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雄原鯢,背面暗棕色,腹面深灰色,尾部背面略顯棕黃色斑。生活在海拔2900米以上的高山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普雄原鯢
- 拉丁學名:Protohynobius puxiongensisFei, L., and C.-y. Ye .,2000.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兩棲綱
- 目:有尾目
- 亞目:隱鰓鯢亞目
- 科:小鯢科
- 亞科:原鯢亞科
- 屬:原鯢屬
- 分布區域:四川
形態特徵,生境繁殖,種群狀態,分布,
形態特徵
雄鯢全長133mm,尾長約為頭體長的86%。頭扁平呈卵圓形,頭長大於頭寬;吻端寬圓,鼻孔靠近吻端,無唇褶;頭骨無囟門,鼻骨大,左右鼻骨之間有一片鼻間骨;犁骨齒很短,位於鼻孔後緣,在中線處幾乎相遇。軀幹圓柱形,略扁。尾鰭褶弱,末端鈍圓。體背、腹麵皮膚光滑,頭側從眼後至頸褶有一條細的縱溝,縱溝下方較隆起;背脊平,無溝,亦無脊棱,體兩側有肋溝13條;頸褶明顯,腹部中央有一條淺縱溝。四肢發達,前肢較細,後肢較粗壯;前、後肢貼體相對時,趾、指相遇;掌、跖部無角質層,掌突2個,內跖突明顯,外跖突不顯;前足4個指,後足5個趾,其末端均無爪和角質層。背面為一致的暗棕色,腹面深灰色,尾部背面略顯棕黃色斑。
生境繁殖
該鯢生活于海拔2900m以上的高山區,該地區系一片原始森林,林木繁茂,夏季雨水甚多,環境潮濕,大小流溪較多。僅見到一尾成體,1965年5月發現該鯢落入一個儲藏馬鈴薯的地窖內,在附近水域內未發現卵群和幼體。
種群狀態
中國特有種。該鯢棲息地的生態環境質量下降,經過多年考察,其種群數量極少。受脅等級:費梁等(2010)建議列為極危CR。
分布
僅見於四川(越西普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