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吻鰩

晶吻鰩

晶吻鰩(學名:Raja eglanteria)是鰩科、鰩屬魚類。最大體盤寬度可達到48厘米,最大長度可達84厘米。從肩部到尾部,在其背側的中脊上有一排刺。在尾巴的後端有兩個背鰭。背側也有小的暗點和條形,沒有卵泡孔斑點。背表面通常是暗或淺棕色或灰色,有許多較暗的圓形斑點和條紋。通常在上表面也有不規則的淺色素點。喙嵴兩側都有半透明的空間。腹面是白色的,沒有任何標記。

晶吻鰩棲息於近岸水域中,但在較冷的月份可能會離岸移動。在秋季和冬季期間向南遷移。晶吻鰩生活在鹽度範圍為12-35‰、溫度範圍為6.3-27℃海水中。主食軟體動物、蝦、螃蟹和小魚。分布於北大西洋西部,從美國麻薩諸塞州到南佛羅里達州。在墨西哥灣東部也很常見。也沿著加拿大海岸向北延伸。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保護現狀,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晶吻鰩最大體盤寬度可達到48厘米,最大長度可達84厘米。從肩部到尾部,在其背側的中脊上有一排刺。在尾巴的後端有兩個背鰭。背側也有小的暗點和條形,沒有卵泡孔斑點。背表面通常是暗或淺棕色或灰色,有許多較暗的圓形斑點和條紋。通常在上表面也有不規則的淺色素點。喙嵴兩側都有半透明的空間。腹面是白色的,沒有任何標記。
晶吻鰩有46-54顆上牙和48顆下牙。它們的牙齒緊閉,呈低錐形尖。牙列是兩性的,雄性的牙齒比雌性更鋒利,這可能是為了在交配時更好地抓住雌性。

生活習性

晶吻鰩棲息於近岸水域中,但在較冷的月份可能會離岸移動。在秋季和冬季期間向南遷移。晶吻鰩生活在鹽度範圍為12-35‰、溫度範圍為6.3-27℃海水中。
主食軟體動物、蝦、螃蟹和小魚。研究發現在晶吻鰩的胃中發現了以下獵物:黑臉舌魚(Symphyrus plagiusa)、寬頻小鯷(Anchoa hepsetus)、細須石首魚(Micropogonias undulatus)、斑點魚(Leiotomus xanthurus)、螳螂蝦Squilla empusa)、白蝦Penaeus azetecus)和魷魚(Loliguncula brevis)。

分布範圍

海域範圍:分布於北大西洋西部,從美國麻薩諸塞州到南佛羅里達州。在墨西哥灣東部也很常見。也沿著加拿大海岸向北延伸。
國家地區: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德拉瓦州、德克薩斯州、喬治亞州、紐約州、麻薩諸塞州、佛羅里達州、新澤西州、北卡羅來納州、馬里蘭州、南卡羅來納州、阿拉巴馬州、康乃狄克州、維吉尼亞州、密西西比州)。
晶吻鰩
晶吻鰩分布圖

繁殖方式

雄性在體長為75厘米時達到性成熟,雌性在體長為76厘米時達到性成熟。在交配過程中,雄性會咬住雌性胸鰭的尾緣,並在雌性胸鰭下彎曲尾巴。然後雄性會彎曲一個鉤子90度進入雌性的泄殖腔。雄性胸鰭前上表面的刺被認為有助於抓住雌性。據觀察,圈養交配持續1-4小時。雌性在殼腺的上部儲存精子,在那裡它們可以存活至少三個月。
晶吻鰩是一種卵生動物。卵通常被稱為“美人魚皮包”,通常是以1-13天的間隔多對產卵。卵長為5-8.9厘米,寬為3.8-5.7厘米。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從12月至次年5月產卵。一隻雌性在一個季節可以產卵66個。卵的孵化至少持續三個月,但在這個季節後期可能會減少。新孵化的晶吻鰩的體盤寬度在8.4-10.5厘米之間,總長度在13-15厘米之間。在溫度高於24℃的水中,卵無法發育。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8年 ver 3.1)——無危(LC)。

主要價值

雖然傳統上不是商業目標物種,但它經常作為副漁獲物被捕獲。由於其傾向於近岸,該物種經常被休閒漁民捕獲。由於其相對容易捕獲和圈養生活的能力,該物種經常被用於生物分子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