1《易經》之歷史地位
6.2.2《易經》之三易之說
6.2.3《周易》之性質
6.2.4《周易》之構成
6.3 周易中的人文
6.3.1 天道循環
6.3.2 知時知幾
6.3.3 憂患意識
6.3.4 乾坤並健
6.3.5 王道通三
7 第四講儒家精神
7.1 中國傳統人文精神導論
7.2 說“儒”釋義
7.3 人性論之概念及文字學解讀
7.4 孔子的人性論:以禮約性
7.5 孟子的性善論
7.6 荀子的性惡與性朴論
8 第五講道家精神:老子自然無為
8.1 道家概述
8.2 老子與《道德經》
8.3 說“道”論“德”
8.4 上善若水
8.5 道法自然
8.6 自然無為之一
8.7 自然無為之二
9 第六講道家精神:莊子齊物與逍遙
9.1莊子其人
9.2莊子其書
9.3道家人性論之一
9.3道家人性論之二
9.4逍遙遊:精神自由之一
9.4逍遙遊:精神自由之二
9.5以道觀物:萬物齊同
9.6功夫與境界之一:莊周夢蝶
9.7 功夫與境界之二:心齋坐忘
參考資料(註:課程大綱排版從左到右列)
第3次、6~9次開課課程大綱
第一周 導言上
1.1 中國歷史的分期
1.2 傳統文化的概念
1.3 文化的特徵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上
1.4 文化的特徵一:文化具有一定的模式下
1.5 文化的特徵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上
導言上
第二周 導言下
2.1 文化的特徵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中
2.2 文化的特徵二:文化具有地域性和超地域性下
2.3 文化的特徵三:文化具有超個人性
2.4 傳統的概念與特徵
2.5 中國文化中的優質傳統和劣質傳統及其影響
導言下
第三周 第一講中國傳統文化發生和發展的背景之地理背景
3.1 人與自然的關係
3.2 文化在人與自然關係中的影響(上)
3.3 文化在人與自然關係中的影響(下)
3.4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上
3.5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下
第四周 第一講中國傳統文化發生和發展的背景之民族背景
4.1 引言
4.2 華夏文化形成
4.3 華夏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融合
第五周 第一講中國傳統文化發生和發展的背景之民族背景
5.1 國家政體介紹
5.2 中國古代貴族政體與官僚政體
5.3 中國古代官僚政體對文化的正面影響
5.4 中國古代的法制是君主法治
5.5 小農經濟在中國長期存在
第一講 中國傳統文化發生、發展之背景測試
第六周 第二講《易經》中的神文與人文(上)
6.1 導語之人與神的矛盾:巫文化與理性的崛起
6.2.1《易經》之歷史地位
6.2.2《易經》之三易之說
6.2.3《周易》之性質
6.2.4《周易》之構成
第七周 《周易》的神文與人文(下)
7.1天道循環
7.2知時知幾
7.3憂患意識
7.4乾坤並健
7.5王道通三
第二講 《周易》中的神文與人文測試
請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
第八周 第三講儒家精神
8.1 中國傳統人文精神導論
8.2 說“儒”釋義
8.3 人性論之概念及文字學解讀
8.4 孔子的人性論:以禮約性
8.5 孟子的性善論
8.6 荀子的性惡與性朴論
第三講儒家精神
儒家的人性論
第九周 第四講道家精神:老子的自然無為
第四講道家精神:老子的自然無為
9.1道家概述
9.2老子與《道德經》
9.3說“道”論“德”
9.4 上善若水
9.5道法自然
9.6自然無為之一
9.7自然無為之二
第十周 第五講道家精神:莊子齊物與逍遙
第五講道家精神:莊子齊物與逍遙
10.1莊子其人
10.2莊子其書
10.3道性與人性
10.4逍遙遊:精神自由
10.5以道觀物:萬物齊同
10.6功夫與境界之一:莊周夢蝶
10.7 功夫與境界之二:心齋坐忘
第十一周 第六講: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及其影響
11.3民族思維方式是怎樣形成的?
11.1中國傳統思維方式概說
11.2什麼是思維?
第十二周 第七講:經驗思維
12.3.2直覺和悟性——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驗思維(上)
12.1直覺和悟性——經驗思維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基礎
12.2直覺和悟性——經驗思維的特點
12.3.3直覺和悟性——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驗思維(中)
12.3.1直覺和悟性——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驗思維(下)
第十三周 第八講:中國傳統思維方式之辯證思維
13.1.1辯證思維及其過程性思維方式
13.1.2.1過程性思維方式給中國文化帶來的三個結果
13.1.2.1過程性思維方式給中國文化帶來的三個結果
13.1.2.1過程性思維方式給中國文化帶來的三個結果
13.1.2.1過程性思維方式給中國文化帶來的三個結果
13.1.2.1過程性思維方式給中國文化帶來的三個結果
13.2整體和辯證中國傳統結構性思維方式 上
13.2整體和辯證中國傳統結構性思維方式 中
13.2整體和辯證中國傳統結構性思維方式 下
13.3整體和辯證:帶有普遍聯繫特點的“月令圖式”思維方式
第八講:中國傳統思維方式之辯證思維
第十四周 第九講:序變思維方式
14.1比類和運籌:中國傳統商戰謀略(本講導言)
14.2.1比類和運籌: “取象比類”和“合理外推”(上)
14.2..2比類和運籌: “取象比類”和“合理外推”(下)
14.3 比類和運籌:“運籌”和“博弈”
參考資料(註:第3次開課課程大綱比6~9次開課課程大綱少了第十三周和第十四周的內容。課程大綱排版從左到右列)
第4~5次開課課程大綱
導言
第一節 何謂文化
第二節 文化的特徵
第三節 中國文化中的傳統及其影響
第一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背景
第一節 中國傳統文化的地理背景
第二節 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族背景
第三節 中國傳統文化的社會背景
第二章 《周易》中的神文與人文
第一節 人神的矛盾
第二節 易學基礎知識
第三節 《周易》中的人文
第三章 儒家的人文精神
第一節 導論
第二節 說“儒”釋義
第三節 孔、孟、荀的人性論
第四章 道家的自然觀
第一節 道家概述
第二節 老子與《道德經》
第三節 說“道”論“德”
第五章 莊子的齊物與逍遙
第一節 莊子其人、其書
第二節 道性與人性
第三節 莊子的功夫與境界
第六章 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及其影響•引言
第一節 授人以魚 不如授人以漁
第二節 什麼是思維
第三節 民族思維方式是如何形成的
第七章 中國傳統經驗思維(直覺和悟性)
第一節 經驗思維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基礎
第二節 經驗思維的特點
第三節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經驗思維
第八章 中國傳統辯證思維(整體和辯證)
第一節 整體和辯證:中國傳統過程性思維(宙觀)
第二節 整體和辨證:中國傳統結構性思維(宇觀)
第三節 整體和辯證:帶有普遍聯繫特點的“月令圖式”思維(宇宙觀)
第九章 中國傳統序變思維(比類和運籌)
第一節 中國傳統商戰謀略
第二節 比類和運籌:取象比類與合理外推
第三節 比類和運籌:運籌和博弈
參考資料(註:課程大綱排版從左到右列)

