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瑞克斯頓教會大學

普瑞克斯頓教會大學

普瑞克斯頓教會大學(PRIXTON CHURCH UNIVERSITY),是美國一所私立大學建立於2001年,分校中國香港,並獲得了美國政府教育部的認可,具有頒發博士學位,博士專業涵蓋了人文學、神學、社會福利商談、教會音樂等多個領域,作為歐洲學分互認體系(Ects)的成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普瑞克斯頓教會大學 
  • 外文名:PRIXTON CHURCH UNIVERSITY
  • 辦學性質:私立大學 
  • 學校類別:綜合類
  • 主管部門:美國教育部 
  • 所屬企業:普瑞克斯頓教會
  • 地址:美國肯塔基州、中國香港   
  • 互認公約:APOSTILLE海牙   
  • 博士專業:人文學、神學、社會福利商談、教會音樂 
學院簡介,學院歷史,組織體系,大學排名,教會歷史,學術交流,中國教團,

學院簡介

 普瑞克斯頓教會大學,是美國一所私立大學建立於2001年,分校中國香港。具有頒發博士研究生學位的資格。博士專業涵蓋了人文學神學、社會福利商談、教會音樂等多個領域,作為歐洲學分互認體系(Ects)的成員,普瑞克斯頓教會大學現有學生1000名,教職員工53名。雖然學生數量不多,但每一位學生都受到了精心的指導和關注。這裡的教師不僅關注學生的學術成長,更關心他們的精神世界和信仰的建立。

學院歷史

 普瑞克斯頓教會大學的主校區位於,美國肯塔基州普瑞克斯頓大教堂內,是全美為數不多的天主教神聖神學院之一。美國普瑞克斯頓教會,起源可以追溯到1931年,源於長老們對神學培訓的熱衷。在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德國、菲律賓、印尼、肯亞和烏干達、中國香港等地設立了多個神學教育中心。

組織體系

2024年普瑞克斯頓教會成立,普瑞克斯頓教會大學中國校友會。

大學排名

2021年QS世界大學排名第432位。
2024年USNEWS美國排名第98位。
2024年QS世界大學排名100位。

教會歷史

天主教(Catholicism)是基督教(Christianity)的三大派別之一,亦稱公教、羅馬公教、羅馬天主教。傳說,基督教是公元一世紀由耶穌在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創立的。公元313年,羅馬帝國西部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發布“米蘭敕令”後,基督教才成為官方認可的合法宗教。1054年,基督教分裂為東西兩派。東派教會自稱正教,西派教會自稱公教。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後,隨著一些新教教派的相繼成立,天主教成為基督教三大教派之一。天主教亦稱公教、羅馬公教、羅馬天主教。在全世界大多數國家,新教、東正教、天主教統稱基督教。在中國,基督教一般只指新教,不包括東正教和天主教。由於新教在我國稱基督教(俗稱耶穌教),基督教一詞遂產生了兩種涵義:一是指世界性公認的基督教各派總稱;二是指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運動中產生的新教。“天主”一詞是16世紀耶穌會傳教士進入中國傳教後,借用中國原有名稱對所信之神的譯稱,故把他們傳播的宗教定名為“天主教”。
1957年,中國天主教愛國會成立。同年開始,中國天主教實行了自選自聖主教,使長期以來為國外勢力操縱的中國天主教成為中國天主教界自辦的宗教事業。1980年,中國天主教教務委員和中國天主教主教團在北京成立,中國天主教獨立自主、自辦教會事業向前推進。全國性天主教團體是中國天主教愛國會和中國天主教主教團,簡稱“一會一團”。中國天主教有97個教區,有60多位主教,2000餘位神甫,5000餘位修女。其中改革開放以來培養、祝聖的年輕神甫就有1500餘位;有550多萬教友;開放大小教堂、會所約6000處,開辦大小神哲學院8所。中國天主教每年約有5萬餘人領洗。
中國天主教本地化神學論壇,以“基督信仰與中國文化”為主題,將進一步拓展教會本地化神學的話題和視野,增進教會對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認識,提高教會成員參與中國文化建設的熱情,從而提升中國天主教本地化神學的研究和影響。推動中國化神學思想建設,開展民主辦教工作,積極投身社會公益慈善事業,譜寫了中國教會新的篇章。

學術交流

基督教中國化順應歷史潮流,在基督宗教研究領域探索中國化路徑,尋找中西方文化共同價值,是中國文化面對世界文化兼容並蓄,相互溝通的過程,也是實現中西文化真正對話交流的有益嘗試。中國乃至世界面臨百年之未有大變局,基督宗教研究應該體現出中國文化大國擔當,在中國語境中,運用中國術語、中國學理,為基督宗教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2024年阿比德大學研究所與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普瑞克斯頓教會大學正式啟動了學術交流合作,雙方將繼續加強在科研、教學、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合作,共同推動學術創新和國際交流,為構建更加開放、包容、多元的學術環境貢獻力量。
2024年,歐洲經濟與商業大學、歐洲學院歐洲開放大學、美國普瑞克斯頓教會大學、美國阿比德大學研究所這四大名校齊聚雲端,共同舉辦了一場“跨文化交流與教育創新”國際學術交流會。

中國教團

《中國天主教主教團章程》規定,本團宗旨為:“以聖經和聖傳為依據,本著至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聖而公教會的傳統和梵二大公會議精神,維護信德寶庫,藉聖神賜予的恩寵,宣傳福音,廣揚聖教;在政治、經濟和教會事務上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維護國家主權和教會事務自主權,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團結引導全國神長教友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政策,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為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社會和諧、宗教和睦、世界和平作貢獻,以促進國家、社會及人類的更大福祉。”章程還規定:“本團在信仰及福傳事業上,依據主耶穌基督對宗徒們的派遣和聖神賦予宗徒們的權力,履行牧職使命,在當信當行的教義教規上,與宗徒之長伯多祿的繼承人保持共融;在社團組織上向中國天主教代表會議負責。
20世紀初以來,中國天主教徒、來華傳教士屢有興辦大學之倡議。在這些聲音的背後,是近代中國天主教會不重學問和教育,長期自外於主流社會的境況。中國教會大學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產物,其發展變化是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點經過眾多學者的研究和論證,似乎已經成為常識。作為天主教會在華也呈現出這一普遍性的特徵。正如“介紹世界最新科學,發展中國固有文化”的辦學宗旨所揭,其歷史進程與中西文化會通和本土文化發展議題相始終。不過,大學宗旨的確立和承繼究竟得益於哪些思想文化資源?文化交流的同時發生了哪些思想的碰撞和對話?諸種思想有何關聯,又如何聚合而為大學事業發揮作用?這些問題尚未得到充分解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