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祠廟

位於山西省靈石縣馬和鄉馬和村。它創建於元至正年間(1341-1368年),明茄靖(1522-1566年)、隆慶(1567-1572年)、萬曆(1573-1620年)三次補修。現存建築有正殿、獻亭、戲台及鐘鼓樓、配殿等。正殿稱“昭濟聖母殿”,單檐懸山頂,建築面積132平方米,塑像已被毀壞。殿前有一對石獅,高1.5米,左雄右雌,雕刻線條粗礦,比例適當,與建築同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普祠廟
  • 地理位置:山西省靈石縣馬和鄉馬和村
  • 占地面積:132平方米
  • 景點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國家:中國
信息,簡介,歷史,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山西省
普祠廟 VI-420

簡介

普祠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元至清代古建築,位於山西省靈石縣馬和鄉馬和村。 晉祠的聖母殿、魚沼飛梁、獻殿被稱為“三大國寶建築”, 尤以聖母殿為最。聖母殿創建於北宋天聖年間(公元1023-1032年),殿高19米,殿前八根廊柱上纏繞有木雕蟠龍,殿內陳列有宋代彩塑侍女群像。在大殿正中神龕中的主像,就是聖母邑姜(唐叔虞之母)。兩側侍從群像42尊,左右分列於主像兩旁。他們分別負責聖母的飲食起居、音樂歌舞、文印翰墨等。1959年夏,郭沫若留下一首《游晉祠》詩:“聖母原來是邑姜,分封桐葉溯源長。隋槐周柏矜高古,宋殿唐碑競煒煌。懸瓮山泉流玉磬,飛梁荇沼布蔥珩。傾城四十宮娥像,笑語嚶嚶立滿堂。” 晉祠聖母殿內的彩塑體現了宋代的世俗生活習俗,不同於其它以菩薩神仙為主的宗教彩塑,在藝術效果和歷史文化含義上有獨特的個性。雕塑大小如同真人一般,比例準確,姿態自然,服裝鮮艷,栩栩如生。晉祠彩塑不僅具有較高的傳神藝術價值,同時是研究我國古代人物造型藝術、古典衣冠服飾和古代宮廷生活制度的實物資料,堪稱我國雕塑藝術精品。

歷史

它創建於元至正年間(1341-1368年),明茄靖(1522-1566年)、隆慶(1567-1572年)、萬曆(1573-1620年)三次補修。現存建築有正殿、獻亭、戲台及鐘鼓樓、配殿等。 正殿稱“昭濟聖母殿”,單檐懸山頂,建築面積132平方米,塑像已被毀壞。殿前有一對石獅,高1.5米,左雄右雌,雕刻線條粗礦,比例適當,與建築同期。獻殿為元代所建,平面正方形,單檐歇山頂。整體建築物由四角柱加八輔柱支撐,柱子頂端設五鋪作雙下昂斗供。殿頂筒板瓦覆蓋,殿內敞闊。戲台建於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建築面積為80平方米。祠內保存石碑數通,最早為明萬曆十七年(1619年)所鎊。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