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語音學(phonetics)一詞在西方來源於希臘文嗞ων嬜τ忕κσs,意為聲音。早期研究範圍比較廣泛,除研究語音特性外還包括語言的讀音或拼音學、語音系統學等。在中國傳統音韻學研究中有關語音的描寫和分類,也都屬於語音學的範疇。但自近代科學的語音學發展以後,分類越來越細,定義也趨於嚴密,語音學就專指語音本身特點的研究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普通語音學
- 外文名:phonetics
- 來源:希臘文嗞ων嬜τ忕κσs
- 性質:語言學的一個分支
起源
簡介
研究範圍
研究對象
套用方面
國際音標
發音機制
發音器官
口腔和鼻腔是調節發音的主要器官。鼻腔基本上是固定的,而口腔中則由於舌的伸縮、升降,小舌的抬起、下垂,使容積變化而產生不同的語音。口腔從唇部到聲門總稱為“聲腔”,分成若干段。
聽覺器官
聲帶顫動時發出有周期性振動的樂音(又稱嗓音),在語音學上稱為濁音。聲門開時,氣流通過聲腔受到各部分阻礙而產生不規則振動的噪音,語音學上稱為清音。言語的聲波在說者與聽者之間傳播而達到對方的耳朵里。聲壓的變化作用於聽者的聽覺器官,並產生神經衝動傳到大腦而辨別和理解。說話人在說話時,語音也同時傳到自己的聽覺器官而起監聽作用。
元音
元音的產生,簡單說來是由閉著的聲帶被呼出的氣流所衝擊,作有周期性的顫動,經過口腔的調節有了共鳴而形成的。元音音色的不同,由口腔各部位,包括舌的高低、前後,唇的圓、展,以及下頜的起落來決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舌的位置。因此以前描寫元音音色,主要是憑“舌高點”,也就是舌尖、舌面或舌根與上齶距離的大小來決定,而把唇的圓、展定為次要因素。近來根據實驗,把元音的生理參數分得更多,如:①舌的高低度,②舌的前後度,③舌的拱度(凹凸度),④喉的咽寬度,⑤喉頭抬高度,⑥唇的垂直高度(開口度),⑦唇的寬度(展唇度),⑧唇的前撮度(圓唇度),⑨軟齶下垂度(鼻化程度),⑩聲帶閉合度(氣聲程度)等。
輔音
輔音由於口腔中發音部位(阻礙部分)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音色,因此發音部位也是分析輔音的重要依據。口腔中的阻礙一般由靜的器官和動的器官構成,靜的多在上部,如上唇、上齒、上齶等,動的多在下部,如下唇、下齒、下頜、舌的各部等。軟齶後端的小舌雖居上部,卻非常靈活,它能上下移動而開閉咽通道,由此決定是口音還是鼻音。
輔音的分類
塞音
又稱爆發音。發音器官動的某部分向靜的某部分靠攏,造成閉塞(成阻),氣流從開著的聲門流出,打開閉塞,爆發(除阻)而成音。除阻後聲門立即關閉、聲帶顫動而接上元音的是不送氣音,除阻後聲門仍開著一小段時間,讓氣流繼續流出,然後接上元音的是送氣音。前者如國語的
擦音
口腔中動靜兩部分器官靠近,形成縫隙,呼出的氣流通過時產生噪音,成為摩擦音,如國語的[f]、[s],英語的[v]、[∫]。
塞擦音
發音動作是先閉塞後摩擦。動靜兩部分器官在某一點先靠攏如塞音,除阻時阻礙微微放鬆,讓氣流通過如擦音。但是它和擦音的區別是成阻時先閉塞然後放鬆;它和塞音的區別是除阻時不馬上放開阻礙而微留縫隙。不送氣塞擦音除阻後緊接元音,如國語的[堭]、[慯]。塞擦音在西方語言中有時作為複輔音處理。送氣塞擦音則是除阻後肺部仍有氣流衝出,通過阻礙然後接上元音,如國語的[堭‘]、[慯‘]。
鼻音
口腔中動靜兩部分器官靠攏,構成如塞音的阻礙,軟齶下垂打開鼻腔通道,聲帶顫動,氣流在小舌處分兩路,一到鼻腔,構成鼻音,一到口腔中被不同的阻礙部位擋住,造成不同的共鳴音色,如國語的[m]、[n],上海話的[嬜]。
