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據寺內大佛殿梁袱里書記載,韓城普照寺創建於元延祐三年(1316年)。又據寺內《金妝神像並理觀音洞碑記》《重修普照寺大佛殿碑記》記載,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清康熙二十六年(1697年)和清道光三年(1823年),曾對該寺進行過幾次維修。
建築格局
韓城普照寺現存主要建築大佛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柱頭斗拱為五鋪作出雙下昂、重拱計心造,無補間鋪作。牆體厚約1米,有明顯收分。殿內保存著塑於元泰定三年(1326年)的釋迦牟尼、文殊、普賢、阿難、迦葉5尊彩色塑像,還有130餘幅明清藻井繪畫。大殿東西有土地廟、關帝廟各一間,殿前東側為伽藍殿,西側為護法殿,殿後有觀音洞和禪院等建築。
主要建築
大佛殿
大佛殿北靠古寨,面南面居,建於磚砌台基上面闊5間,進深3間,通面闊21米,通進深14米,建築面積約400平方米。大佛殿為單檐歇山頂,灰布簡、板瓦屋面,前檐當心間設門,式樣為雙開板門,次間在上部設直欞高窗,梢間不開窗。山牆厚度約0.9米,收分明顯。櫓下設柱頭鋪作和轉角鋪作、無補間鋪作,前檐及兩側斗拱為五鋪作雙下昂內轉出雙抄,重拱計心造,後檐斗拱為五鋪作出雙抄內轉出雙抄,重拱計心造。前檐僅當心間的櫨斗為圓形,其餘則為方形,昂為琴面昂、廂拱上承托替木,替木上為挑檐驚、轉角輔作設鴛鴦交手拱。普柏枋與闌額斷面星“T”字型保留了宋代建築的特點。殿內為單槽柱網布局,抬梁式構架。為徹上露明造,六椽栿後尾接乳栿,梁枋多使用圓木,梁栿兩端支點用駝峰和平枋、立棟,並施捧節令拱,平樑上立蜀柱,其上置斗並安丁華抹頦拱以支撐脊檁,並在兩側施又手固定。舉高為3.4米,與前後撩檐枋問距的比為1:3.35,因而屋面坡度較為平緩,歇山頂收山為梢間的三分之一。整個大殿四角商翹,出檐較深遠,另外格柱生起、側腳也比較明顯。
大佛殿內設佛帳,平面呈“凸”形,中間置佛教始祖釋伽牟尼塑像,結伽而坐於蓮花座上,通高4.2米,面容豐腴,維容肅穆,自然端莊,呈說法狀,其身後背牆繪製有背光和頭光,並飾以海水朝陽和飛天圖案。佛祖兩側站立有大弟子阿難、迦葉。一個面部皺紋,雙屏緊閉,神態安樣,拱手面站;一個為斜披袈裟,身微前傾,面帶笑容,合十面立。兩弟子塑像各高2米,均置乾蓮花台上,再往兩邊為兩尊苦薩塑像,均盤膝坐於六邊形蓮花須彌座上。造像恬靜詳和,肅穆自然,通高均為3.6米。左邊是文殊,右側為普賢。兩尊菩薩的須彌座上下組合部分均刻有六字。文殊寶座上刻“天、上、風、調、雨、順”“地、下、國、泰、民、安”、下為“日、月、星、三、光、僧”;寶座束腰飾以白象。佛座上之字句,既是佛家意願,也是人心所向。
佛帳頂部為木質天花,總計130餘塊,每塊天花都是一幅繪畫,其中人物繪畫為33幅,其餘則為花鳥蟲魚等,繪畫的筆墨生動、手法細膩,情景逼真,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大佛殿前為兩座磚碑樓,均為仿木硬山式,碑樓內共嵌入碑碣三通,其一為道光年間進士麗江府鶴慶州知州邑人吉修孝撰《重修普照寺大佛殿記》,其餘為捐銀布施碑記。在大佛殿前檐牆東西兩頭各嵌碑石一通。東為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金妝神像並理觀音洞碑記》,西為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創建韋院財神土地鬼王諸神樓碑記》。
土地廟與關公廟
土地廟與關公廟位於大佛殿東西,面闊均一間,硬山式屋頂。
伽藍廟和護法廟
伽藍廟和護法廟位於大佛殿前的東西兩側,面闊三間,硬山式屋頂。
文物價值
韓城普照寺是一組罕見的元代典型古建築,佛像塑造逼真豐滿,天花板為珍貴繪畫。建築、塑像、繪畫融為一體,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價值。更為重要的是,佛教自隋唐時期特別在唐初就在韓城地區盛行,建寺甚多,由於歷史原因,已保留極少。
歷史文化
1998年,省文物局規劃,決定以大佛殿為依託,陸續遷建韓城境內現存的元代建築,將此寺建成陝西省元代建築博物館。除普照寺外,韓城境內還保存有30餘處元代建築,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在省文物局及韓城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於1999年遷建了高神殿一組三座元代建築及天園寺一座元代建築。
韓城普照寺於每年4月初8舉辦佛教文化古廟會,4月初8是釋迦牟尼誕生紀念日,也是中國佛教最大的節日之一。
文物保護
2001年6月25日,韓城普照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韓城普照寺位於
陝西省韓城市東北10千米昝村鎮吳村。
在韓城市招商區可乘坐韓城至龍門大橋的公車,昝村鎮下車,向西100米可到,車費3元。如果從党家村乘計程車前往,行程4千米,車費約10元。
開放時間:7:30
關閉時間:18:00
成人票:20元
學生票: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