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淜鎮

普淜鎮

普淜鎮政府駐普淜街,距祥雲縣城47公里,距大理市區89公里。普淜鎮以駐地得名,是大理州的東大門,地處兩州(大理、楚雄)三縣(祥雲、南華、姚安)交界。東接姚安縣,南連南華縣,西依本縣下莊和鹿鳴鄉,北靠本縣東山鄉。總面積322.07平方公里,廣大鐵路、楚大高速公路、320國道貫穿境內。從唐代置河西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歷史上茶馬古道和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普淜鎮
  • 外文名稱:Puping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雲南省大理州祥雲縣
  • 下轄地區:14個村委會
  • 政府駐地:普淜街
  • 電話區號:0872
  • 郵政區碼:672106
  • 地理位置:地處兩州(大理、楚雄)三縣(祥雲、南華、姚安)交界
  • 面積:322.07平方公里
  • 人口:27100人
  • 方言:祥雲方言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祥雲天峰山
  • 機場大理機場
  • 火車站長沖站姚安站
  • 車牌代碼:雲L
鎮情簡介,歷史沿革,行政區劃,人口民族,人文地理,人口衛生,基礎設施,文化教育,基礎設施和經濟發展狀況,民風民俗,農村經濟,國民生產情況,農村經濟收入情況,主要農產品產量,新農村建設,招商引資,郵編地址,臨近街道郵編信息:,臨近機構郵編信息:,

鎮情簡介

普淜鎮是大理州的東大門,地處兩州(大理、楚雄)三縣(祥雲、南華、姚安)交界。從唐代置河西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歷史上茶馬古道和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據史料記載:唐代置河西縣,屬宗州。元代設佉驛。明朝時設普淜分州,屬姚州,後改普淜驛。傳說,明代晉姓為官在此建有水壩(當地人稱水壩為“淜”,音讀Pin),故名。清末至解放前中華民國屬姚安縣,稱鳳來鎮,設立分縣縣佐(下設一鎮五鄉)。解放後50年代初為姚安第六區,1958年6月劃歸祥雲縣,同年成立普淜鎮人民政府公社。1962年改稱普淜區,1970年復稱公社。1984年再稱區。1988年建普淜彝族鄉。2001年12月撤鄉設鎮建立普淜鎮。
普淜鎮地處山區,位於祥雲縣境東南部,祥雲、姚安、南華三縣交界處。東接姚安縣,南連南華縣,西依本縣下莊和鹿鳴鄉,北靠本縣東山鄉。總面積322.07平方公里,廣大鐵路、楚大高速公路、320國道貫穿境內。
普淜鎮位於滇中高原向南尖山寬谷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勢由東向西傾斜,境內群山連綿,箐河縱橫,鎮域以天峰山為分水嶺分為南北兩個部份,北部為金沙江水系區,南部為紅河水系區。北部山脈走向由西南往東北傾斜,最高點為天峰山,海拔2570米,最低點為雲里廠河谷,海拔1720米,相對高差850米,南部山脈多呈西北——東南走向,地勢東高西低。最高點為黑苴鸚哥山,海拔2745米,最低點折苴么平掌河口,海拔1722米,相對高度差1023米。
1936年4月18日,賀龍率領的紅二六軍團在這裡留下了英雄的足跡,這是一片生生不息傳承著中華文明的火熱土地,這是一塊沉積著厚重歷史的英雄土地。
全鎮總面積322.07平方公里,廣大鐵路、楚大高速公路、320國道橫貫境內,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以天峰山為分水嶺,南部為紅河水系,北部為金沙江水系。海拔最高為黑苴村的鸚歌山2745米,最低為折苴么村的平掌河口1722米。鎮政府距州政府104公里,氣候屬北亞熱帶高原季風型中溫帶氣候,乾濕季節分明,降水集中,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4.7攝氏度,最熱月平均氣溫27攝氏度,最冷月平均氣溫7.6攝氏度,年均降雨量783.7毫米,常年主導風向為西南風。轄區東西距離24.3公里,南北距離25.6公里。全鎮轄14個村民委員會,160個農業生產小組,124個自然村。2006年鎮財政收入24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89元。
普淜鎮普淜鎮
全鎮總人口27100人,其中農業人口為26374人,世居民族為漢族和彝族,彝族占總人口的33.3%,白族、哈尼族、僳僳族\回族、拉祜族、納西族、佤族、景頗族等人口較少,多為婚嫁而來,土壤結構為紅壤土,呈酸性,適宜栽桑、烤菸,糧食作物主要以玉米、水稻、小麥為主,薯類、雜糧也普遍適應。2006年末,全鎮耕地面積有18843畝,人均占有耕地0.71畝,絞絲瓜、火腿、白蘿蔔、白芸豆已成為普淜的特色產品。中藥材十分豐富,森林覆蓋率已達75.3%。