課前預備

預備知識

智圓行方的世界——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為通識類教育課程,無需專業知識預備。

配套教材

書名
作者
ISBN
出版時間
出版社
《新編中國傳統文化概論》
蔣述卓、龔紅月
-
-
中國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講:人文的世界》
史懷剛
9787566827609
2019年12月
暨南大學出版社
《中國傳統文化新論》
龔紅月
-
2005年
香港中華百科出版社

參考資料

  • 古籍文獻類著作
《諸子集成》(春秋戰國至漢代各位學者的著作集成)、《黃帝內經》、左丘明《國語》、司馬遷《史記》、《周易》、孫臏《孫臏兵法》、劉邵《人物誌》。
  • 文化及中國文化類著作
書名
作者
ISBN
出版時間
出版社
《中國文化概論》
張岱年、方克立
9787303033768
2004年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梁漱溟
9787100074469
2010年
上海商務印書館
《中國哲學大綱》
張岱年
9787500416159
2004年9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中國哲學簡史》
馮友蘭
9787301173954
2010年
北京大學出版社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
湯一介
7800371034
1988年
中國和平出版社
《中國文化特質》
劉小楓
7108002108
1990年2月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中國系統思維》
劉長林
9787509704370
2008年
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中國古代哲學通史》
宋志明
9787515345284
2016年
中國青年出版社
《周易經傳研究》
楊慶中
7100044022
2005年
商務印書館
《中國問題》
(英)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
7806162631
1996年
學林出版社
《宗族、種姓、俱樂部》
(美)許r光(Hsu,F.L.K.)
7800537900
1990年12月
華夏出版社
《周易十講》
胡道靜、戚文
7208043361
2003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國哲學初步》
李錦全、馮達文
7218010547
1993年12月
廣東人民出版社
《中國山水文化》
李文初、蔣述卓
7218021859
1996年
廣東人民出版社
《中華文化史》
馮天喻
9787208092709
2010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

授課目標

智圓行方的世界——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授課目標是引導學生掌握分析文化、歷史、社會和人生的方法;引導學生深入地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精神,從而培養他們對祖國的情感和愛國情操;引導學生理解和認識中國文化的優秀要素和傳統思維方式,以便幫助他們掌握多種認識方法。

課程特色

智圓行方的世界——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以中國當代社會現實為基礎,反思過去和面向未來,尋求中國傳統文化綿延之精神脈絡,而非面面俱到地講解中國傳統文化諸要素。
在教學方法上,該課程完成了由“知識教學”向“方法教學”的過渡。所謂方法教學,包含兩個層次:從老師的層次來看,指的是通過跨文化比較、跨民族思維方式的比較,幫助學生掌握文化比較方法,以此提高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增強他們對人事物的批判性和鑑別性,幫助他們在各種錯綜複雜的事物中,通過進行比較、篩選,發現實質,找到規律;從學生的層次來看,是指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給學生傳授社會方法和科學方法,以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為線索,將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特徵串起來。
在課程內容上,則側重於當代社會核心價值,以及挖掘傳統文化之現代意義,是“輔新命”,可稱之“立新”。如果以中國傳統文化諸要素如文、史、哲等作為課程內容的主體,課堂講授很容易演變成相關學科的專業課,同時,如果在《中國傳統文化》的課堂上將以上內容全部講授完成,課時設定也無法滿足。課程組在課程建設的實踐過程中,通過構建《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的教學體系,將課程內容設定為了五個部分。
智圓行方的世界——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完成了由對歷史之探索轉到對當下問題的回應,即由對中國歷史“是什麼”而轉到中國現代文化“為何如此”的思考;從問題,尤其是當代討論的“熱點問題”入手,增強了課程的時代感和歷史感。

所獲榮譽

2019年1月8日,智圓行方的世界——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課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認定為“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

教師簡介

史懷剛,男,1978年出生,漢族,江蘇銅山人。2008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哲學博士,研究方向為易學、中國近現代哲學,暨南大學副教授,國學研究所副所長。
龔紅月,教授,暨南大學國學研究所所長。
何小勇,暨南大學講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