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生理學

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生理學

《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生理學(供中醫類專業用)》在名老中醫藥專家的指導下,使本套教材在前五版統編教材的基礎上,在符合本科專業培養目標的實際需要方面,在理論聯繫實際、保持中醫理論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反映中醫藥學術發展的成熟內容和教育改革新成果方面,在明確各門教材的教學目的、確定教材內容的深廣度、促進教材體系整體最佳化等方面有了較大的提高,使本套規劃教材內容能具體體現專業業務培養的基本要求和教學質量測試的基本標準。

基本介紹

  • 書名: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生理學
  • 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 頁數:291頁
  • 開本:16
  • 作者:施雪筠
  • 出版日期:1995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2337057, 978753233705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規劃教材:生理學(供中醫類專業用)》根據國家教委有關檔案精神,各高等中醫藥院校、高等醫藥院校中醫藥類專業應優先選用這套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統一規劃組織編審的規劃教材。

圖書目錄

緒言
一、生理學的研究內容
二、生理學的研究方法
三、人體功能的調節機制
(一)神經調節
(二)體液調節
(三)細胞、組織、器官的自身調節
四、生理功能的自動控制原理
第一章 細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節 細胞膜的物質轉運功能
一、細胞膜的基本結構和功能特點
二、細胞膜的物質轉運功能
(一)被動轉運
(二)主動轉運
(三)胞吐與胞納
第二節 細胞的興奮性和生物電現象
一、生物電現象的觀察和記錄方法
二、細胞的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
(一)靜息電位及其產生機制
(二)動作電位及其產生機制
(三)膜通透性改變的實質與離子通道的特性
(四)動作電位在神經纖維中的傳導機制
三、刺激與興奮的引起
(一)刺激引起興奮的條件
(二)閾值與閾電位
(三)閾下刺激、局部反應與總和
(四)細胞興奮及其恢復過程中興奮性的變化
第三節 肌細胞的收縮功能
一、骨骼肌的微細結構
(一)肌原纖維與肌小節
(二)肌管系統
二、骨骼肌的收縮原理
(一)肌絲的分子組成與橫橋運動
(二)骨骼肌的興奮收縮耦聯
(三)肌絲滑行的基本過程
三、肌肉收縮的外部表現和力學分析
(一)肌肉收縮的外部表現
(二)肌肉收縮的力學分析
第二章 血液生理
第一節 血液與內環境
一、體液
二、內環境
三、血液的組成
(一)血細胞比容
(二)血漿
四、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血液的比重和粘滯性
(二)血漿滲透壓
(三)血漿酸鹼度
第二節 血細胞
一、紅細胞
(一)紅細胞的形態和數量
(二)紅細胞的生理功能
(三)紅細胞的生理特性
(四)紅細胞的生成
(五)紅細胞的破壞
二、白細胞
(一)白細胞的數量和分類
(二)白細胞的生理功能
(三)白細胞的生成和破壞
三、血小板
(一)血小板的形態和數量
(二)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三)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第三節 血液凝固和纖維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
(一)凝血因子
(二)凝血過程和原理
二、抗凝系統
三、纖維蛋白溶解
(一)纖溶酶原的激活
(二)纖維蛋白降解
(三)纖溶抑制物
第四節 血量和血型
一、血量
二、血型
(一)ABO血型系統
(二)ABO血型與輸血
(三)Rh血型系統
(四)白細胞和血小板血型
第三章 循環生理
第一節 心肌生物電現象
一、工作細胞的跨膜電位及其形成原理
(一)工作細胞的靜息電位
(二)工作細胞的動作電位
二、自律細胞的跨膜電位及其形成原理
(一)自律細胞的舒張電位和4期自動去極化
(二)自律細胞的動作電位
三、心肌細胞的類型
(一)快反應細胞
(二)慢反應細胞
第二節 心肌細胞的生理特性
一、心肌細胞的電生理特性
(一)自動節律性
(二)傳導性
(三)興奮性
二、心肌細胞的機械特性
(一)心肌收縮的特點
(二)影響心肌收縮性的因素
三、K+、Ca2+和Na+對心肌生理特性的影響
(一)K+
(二)Ca2+
(三)Na+
第三節 心臟泵血功能
一、心動周期和心率
(一)心動周期
(二)心率
二、心臟泵血——射血與充盈過程
(一)心室收縮與射血過程
(二)心室舒張與充盈過程
(三)心動周期中房內壓的變化