歷史沿革

普淜鎮政府駐普淜街,距祥雲縣城60公里。普淜鎮以駐地得名。
據史料記載:普淜唐代置河西縣,屬宗州。元代設佉龍驛。明代普姓為官在此建有水壩(古代當地民族稱水壩為“淜”),故名。清至解放前中華民國末屬姚安縣,稱鳳來鎮,並設立分縣縣佐。1931年改稱普淜鎮。解放後50所年代初為姚安縣第六區,1958年6月劃歸祥雲縣,同年成立普淜人民公社。1962年改稱普淜區。1970年復稱公社。1984年再次稱區。1988年建普淜彝族鄉。2001年實現撤鄉設鎮建立普淜鎮。

行政區劃

全鎮轄14個村委會,其中6個彝族村委會(折苴么、黑苴、力必甸、子乍么、子乍苴、雲里廠),160個村民小組,204個自然村。

人口民族

全鎮總人口27100人,其中農業人口為26374人,世居民族為漢族和彝族,彝族占總人口的33.3%,白族、哈尼族、僳僳族\回族、拉祜族、納西族、佤族、景頗族等人口較少。
全鎮總人口中,男性13957人,女性13143人;彝族占33.3%;白族38人,占0.14%;哈尼族11人,占0.04%;傈僳族16人,占0.06%;回族2人,占0.007%;拉祜族2人,占0.007%;納西族1人,占0.004%;佤族1人,占0.004%;景頗族3人,占0.001%。人口自然增長率為6.2‰;已婚育齡婦女5790人,已落實節育措施5277人,節育率91.1%;全鎮領取獨生子女證人數323人,比上年增長22例。
2008年到目前為止戶數未統計出,人數23620人,參合率89.81%;享受低保人數1165人。

人文地理

在祖國滇系邊陲的崇山俊嶺中,有一個歷史悠久的古驛站,這就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祥雲縣普淜鎮。普淜鎮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唐代置河西縣。屬宗州,距今以有一千多年的歷史。1936年4月18日,賀龍率紅軍二六軍團過普淜,早這裡留下了輝煌的足跡,是邊縱把支隊戰鬥過的熱土。
普淜人傑地靈,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普淜鎮最具代表的風景名勝為天峰山,天峰山位於祥雲 姚安 南華三縣交界地,據《姚安年志》記載:天峰山在普淜南15里,危峰崇隆峻閣乾霄。諸山皆環列四周,收歸眼底,夕陽西下,霞光萬同,氣象萬千,詢足賞心悅目。且峰巒起即多雨,附近居民時與此占晴雨季。
普淜鎮普淜鎮
天峰山老君殿是滇西道教勝地之一,老君殿始建於明帶完歷年間。天峰山建築幾經被毀,如今保存的建築格局仍沿襲了清代的建築外貌,其中有名的建築物有玉皇閣、功德坊、老君殿、三天門。老君殿不僅是道教勝地,也是彝族人民幾百年的歌舞勝地。乾隆五十七年碑文載:“每逢二月十五,四方民眾,蜂蛹蟻附,雲集天都,吹笙鼓舞,荑人盡口錯之歌,尚存上古之浮仇。”
歷代人文墨客在天峰山留下了墨寶,先存以不多,存於天峰山文物管理所。