邊音
口腔中舌尖或舌尖後抵住上齒背、齒齦或硬齶,舌的兩邊(有時是一邊)留出縫隙。軟齶上升,聲帶顫動而發音,氣流從齒邊流出,然後釋放,如國語的[l]。有的邊音同時帶有摩擦,稱邊擦音,如廣東台山話的[峠]。
顫音和閃音
下唇、舌尖或小舌的動的部分和上唇、齦、齶等的靜的部分接觸而振顫,使聲帶音成為顫抖的音。抖動多次的稱顫音,接觸一次而離開的稱閃音。前者如俄語的
半元音
又稱通音。有些高元音如、[u]、[y],發音時動的部分(舌高點)與靜的部分距離很小,而造成輕微的狹縫摩擦。如國語的[j]或[w]。
以上各輔音的聲源大都來自肺部氣流。另外還有幾個輔音,發音時氣流不是來自肺部,而是口腔中氣壓受喉頭升降動作和舌頭移動,成為打開閉塞的動力的,這類被口內氣壓推動的音有以下3種:
①擠喉音:阻礙狀況如塞音,發音時聲門和聲門上的各阻礙都被封閉,喉頭上移,推動閉鎖著的口腔中的空氣,形成壓力。閉塞放開,聲門外擠的氣流逸出。如美洲印第安語的[p‘]、[t‘]、[k‘]。
②縮氣音:聲門緊閉,口腔中阻礙與塞音同,喉頭下降,使已閉塞的口腔中空氣減壓,除阻而成音。如非洲、美洲印第安語中的[抩]、[庽]、[ɡ]。
③嗒嘴音:舌根上升抵住軟齶,使口腔與聲門隔斷,這時使閉塞的雙唇或舌尖與上齦齶等迅速除阻,造成口腔內氣壓變低而在阻礙處產生向內的爆發音(類似用舌尖模仿馬蹄的嗒嗒聲)。非洲的祖魯語有此音,如[抣]。
現代語音學研究輔音的特性愈來愈細緻,除了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還分析“成聲類型”,就是說除了聲門上的過程如清濁、送氣之外,有些語言中的濁輔音,因聲帶顫動方式不同而具有不同聲型,也起著區別意義作用。如低語音,又稱氣音,聲帶顫動時閉合不全;喉音又稱吱嘎音,聲帶一部分顫動正常,一部分動得緩慢;此外,還有耳語音,聲帶不顫動,氣流因咽部收小構成摩擦而發出噪聲。
韻律特徵
聲調
除了元音和輔音,聲調也是語音的主要組成部分。聲調由音調的高低變化來表現。聲帶的顫動受到控制而有快慢,使音調或高或低。一個人在自然狀態的語言中,音調起伏的範圍大致是穩定的。
世界諸語言可分為非聲調語言和聲調語言兩類。非聲調語言的聲調擔負著語氣功能,而聲調語言中的聲調(表現在字調上)則同輔音元音一樣,起著辨義功能。如國語的“媽”m╣、“麻”má、“馬”m╤、“罵”mà,發音相同,但因聲調不同而意義有別。不同聲調語言的音高模式有兩類,一是音階型,只用音階高低分成等級的平調而不用升降調來區別調類,一是拱度型,用升降起伏或曲折的調形來區別調類(具備拱度的語言一般也同時具備平調)。語音調域寬的,各調值相差就大些,窄的就小些。不同的人之間,調域有大小差別,而同一人在不同語氣中的調域也有變化。因此,語音聲調的高低,是相對的等級而不是絕對的調值。
國語的單字調值,早期曾由劉復、趙元任用實驗方法測試過,近來經聲學儀器測試,調形調值已準確得多。
聲調符號過去語言學家常用高低曲線或五線樂譜來描寫聲調。趙元任於1930年發表的標調符號,或稱標調字母,現在已為多數語言學家所採用。這是五度制的標調符號,把字調的平均相對音高分為低、半低、中、半高、高五度,分別用1、2、3、4、5表示。調號以豎線為比較線,左邊加橫線或曲折線表示聲調的調級和拱度(調形)。如國語的四個字調:一種語言中的元音如有長短之分,則短調的符號可將橫線縮短一半,如等。國語中的輕聲符號,又用點來代替橫線。如等。遇有變調時就把橫線或點放在豎線右邊,例如,原來的高平調變成高降調時,寫作,原來的高平調變成中輕聲時,寫作。
連讀變調
語調
