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賢書院(陝西省渭南市景賢書院)

景賢書院(陝西省渭南市景賢書院)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下邽鎮景賢書院,是清代下邽人唐順祖(曾任固原學正)、唐賓餳父子,於道光三年(1823),在原寇公祠的基地上創辦起來的書院。因原下邽縣是馳名的“三賢故里”,即唐代張仁願白居易、宋代寇凖三位賢人的故鄉,故其書院特以“景慕賢達”中的“景賢“二字命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景賢書院
  • 位於:陝西省渭南市景賢書院
  • 人物:唐代張仁願白居易
  • 時間:道光三年(1823)
形成原因,基本面貌,發展史,最終定位,

形成原因

唐順祖之子唐羲寅(舉人)與知縣鮑鐵帆及余仙圃玉成之,並增置學田以作經費。後因連年災荒,院事停辦30多年。後來,羲寅去世,又加之回民戰火,競使書院房舍焚毀大半。直到光緒十九年(1893),渭南知縣樊增祥在任,他重視文化教育,倡議重修景賢書院,並捐俸銀100兩;又商請在外做官的雷光甸(禮部主事)、曹元階(縣知事)及鄉商曹元坤各義捐白銀l000兩。官路鄉王松年(在京作御史),捐土地600畝以作學田;使學田增至1400名畝。為辦好此事,鄉人公舉士紳八人(常生馥、劉映清、柳陰清、王鴻治、武豫泰、焦連城、師守謙、董班良)主辦重建之事。經多方募捐,數年努力,終於建成一座頗具規模、設備像樣的書院。正如武樹善《渭南縣下邽景賢書院重修記》中所述:其“尊經之閣,享賢之祠,庋經之宸,講藝之堂,棲士之所,以及戶牖案幾,爐灶釜甑之屬,無不鼎然犁然,綱舉目張”。

基本面貌

書院南向,大門上方懸掛“景賢書院”匾額,為名宦樊增祥知縣所書。進門是一方花木小院,更里則有三個圓門;中門題額“文苑”,東門題額“正誼”,西門題額“明道”。進中門,第一進為講學課堂。其兩邊楹聯為——
吾學以三千年周孔為宗,盡孝竭忠,是名教完人,方不愧讀書種子;
今時則九萬里縱橫之會,言龐事雜,要放開眼界,尤必須立定腳根。
第二進大房,乃為寇公祠,並作為藏書閣(內有書樓)。其楹聯為---
奇勳在昔,倘策籌棄汴,駕返臨漢,將不待靖康嗣位;
故里於茲,況圖書滿架,竹樹盈庭,尚何須宋玉招魂。
此房前大院兩邊,各有房屋。西為膳廳,東為張仁願、白居易祠堂。祠堂內供有木牌位,其門上楹聯為---
受降城外月如霜,獨立三邊靜;
潯陽江頭夜送客,孰雲吾道非。

發展史

書院建成後,立即聘請下邽新舉人武樹善為書院山長,招生開課。其課程設定有經、史、地、算、格物(物理)等。學生每月還可領到膏火費(助學金)。光緒二十八年(1902),武樹善去山西作官,先後繼任山長的有武豫泰、李凌虛、王念祖等。
書院東邊,與慧照寺相距20多丈,是幾戶人家的農田;書院西邊,是縣丞公署(縣副知事、二爺衙門)。書院北邊是藏書樓。為了禮敬先賢,書院規定,每逢寇輩誕辰(農曆七月十四日),全院師生都去官底鎮北邊的寇陵掃墓。教師趙福元(生員),還填寫有一首紀念寇萊公的歌詞,其大意為——
偉人志氣迥不凡,七歲題詩華岳顛。畢士安,極力推薦在朝端;護大駕,幸澶淵,只手挽狂瀾。丈夫決不受人憐…….
景賢書院重新建成後,即成為渭北最高學府,入學員生甚多。光緒三十三年(1907),根據當時書院改組的“通令”,將其改名為“景賢高等國小堂”;l942年又改為“景賢私立初級中學”。書院建立以來,人才輩出,知名人士有頌臣、王普涵、黃樹泰、姜宏模、郭臨清等(暨屈武先生),都曾在此受業。

最終定位

現景賢書院為渭南市下吉中學,一所標準化中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