人口衛生

全鎮現有醫療服務體系:設定普淜鎮衛生院一個,村衛生室14個,具體為普淜村衛生室、大井村衛生室、易康村衛生室、子乍么村衛生室、黑苴村衛生室、力必甸村衛生室、子乍苴村衛生室、西山村衛生室、楊花沖村衛生室、石門村衛生室、格子村衛生室、雲里廠村衛生室、楊家屋村衛生室、折苴么村衛生室。普淜鎮衛生院有病床30張,醫務人員17人,其中國家職工12人,臨時工5人;村級衛生室鄉村醫生32人。普淜鎮衛生院醫務人員17人中,衛生技術人員14人,所占比例82.35%。村級衛生室鄉村醫生32人中,取得鄉村醫生資格綠卡有21人,所占鄉醫總人數65.63%;獲得鄉村醫師職稱有10人,占鄉醫總人數31.25%。2007年7月統計,肺結核、B肝、細菌性菌痢、出血熱、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傳染病發病30例,發病率為112.4985/10萬。14個行政村以村為單位五苗防七病覆蓋率達到90%以上,其中B肝疫苗醫院首針及時接種率達到100%,在家接生及時接種率達50%以上。
普淜鎮普淜鎮
宣傳資料發放:2007年,各種大宣傳單、小宣傳單、致農民朋友的一封信等資料共發放20357份。
2008年,各種大、小宣傳單共發放20000餘張,公示本發放200餘本。
新農合參合戶數:2007年,5858戶,人數:22019人,參合率按戶85.124%,按人84.33%。
2008年到目前為止戶數未統計出,人數23620人,參合率89.81%;享受低保人數1165人。

基礎設施

全鎮轄14個行政村委會,160個村民小組,127個自然村。全鎮14個行政村、127個自然村均實現了通路、通電、通水、通電話、通廣播電視(其中:通有線電視的有6個村,利用小型衛星地面接收站接收廣播電視的有8個村)。
普淜鎮水庫普淜鎮水庫
全鎮有綜合市場一個,占地面積4×667平方米;大牲畜交易市場一個,占地2×667平方米;市場均在普淜集鎮中心普淜街。生屠宰市場也集中在普淜街,由6戶屠宰戶在自己家中宰殺後集中到農貿市場集中交易。
集鎮主幹道有三條:1、古驛道老街;2、菸葉站至老郵電所;3、集鎮“鳳來”新街。三條集鎮主幹道均已實現水泥路面硬化,安裝了路燈和供排水管道,“鳳來”新街街道兩旁建立了人行道,並以香樟和櫻花兩種樹苗綠化了街道。
集鎮街道建有兩個公廁,成立了環衛隊,建立垃圾填埋廠一個,距街道2500米。

文化教育

全鎮現有各類學校47所,其中初級中學1所,13個教學班,在校生704人;完全國小14所,初小3所,校點27個(一師一校25個),108個教學班,國小在校生2506人;民辦幼稚園2所,在園幼兒122人。全鎮現有教職工180人,其中公辦教師176人,專任教師151人,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達99.3% 。
學校總占地面積62874m2,校舍建築面積23667m2,固定資產1039.01萬元,藏書27560冊。全鎮7—12周歲人口2503人,在校2503人,國小入學率達100%;13—15周歲人口739人,國中階段在校生704人,毛入學率達95.3%。
全鎮現有文化站1所,藏書2100冊。有村級黨員活動室14個,村文化活動室14個,業餘文藝宣傳隊14支。有線電視覆蓋率42.9%,廣播覆蓋率100%。

基礎設施和經濟發展狀況

普淜鎮90.6%以上的人口飲用上了自來水,實現了村村通公路,通電話,99%的農戶通電(還有折苴么村委會么的乍村民小組大荒地自然村還未通電),6個村開通了有線電視,全鎮有村組公路512.7公里,454件小海塘,10890個小水窖,基礎設施建設逐年改善。
全鎮有一所中學,14所村完小,3所初小,教學點30個,有教工210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國中入學率達99%以上。
全鎮有一所衛生院,14個村均有村級衛生室,有鎮計生服務所,有鄉村醫生51人,鄉村衛生實行一體化管理後,民眾看病就醫較為方便。
鎮設有文化站,規範化建設正在實施階段。節慶日的民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普淜鎮境內的天峰山老君殿建於明朝萬曆年間,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依法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每年的天峰山二月十五民族歌會,匯集四面八方遊人,狂歡歌舞歡度節日。
普淜鎮地處山區,是一個以農為主的鄉鎮,適宜各種農作物的生長,種植作物有:稻穀、小麥、大麥、玉米、洋芋、蘿蔔、絞絲瓜、白芸豆、烤菸、油菜、亞麻等。山場面積廣,畜牧業發展有廣闊的空間,野生植物豐富,盛產雞樅、松葺、牛肝菌等野生菌類。
全鎮支柱產業糧食作物有:稻穀、小麥、大麥和玉米;經濟作物以烤菸、蠶桑、核桃、亞麻、油菜等為主。
二00五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達10400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達5750萬元,財政收入22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09元,農民人均占有糧430公斤。

