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肯野視像

肯普野(耶)視象是指:當人們從錐體視覺(明視覺)向棒體視覺(暗視覺)轉變時,人眼對光譜的最大感受性將向短波方向移動,因而出現了明度的變化的現象。運用於生活中時,如在陽光照射下,紅花與藍花可能同樣亮,而當夜幕降臨時,藍花似乎比紅花更亮些。

這種在生活中可見的肯普野視象,說明了在不同的光照條件下(白天或夜晚),人們的視覺機制是不同的。

普肯野視象屬於人類的視覺適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肯普野視象
  • 外文名:Purkinje phenomenon
  • 學科:普通心理學
  • 領域:視覺適應
理論來源,視覺機制,

理論來源

19世紀的捷克生理學普肯耶(Jan Evangelista Purkinje)曾發現,在正常光照下深淺相同的藍色和紅色,當光線逐漸變暗時,在人眼中均會變成接近於灰色,並且由藍色變成的灰色其色調要比由紅色變成的灰色淺得多,特別是當這兩種顏色放在一起時色調的差異會變得愈加強烈。這是由於人眼對不同光線下的不同色譜的敏感性不同而造成的,視覺生理上稱之為“肯普耶現象”(Purkinje phenomenon)。

視覺機制

人眼對不同波長的光線的亮度感受性不同。其中錐體細胞對555nm處的波長最敏感,棒體細胞對500nm處的波長最敏感。棒體細胞具有覆蓋整個光譜的光譜光效率函式,但是於椎體細胞相比,它們對較短的波長具有最大感受性。棒體細胞的整個曲線想光譜較短的一端移動約50nm。它們對短波一端較敏感,而對波長超過620nm的紅光,幾乎是不敏感的。
因此當人們從椎體視覺向棒體視覺轉換時,人眼對光譜的最大感受性會向短波方向移動,因此就會出現明度變化。而這是科普野視象發生的必須要條件。
在椎體視覺條件下,如果我們在錐體的光譜敏感曲線上,選擇兩個具有40%的相對光譜感受性的光線(如500nm的綠光和620nm的紅-橙光),兩種光的明度應該看上去趨同,如果這時將光強降低,改用棒體細胞來完成明度辨別,那么綠光就會顯得比紅-橙光明亮的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