三、心臟泵血功能的評價
(一)心臟的輸出量
(二)心臟做功
四、影響心輸出量的因素
(一)每搏輸出量
(二)心率
五、心力儲備
第四節 心音與心電圖
一、心音與心音圖
(一)心音的組成及特點
(二)心音的聽診及意義
二、心電圖
(一)容積導體的基本概念
(二)心臟興奮過程電變化的細胞外記錄
(三)正常典型心電圖的波形及其意義
第五節 血管生理
一、各類血管的結構和功能特點
(一)彈性貯器血管——大動脈
(二)分配血管——動脈
(三)阻力血管——小動脈和微動脈
(四)交換血管——真毛細血管
(五)容量血管——靜脈
二、血管系統中的血流動力學
(一)血流量
(二)血流阻力
(三)血壓
三、動脈血壓與動脈脈搏
(一)動脈血壓
(二)動脈脈搏
四、靜脈血壓和靜脈回流
(一)靜脈血壓
(二)靜脈回流
五、微循環
(一)微循環的組成及血流通路
(二)微循環的調節
六、組織液和淋巴液
(一)組織液的生成與回流
(二)影響組織液生成與回流的因素
(三)淋巴液
第六節 心血管活動的調節
一、神經調節
(一)心臟的神經支配及其作用
(二)血管的神經支配及其作用
(三)心血管中樞
(四)心血管活動的反射性調節
二、體液調節
(一)全身性體液調節因素
(二)局部性體液調節因素
三、心血管的自身調節
第七節 心、肺和腦的血液循環
一、冠脈循環
(一)冠脈循環的特點
(二)冠脈血流量的調節
二、肺循環
(一)肺循環的特點
(二)肺循環血流量的調節
三、腦循環
(一)腦循環的特點
(二)腦血流量的調節
(三)血腦脊液屏障和血腦屏障
第四章 呼吸生理
第一節 肺通氣
一、呼吸道的功能特徵
(一)呼吸道的主要功能
(二)呼吸道口徑的調節
二、肺泡
(一)肺泡和呼吸膜
(二)肺泡表面活性物質
三、肺通氣動力
(一)呼吸運動
(二)肺內壓
(三)胸膜腔內壓
四、肺通氣阻力和呼吸功
(一)彈性阻力和順應性
(二)非彈性阻力
(三)呼吸功
五、肺容量
(一)潮氣量
(二)補吸氣量和深吸氣量
(三)補呼氣量
(四)殘氣量和功能殘氣量
(五)肺活量和時間肺活量
(六)肺總量
六、肺的通氣量
(一)每分通氣量
(二)最大通氣量
(三)肺泡通氣量
第二節 呼吸氣體的交換
一、氣體交換原理
(一)分壓與張力
(二)肺泡氣、血液及組織中Po2和Pco2
(三)氣體擴散速率
二、氣體交換的過程
(一)肺泡氣體交換
(二)組織氣體交換
三、影響肺泡氣體交換的因素
(一)呼吸膜
(二)通氣血流比值
第三節 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
一、呼吸氣體的運輸形式
二、O2的運輸
(一)Hb與O2的可逆性結合
(二)氧解離曲線
(三)影響氧解離曲線的因素
三、CO2的運輸
(一)碳酸氫鹽形式的運輸
(二)氨基甲酸血紅蛋白形式的運輸
(三)CO2解離曲線
第四節 呼吸運動的調節
一、呼吸中樞
(一)脊髓
(二)下位腦幹
(三)呼吸節律的形成
(四)上位腦對呼吸的調節
二、肺牽張反射
三、呼吸肌本體感受性反射
四、化學因素對呼吸的調節
(一)化學感受器
(二)CO2對呼吸的調節
(三)(H+)對呼吸的調節
(四)低O2對呼吸的調節
(五)Pco2、(H+)和Po2在調節呼吸中的相互作用
第五節 肺的非呼吸功能
第五章 消化和吸收
第一節 消化道的基本功能和特性
一、消化方式
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一)一般特性
(二)電生理特性
三、胃腸道的神經支配
(一)副交感神經和交感神經
(二)內在神經叢
四、胃腸激素
(一)胃腸激素的作用途徑
(二)主要胃腸激素
(三)腦腸肽
第二節 口腔內消化
一、唾液分泌
(一)唾液的性質、成分和作用
(二)唾液分泌的調節
二、咀嚼和吞咽
三、食管胃括約肌
第三節 胃內消化
一、胃液分泌
(一)胃液的性質、成分和作用
(二)胃液分泌的調節
二、胃運動
(一)胃運動形式及其調節
(二)胃排空及其控制
(三)嘔吐
第四節 小腸內消化
一、胰液分泌
(一)胰液的性質、成分和作用
(二)胰液分泌的調節
二、膽汁的分泌和排出
(一)膽汁的性質、成分和作用
(二)膽襄的功能
(三)膽汁分泌和排出的調節
三、小腸液分泌
(一)小腸液的性質、成分和作用
(二)小腸液分泌的調節
四、小腸運動
(一)小腸運動的形式
(二)小腸運動的調節
(三)回盲括約肌的功能
第五節 大腸內消化
一、大腸液分泌及腸內細菌的作用
二、大腸運動和排便反射
(一)大腸運動形式
(二)排便反射
第六節 吸收
一、吸收的部位相機制
二、小腸內主要營養物質的吸收
(一)水的吸收
(二)無機鹽的吸收
(三)糖的吸收
(四)蛋白質的吸收
(五)脂肪的吸收
(六)維生素的吸收
第六章 體溫
第一節 人體正常體溫及其變動
一、體溫正常值
二、體溫的正常變動
(一)晝夜體溫變動
(二)性別
(三)年齡
(四)肌肉運動
第二節 產熱和散熱
一、體熱的來源
(一)能量平衡
(二)影響能量代謝的因素
(三)基礎代謝率
二、產熱過程
(一)主要產熱器官
(二)產熱調節反應
三、散熱過程
(一)散熱方式
(二)散熱調節反應
第三節 體溫調節
一、溫度感受器
(一)外周溫度感受器
(二)中樞溫度感受器
二、體溫調節中樞
三、體溫調節方式
(一)行為性體溫調節
(二)自主性體溫調節
……
第七章 腎臟生理
第八章 內分泌生理
第九章 神經系統生理
第十章 視覺、聽覺和前庭感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