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林斯頓學派

普林斯頓學派(Princeton school)數學史專門術語.指20世紀初興起於美國普林斯頓,並一直延續到20世紀50年代的學派,以范因(Fine, H.B. >、維布倫(Veblen, O. )、外爾(Weyl, <C. H. )H.)、莫爾斯(Morse , H. M.)等人為代表.

美國數學在19世紀後期逐漸與歐洲數學接軌.范因就是在當時的世界數學中心德國獲得博士學位的,他自1885年起一直在普林斯頓工作,曾任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主任(1904-1928)、教師會主席、科學系主任、代理校長等職,1911-1912年任美國數學會主席.他以講課、編寫教科書和科學組織、管理等方面的工作為普林斯頓數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維布倫1905年到普林斯頓大學任教,在幾何基礎、射影幾何、組合拓撲等領域做出了成果.1922年後,他與艾森哈特(Eisenhart , L. P.)一起引人路線(path)概念作為空間的基本結構元素,深人研究了這種路線幾何學的流形,後又對微分流形和微分幾何的公理化進行了深人研究,並注重微分幾何與相對論、電磁學、動力學和量子理論相結合.他的《射影幾何》(1910,1918),《位置分析》(1922)都已成為經典著作.1933年,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成立,聘請了一批世界著名的數學家,創辦了《數學年刊》,開設了數學討論班.外爾開設連續群、不變數及“當前文獻”課與討論班;莫爾斯開設大範圍分析課及討論班.此外,亞歷山大里亞(Alexander, J. W.)和萊夫謝茨(Lefschetz, S.)開設拓撲課及聯合討論班,諾伊曼<Neumann,C. G.)開設運算元理論課等.
普林斯頓學派既在傳統優勢的微分幾何與拓撲學中引進新的工具,又開拓數學物理等新領域.該學派以優勢學科帶動其他學科全面發展,以數學理論研究推動科學套用,並廣泛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為現代數學的發展提供了成功模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