民風民俗

普淜鎮的世居民族有漢族和彝族。漢族傳說在明朝時由南京應天府遷徙而來,彝族則多數在清朝時由大姚縣和南華縣遷來,其中彝族友分兩個支系。自稱“羅羅頻”的支系,其先民源於姜氏,清代中期以後從大姚縣遷來,現居住在雲里廠和折苴么村。該支系的年輕姑娘頭戴桂花帽,用青布縫製而成,帽沿鑲制7顆銀制桂花,帽頂中間插櫻須紮成的綠紅小華;已婚婦女頭上纏青布頭巾,頭巾上繡有多鐘色彩花紋的圖案,邊緣有紫紅櫻綹,頭巾於頭上纏成荷葉狀,年輕婦女和已婚婦女都穿用綠藍色綢料做成的布襟衣,前短後長,袖口、肩上均有花紋和環道;腰系有繡花圍腰,再加上白色或藍色腰帶一條,腳穿繡花鞋。青年男子頭戴麥秸草帽,上插四至六根野雞尾毛,下拖彩色飆帶樹根,身穿黑或藍色的對襟衣,配上緊身短馬褂,下著青布大檔褲,腳穿布筋單鞋;男女都穿著皮領褂。
自稱“羅魯潑”、“南山蘇”的彝族,從清代順治年間起,陸續從南華縣五街鎮遷入,居住在今天普淜鎮的子乍么、子乍苴、力必甸、黑苴四個村。該支系的小孩頭戴黑圓帽,年輕姑娘戴蘭咔嘰帽,已婚婦女包黑布包頭,男子上著麻布對襟衣,下穿黑布擺檔褲,無論男女老幼都肩披一件帶羊毛留有羊頭、羊腳輪廓的羊皮外裝。婦女的裝飾品較多,有12吊耳環、玉手鐲、玉質寬耳環、銀制排機、桂花鏈子等。隨著社會的進步,目前,普淜彝族的服飾已發生了較大的變革,除了中老年人和小孩還穿傳統服裝,年輕姑娘和小夥子的服飾已基本漢化。
普淜鎮的彝族風俗習慣大致相同,喜歡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為人直爽豪邁。普淜彝族有一句山歌是這樣唱的:“左邊轉三轉是解放的歌,右邊轉三轉是盤莊稼的舞。”真所謂葫蘆一響就癢。三弦一彈就想唱歌。普淜天峰山老君殿內有一塊清乾隆四十六年立的石碑中載:“吹笙鼓舞夷人盡歡騰之歌尚存,上蒼之淳水無不踴躍而敬神明”,根據現在每年農曆二月十五隆重的歌會,四面八方的彝族道天峰山打歌、祭神靈。由此說明普淜彝族人民愛打歌。關於普淜彝族打歌的起源,傳說頗多。
一、傳說在遠古時候,彝族祖先部落和其它部落發生衝突,戰敗後被迫趕著牛、羊退到一座大山上,但追兵緊追不捨,在進退兩難有可能遭滅族之災是,部落首領想出了一個辦法,他看天色已晚,便叫搭架阿在每支羊角上捆上火把,兵點燃火把,受驚嚇的羊群在大山上東奔西竄,似千軍萬馬在歡騰,加上彝族同胞粗狂的怒吼聲,敵人以為來了救兵,嚇得撤退了。從此,彝族同胞便世世代代紀念這個日子,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晚,家家戶戶點燃火把,村村寨寨都打歌。
二、傳說是紀念孟獲夫人,彝族人為自己的先祖是孟獲家族,孟獲夫人祝融,她在戰場上英勇無比,在生活中,她交彝族婦女做衣服、紡線,傳說農曆二月初八是她得生日,於是,每年的這一天,彝族同胞都要穿上艷麗的服裝載歌載舞紀念孟獲夫人。三、傳說是趕節令種莊稼。古時候,生活貧困的彝族同胞,每年都要先為頭人種莊稼,等種完頭人家的田地,節令快要過去了,彝族同胞歷來是刀耕火種,於是燒扎把地,還來不及等火灰熄滅便去翻地,打赤腳的彝族漢子一邊翻地,一邊因火灰熱而左右腳換來換去的跳,婦女門便在後邊點鐘。彝族先民人為,要生活就得勞動,有了勞動,就產生了勞動的歌聲,也就有了表現歌聲的打歌。
普淜彝族打歌屬於圓圈式男女集體舞蹈,樂器有葫蘆絲、三弦、笛子。按各地傳說不同以及腳上的動作不同,可分為“跺腳”、“含腳”、“甩腳”等三種形式。打歌時,每場人數不限,葫蘆絲、三弦、笛子作為打歌時不可缺少的節奏樂器,一般情況下,至少有一名吹葫蘆絲、或彈三弦、或吹笛子的男性領舞,領舞的人在歌場中間,一邊吹,一邊跳躍,上身孜然傾斜,作矮步頓足或跳步蹉腳,向逆時針方向轉動,其餘舞者,手拉手或手挽手前後自然舞動。彝族男女老少喜愛打歌,身著多姿多彩的服飾,一邊跳,一邊唱,從日落跳到日出,也不感疲倦。
普淜鎮普淜鎮
打歌、串會、姑娘房對歌是彝族姑娘小伙戀愛的舞會,雙方一旦相互中意,男方便請媒人提親。媒人一般是唱歌能手,迎親時要唱贏女方寨子裡的歌手,否則會被包穀酒灌醉,傳為笑話。
男方則在半路迎親,男方選定的伴娘在這裡把新娘子的服飾換成新的,新娘換了衣裳,梳好了頭髮之後,便被擁著走進新房。
進新房儀式也頗為講究,送來方要對調子,贏了才能放新娘進房,不然,新郎要一直背著新娘站著,累得滿頭大汗。婚禮的第二天回門,吃過回門酒,整個婚禮也就結束了。

