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役過程
戰役開始前,波羅的海沿岸第3方面軍(司令為馬斯連尼科夫大將)沿普斯科夫湖東岸、普斯科夫以東、奧斯特羅夫以東、捷列霍瓦,繼而沿韋利卡亞河(方面軍在該河西岸有數個登入場)占 領防禦。方面軍(第42、第67集團軍,突擊第1集團軍,第54集團軍,
空軍第14集團軍)當面之敵是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司令為弗里斯納上將,1944年7月23日起為舍爾納上將)所轄第18集團軍和第16集團軍一部,由第1航空隊航空兵支援。在奧斯特羅夫方向上第67集團軍和突擊第1集團軍當面的敵軍集團密度最大。德軍統帥部認為扼守所占領的防禦地區具有重要意義,該防禦地區組成“東方壁壘”北段(即“豹”陣地)。第一防禦地帶位於韋利卡亞河以東,第二防禦地帶沿韋利卡亞河、錫尼亞河西岸構築。防禦陣地是由塹壕和交通壕連線的支撐點和防禦樞紐部體系。整個防禦地區分為4個野戰築壘地域。此外,普斯科夫和奧斯特羅夫兩市各有市區防禦圍郭加以掩護。
普斯科夫—奧斯特羅夫戰役的企圖,是以突擊第1集團軍和第54集團軍並肩從斯特列日涅沃登入場向
巴爾維、古爾貝內總方向實施猛烈突擊,迂迴德軍最堅固的奧斯特羅夫築壘地域,首先粉碎德軍奧斯特羅夫集團,爾後前出至普斯科夫集團後方,予以粉碎。右翼和中央軍隊(第42、第67集團軍)應以積極的防禦牽制德軍,阻其向方面軍主力的突破地段調動兵力。
在戰役準備時節,軍隊進行了大規模變更部署,以便在斯特列日涅沃登入場集中兵力
兵器。為使德軍無法察明真實突擊方向,6月5—20日,在奧斯特羅夫以東進行了9個師的假集中,6月23—28日,又進行了局部進攻戰役。德軍注意力被吸引到這個方向。由於變更部署和在主要突擊方 向(56公里寬地段)堅決集中兵力兵器,至戰役開始前,方面軍有生力量比敵人多2倍,火炮和
迫擊炮多2.1倍,
坦克和自行火炮多10倍。
普斯科夫—奧斯特羅夫戰役開始前,第54集團軍利用友鄰波羅的海沿岸第2方面軍(司令為葉緬廖科大將)7月9日在新勒熱夫東南發起進攻後取得的戰果,以步兵第321師(師長為切斯諾科夫上校)於7月11—16日消滅了韋利卡亞河東岸德軍各掩護群,在佩切赫諾瓦—謝緬佳希地段進抵該河,並奪取了河西岸登入場。
7月17日,在猛烈的炮火準備和航空火力準備之後,方面軍突擊集團轉入進攻。突擊集團於兩天內在奧斯特羅夫以南近70公里寬的正面突破了
德軍防禦,向縱深推進達40公里,從7月19日起,轉入追擊開始退卻的德軍。德軍奧斯特羅夫集團遭到西南和西面的深遠迂迴。7月21日,向奧斯特羅夫進攻的第67集團軍各兵團會同突擊第1集團軍步兵第146師,以強擊攻占了德軍防禦中這一要點和交通樞紐。德軍普斯科夫集團也受到被迂迴的威脅。第42集團軍利用總戰果,於7月22日開始了攻占普斯科夫的戰鬥行動,次日會同第67集團軍步兵第291師解放了該市。
奧斯特羅夫和
普斯科夫兩市解放,以及波羅的海沿岸第3方面軍右翼軍隊前出至韋利卡亞河西岸後,方面軍受領了新任務,即以主力向阿盧克斯內、瓦爾加總方向發展進攻。因而,主要突擊就轉到了突擊第1集團軍地帶(第54集團軍一部兵力轉隸該集團軍)。方面軍克服了德軍不斷增強的抵抗,於7月31日前出至伊爾博斯卡以西、勞拉;阿盧克斯內、古爾貝內務點以東一線,在此被阻止於德軍“馬林堡”既設防禦地區之前。
人物軍隊
馬斯連尼科夫
衛國戰爭時期,任西方面軍和
加里寧方面軍第29集團軍和第39集團軍司令(1941—1942),在
斯摩棱斯克防禦交戰、加里寧地區作戰以及莫斯科反攻中,指揮有方。1942—1943年先後任外高加索方面軍北軍隊集群司令和北高加索方面軍司令。1943午5月起任沃爾霍夫方面軍副司令、西南方面軍副司令和烏克蘭第3方面軍副司令。1943年12月起任第42集團軍司令,這支部隊在列寧格勒和諾夫哥羅德進攻作戰中戰功卓著,協同突擊第2集團軍成功地突破了
法西斯德軍在普爾科沃高地以南的堅固防禦。1944年3月起任
列寧格勒方面軍副司令。1944年4月起任波羅的海沿岸第3方面軍司令,該方面軍部隊在普斯科夫—奧斯特羅夫、塔爾圖、里加等進攻戰役中屢建戰功。1945年任駐遠東蘇軍副總司令,參加了粉碎日本關東軍諸戰役。
突擊第1集團軍
1941年11月於最高統帥部大本營預備隊由第19集團軍改編而組建。到1941年11月29日,編有步兵第29、第44、第47、第50、第55,第56和第71旅,
滑雪、
炮兵及其他兵團和 部隊。該集團軍在德米特羅夫、伊格納托沃、
扎戈爾斯克地域集結。前出至雅赫羅馬地域的先遣部隊殲滅了渡過莫斯科—伏爾加運河東岸的德軍坦克第7師先遣支隊。12月初,集團軍在西方面軍編成內與第20集團軍協同,從德米特曼夫、洛布尼亞地區向索爾涅奇諾戈爾斯克實施一系列反突擊,並採取其他一些措施,從而阻止了德軍從北和西北兩個方向向莫斯科繼續推進。
近衛步兵第52師
即里加—柏林步兵師(榮獲
列寧勳章、
蘇沃洛夫勳章和
庫圖佐夫勳章的近衛里加—柏林步兵師),1941年12月在沃羅涅日市組建,番號為內務人民委員部內衛摩托化師,1942年1月22日起,為內務人民委員部內衛摩托化步兵第8師。編有摩托化步兵第6、第16、第28團,榴彈炮兵第10團和其他部隊。1944年4月6日—10月25日,在突擊第1集團軍編成內繼續積極作戰。全師官兵在波羅的海沿岸第3方面軍實施的普斯科夫—奧斯特羅夫進攻戰役中,表現英勇頑強,以自己堅決的行動加速了方面軍對奧斯特羅夫城的解放(7月21日)進程。為此,榮獲二級蘇沃洛夫
勳章。
戰役點評
此戰,波羅的海沿岸第3方面軍突破了德軍堅固築壘防禦,解放了普斯科夫、奧斯特羅夫,重創德軍第18集團軍,克服了嚴重的水障礙韋利卡亞河和難以通行的普斯科夫—盧巴納森林沼澤低地。這就為解放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創造了有利條件。此次戰役的特點,是大膽迂迴德軍最堅固的築壘陣地,從而迫使德軍普斯科夫—奧斯特洛夫集團退後。蘇軍戰功卓著的兵團和部隊中,7個被授予“普斯科夫”,9個被授予“奧斯特羅夫”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