語句的聲調變化稱語調。非聲調語言(如英語、德語等)以語調變化為主,依語氣態勢的不同而變調。例如英語一般是陳述句的句尾降低,而提問句的句尾升高。聲調語言(如漢語國語)則以單字調和二字連調的調型為基本單元。在正常速度的語句中,即使有不同語氣,這些基本調型仍能保持其原有拱度(升降曲折),只是在陳述句中,句尾調級落低而不是拱度變降;在提問句中,句尾調級抬高而不是拱度變升。所以絕對調值可以有變動,但一般調型是不變的。只有在加速語句中,調型才有較大變化。
重音
語音的輕重由發音氣流的強弱來表現。一個句子中的詞有重有輕,代表這個詞的加強與否。在非聲調語言中,一個詞的音節重音一般具有區別詞義的作用,稱為詞重音。例如英語的'object(事物,名詞),ob'ject(反對,動詞)。在聲調語言中,重音一般只代表語氣,而不區別詞義。在語句中,重音常落在一個著重的意群(語詞的結合體)上,有時也能改變這個句子的意義,稱為邏輯重音。
音節
一個語句分成若干個詞,一個詞包含一個或幾個語音單位,稱為音節,它由一個以上的音素構成。例如英語的communication一詞有五個音節,come一詞只有一個音節;而漢語的一個單字是一個音節,一個詞包含一個到五個音節不等,但絕大多數是兩個音節。音節的定義用一兩句話來說清楚是困難的。過去語言學家對音節有種種定義,例如:“胸搏說”,一個音節有一次胸部搏動;“響峰說”,每個音節只有一個響音峰;“音節核心說”,一個音節只有一個最強的元音或輔音作為核心;“肌肉緊張說”,說話時肌肉緊張和減弱一次成為一個音節等等。但是這些說法都不全面。因為在實際的連續語音中,根據這些說法來劃分音節的結果就可能不一致。所以單獨從語音生理來說,發音角度與聽覺角度的音節劃分就會有分歧,如果再根據語音描寫上或音位分類上來分析,就會有更多的不同。
不過從一般聲學現象來看,可以這樣認為:①一個音節中至少有一個元音(有時是一個輔音)是起著核心作用的;②音節與音節之間在音強上有一個較弱的分界點。但如兩個音節之間是元音相連而沒有一個輔音來分隔時,則分界很不明顯,如國語的“西安”、“先”都拼xian。
節奏
語音的變化
一個音和另一音相連,由於發音動作的自然度或其他原因,常常互相影響而改變了原來的讀音,稱為同化作用。前音影響後音為順同化,反之為逆同化。順同化如國語的“鴨蛋”[jiɑtan]→[jiɑdan]。逆同化如“南門”[nanmen]→[nammen],而前後都被同化如“三八”[sanpa]→[samba]。
兩個相似的音節相連,為避免重複或單調而使其中一個音變成另一個時,稱為異化作用。如前述的兩上聲連讀而使前一上聲變為陽平,即異化的一種,此外還有弱化,如北京話"棉花"[miεnxua]→[miεnxu媅]("花"字變輕讀,同時a→媅)。聲調的輕聲也屬弱化現象。此外還有增音、減音、脫漏、換位、代替、轉換等音變現象。這許多音變現象有的屬於節省發音動作或韻律節奏上的原因,有的則屬於歷史演變或語言失誤的結果。
音位
每一語言集團中通用的最小語音單位如元音、輔音等音素,都有其固有的音質。這些音質在不同說話人之間,或不同語音環境之間有一定程度的變動範圍。例如一個[e]可以讀得開些或閉些,一個[l]可以讀得明些或暗些,雖然有了變化,但辨義功能和原來正常的音一樣。這每一簇音稱為音位,而每一變動後的音素稱為音位變體。實驗證明,兩個相鄰音位之間並沒有嶄齊的界限,而且兩音位的變體還有疊接交叉現象。
區別特徵
語音的最小區別,在有些場合不一定能由二分特徵來概括。例如舌位高低之間還有半高、半低;口音與鼻音之間還有半鼻音、不同程度的鼻化等等特徵。因此又有人提出了與前不同的多分特徵以及其他的理論。在實際語言中,從一音位到另一音位,中間可以存在無數個音位變體,也就是可分成無數個音素單元,而每一對相鄰的音素單元又都構成對立。因此,如按辯證關係來看,則每一對對立體之間可分為無數個特徵,而這些特徵之間,又各為對立關係,可以稱為N偶關係。用這種概念來分析語音,可以表達語音的相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