農村經濟

國民生產情況

2006年全鎮實現國民生產總值1.2187億元,比上年增15%。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第一產業完成7734萬元,比上年增8%;第二產業完成1414萬元,比上年增20%;第三產業完成3039萬元,比上年增21%。第一產業占總產值的63.5%,第二產業占總產值的11.6%,第三產業占總產值的24.9%。
烤菸產業烤菸產業

農村經濟收入情況

2006年全鎮經濟總收入6124萬元,人均2322元,純收入總額3928萬元,人均1489元,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44萬元。

主要農產品產量

2006年全鎮糧食總產達1157.62萬公斤,人均占有439公斤;社員所得糧食909萬公斤,人均345公斤;烤菸總產96.5萬公斤,占糧食總產量的8.4%。農業總產值(現價)是1.1915億元,比上年增15%。其中:農業產值4024萬元,林業產值954萬元,畜牧業產值2435萬元。年末生豬存欄17015頭,山羊存欄14388隻,牛存欄6523頭,驢存欄679頭,騾存欄1061頭,雞存欄29947隻。年末大牲畜出欄1058頭,年出欄肥豬18054頭,年出欄山羊6270隻,年末家禽出欄39653隻,禽蛋產量212600公斤;漁業產值104萬元,比上年減7.76%;年末耕地面積18843畝,按農業人口計算,人均占有耕地0.71畝;農民人均產糧439公斤,年末實有勞動力資源17352人,在勞動年齡內的人數16182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13304人,從事第二產業的勞動力2878人。

新農村建設

2006年啟動實施石門村千村推進項目,按照農戶八個有、行政村和自然村六個有的項目規劃,實施安居危房改建、標準化小水窖建設,農戶改廁、改廄、改灶、沼氣池建設、村莊道路硬化等工程,廣大民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明顯改善。今年又實施了雲里廠、子乍苴兩個村的千村推進工程。根據縣委、政府的總體部署,今年初,縣委派駐新農村建設指導員,深入各村開展調查研究,和村兩委班子共同制定新農村建設發展規劃。

招商引資

    郵編地址

    雲南大理
    區/縣: 祥雲縣
    地 址: 普棚鎮普淜村
    郵 編: 672106
    區 號: 0872

    臨近街道郵編信息:

    北街672100
    東碧巷672100
    東山鄉大古者村672107
    東山鄉乾海村672107
    東山鄉妙姑村672107
    東山鄉外居苴村672107
    東山鄉小莊子村672107
    東山鄉新朗村672107
    東山鄉新民村672107
    東山鄉余石朗村672107
    禾甸鎮茨芭村672108
    禾甸鎮大淜村672108

    臨近機構郵編信息:

    石壁村委會672100
    石油公司672100
    石油公司小龍山672100
    市內公共汽車有限公司672100
    順達工貿公司672100
    順源商貌有限公司672100
    司法局672100
    太安醫院672100
    太平洋保險公司672100
    泰康人壽保險公司672100
    糖煙灑公司672100
    天天潔新物業公司67210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