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照堂(浙江省開化縣馬金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普照堂,位於馬金鎮璜田村境內,“西陽山普照堂”門樓兩側石柱上,寫有一幅對聯,曰:“有意燒香何必遠朝南海;誠心拜佛此方即是西天。”

據民國三十八年《開化縣誌稿》載:“普照堂在開化之上游一舍許。群山萬壑之間,岩嶠嶔崟,路徑險阻。舊為榛莽荊棘之地,狐兔豺狼之穴。白晝猿猱山狖之聲,呻吟不斷。雖樵童牧子之跡,蓋亦罕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普照堂
  • 位置:馬金鎮璜田村
建築結構,歷史沿革,歌詠詩文,

建築結構

西陽山,亦名西岩山,海拔600多米,三面環山,山間有一片平地約五畝左右,因地勢形如一個布袋,故俗稱布袋塢。西陽山普照堂廟宇數座,雖不巍峨,但大雄寶殿、天王殿、觀音殿、地藏菩薩殿,應有盡有。還有設在山門外的三座簡陋小廟,分別是土地廟、濟公廟、茅靈公廟,幡幢高懸,體現出普度眾生的佛教教義。
廟前場地左側,豎立著一塊高2米左右石碑,乃《重建西陽山普照堂碑記》。無奈,因年久日深,碑記字跡難以認辯。擦洗後細心察看,碑記於“大明成化辛丑(1841年)秋八月初立”,碑記全文共515個字,文曰:“……天順間(1457-1464年),僧志良雲遊天寧寺來,佳其山谷之幽邃,雲泉之深靜,遂誅茅為亭,休糧趺足,禪定於其中凡數年。
成化三年(1467年),募璜田余氏為檀越主(即施主),舍山地為庵址,施錢若干緡,於是鄉之善者,鹹樂助之,命工建佛堂……由是設崇崇眈眈,輪奐繁靡。瓶爐,鐘鼓,幡幢,無不俱備;齋堂、寢室、庖湢,無不完美……”由此可知,這碑記是500多年前遺留下來的一塊古碑,在一定程度上,它見證了普照堂的歷史。

歷史沿革

普照堂不僅歷史悠久,而且諸多文化名士、古寺名僧都來此觀光、雲遊。如現存的《普照堂碑記》碑文,是明朝成化十四年(1478年)冬,廬陵名士周佐撰寫的。清末時期,有龍游黃義大師到西陽山住寺,他主持修繕廟宇,重塑佛像108尊,香客從四面八方前來朝拜,香火極為旺盛,有“小九華”之稱。民國時期,有寧波天童山僧人、臨濟正宗二十四世弟子,法號隆慶禪師來西陽山主持佛事,直至解放頭一年(1948年),在普照堂座化,當年他71歲。他的墳墓,就埋葬在普照堂北面山上。

歌詠詩文

清·同治年間邑庠生徐慶瑩,為西陽山普照堂寫下的一首詩云:
別有慈悲化大千,晨鐘搏擊自年年。
山河變換成桑海,寺院綿延老地天。
驚破迷途開異路,敲醒曉夢會通禪。
此中妙趣誰能悟,學佛居然似學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