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樂·江頭秋行

《普天樂·江頭秋行》是元代文學家趙善慶所寫的一首散曲。 這首曲子描述出了秋天特有的景色:莊稼、荻花、江水等,同時結合“江”這個特定的地點來描寫。曲子用詞豐富恰切:肥、秀,黃、綠,空、瘦。將本沒有感情的事物賦予感情,形象生動。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普天樂·江頭秋行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體裁:散曲
  • 作者:趙善慶
  • 作品出處:《全元散曲》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普天樂1·江頭秋行
稻粱2肥,蒹葭秀3。黃添籬落4,綠淡汀洲5。木葉空,山容瘦。沙鳥6翻風知潮候,望煙江萬頃沉秋。半竿落日,一聲過雁,幾處危樓7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普天樂:曲牌名,四十六字。
  2. 稻粱:稻穀和高粱,此處泛指莊稼。
  3. 蒹葭(jiān jiā):蘆葦。秀:開花吐穗。
  4. 籬落:住家的籬笆。落:人聚居之處。
  5. 汀洲:水中或水邊的平地。
  6. 沙鳥:指海鷗、沙鷗。
  7. 幾處危樓:幾處高聳的樓閣。危:高聳的樣子。

白話譯文

稻米高粱成熟肥大,蘆草也成熟開花了。黃澄澄的果實掛滿了村落的籬笆,水中小島上的綠草枯萎暗淡。林木的葉子已經凋落,山體也因植物枯萎而顯得消瘦不少。沙鷗因知曉潮水漲落的時期而乘風飛起,遠望著深秋煙霧籠罩著的碧波萬頃的江面。距地半竿的落日餘暉下,大雁一聲長鳴,飛過幾處高樓。

創作背景

該散曲創作年份未知。從題“江頭秋行”可以看出,這首散曲乃作者秋日傍晚漫步江頭,有感而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首散曲描繪了一幅清朗明麗的秋景圖,抒發了作者內心濃郁的羈旅鄉思之愁。
作者漫步秋日的江畔,首先映人眼帘的是田間地頭的景象:稻穀、高粱等莊稼長勢喜人,預示豐收在望。一個“肥”字摹狀出穀物沉甸甸的姿態。江邊的蘆葦也已秀穗,荻花飄舞。不遠的地方散落著疏疏落落幾戶人家,但見院牆籬笆,已逐漸被收穫莊稼的黃色所裝飾;而江中小洲,也淡去了綠色,抹上一層秋天枯黃的色彩。走近細瞧,樹葉飄零,秋意更濃了。抬頭看山,山容消瘦。“瘦”謂因樹葉凋零,山仿佛褪去了春夏時節的盛裝,露出山體,故而顯得消瘦。再觀江景:沙鷗在水面翻飛,似乎在報知潮漲潮落,煙霧迷濛,秋色更顯深沉。正當作者沉浸在蕭索淒清的秋景之中時,一聲過路的雁鳴,打破了秋野的寂靜。夕陽西下,四周的幾棟樓閣,在漸次濃重的暮色襯托下,卻顯得更加高聳。
全曲在寫景上抓住最能體現秋天季節特點的景物予以表現,田野肥實密緻的莊稼、江中沙渚上隨風飄舞的荻花、遼闊迷茫的江水,共同構成一幅俊雅清麗的秋日圖畫。同時,作者寫景層次清晰,靜景與動景結合,並善於從不同的距離、不同的視點來刻畫景物。如第一層次為平視所見之景,即從第一句至第四句,視點在岸上與江中來回移動。“稻粱肥”“黃添籬落”狀江邊田野之景,“蒹葭秀”“綠淡汀洲”又轉為對江景的展現。第二層寫遠景。無邊落木蕭蕭下,顯露出山體的清癯之形與怪石的嶙峋之態,這種整體感受只有遠觀才能獲得。第三層轉人仰視,沙鳥翻飛,傳遞著潮漲潮落的信息。第四層乃作者因情設景,以疏淡之筆將落日、飛雁、危樓等觸發鄉思的意象組合在一起,完成了整幅畫卷的描摹。
全曲措辭凝練,對仗工穩;筆調清麗,隨筆點染,皆成畫境,給人恬靜淒清之美。小令在明淨遠大的境界中流露出絲絲感傷。

名家點評

江西師範大學教授姚品文:這是描寫詩人秋天漫遊江邊所見景物的一首小令。全篇句句寫景,沒有一句抒情。但從詩人對景物賦予的不同形態、色彩和情調中,我們仍能窺出作者豐富的情感訊息。景物隨著作者的漫行而移步換形,詩人的情感也在起伏蕩漾。(《元曲鑑賞辭典》)

作者簡介

趙善慶(?-1345年後),元代文學家。一作趙孟慶,字文賢,一作文寶,饒州樂平(今江西樂平縣)人。著雜劇《教女兵》、《村學堂》八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