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哈丁墓園

普哈丁墓園

普哈丁墓園,位於揚州市區解放橋南側、古運河東岸的土岡上,俗稱“巴巴窯”(巴巴是對有德望的穆斯林的尊稱),又稱“回回堂”。占地25畝,由古清真寺、古墓園、古典園林三部分組成。門額匾題“西域先賢普哈丁之墓”,下款“乾隆丙辰重建”。普哈丁園始建於宋朝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是揚州穆斯林為紀念穆罕默德十六世裔孫普哈丁所建,園內阿拉伯式和中國民族式建築有機地形成一個整體。該園2005年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2年11月,普哈丁墓園列入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遺產的遺產點之一,2015年完成申報世界遺產準備工作,2016年正式送交世界遺產大會審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普哈丁墓園
  • 地理位置揚州市
  • 別稱:回回堂、|巴巴窯|
  • 宗教:伊斯蘭教
簡介,建築風格,歷史沿革,交通,

簡介

俗名回回堂、|巴巴窯|,位於揚州市區解放橋南逸、古運河東岸崗上。普哈丁,相傳為穆罕默德聖人第十六世裔孫,南宋鹹淳年間(1265-1274年)來揚州傳教,此墓園原是專為安葬普哈丁的,後又陸續安葬了一些阿拉伯人。
普哈丁墓園普哈丁墓園
墓園坐東朝西,墓亭為阿拉伯制式。正門臨河,門額刻石為|西域先賢普哈丁之墓|下署|乾隆丙辰重建|。門廳3楹南側,為清真寺,面東南楹。沿石階抵|天方矩矱|墓域門廳,廳3楹為四角攢尖頂。庭院中,有北軒、東軒各3楹。北軒附近建南北相對墓亭兩座。亭後即普哈丁墓亭。亭平面呈方形,四壁設拱門,四角攢尖板瓦頂,內層呈拱球頂。墓葬於亭中央地下,地面用青石砌成五級矩形墓塔。墓亭東北植有700多年樹齡的銀杏1株,老乾虬枝,姿態奇特。
整個墓園建築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墓域,內有普哈丁墓及其他阿拉伯人的墓碑;第二部分為清真寺,是教徒們做禮拜的活動場所;第三部分為東郊公園。此外墓園裡還集中保存了一些我國元代遺留下來的阿拉伯文墓碑。
普哈丁墓園

建築風格

普哈丁墓園,是一座典型的阿拉伯式建築,初建於公元十三世紀的我國南宋時期,明永樂皇帝視墓園為國寶,下詔予以保護。清政府也對墓亭進行了多次修建,亭壁上還嵌有光緒三十四年重修墓園時建立的|先賢歷史記略碑|,碑文用漢字刻定,簡要記敘了普哈丁在我國傳教的情況。
普哈丁是回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16世孫,南宋鹹淳年間來揚州傳教,後逝於此。普哈丁墓園俗名回回堂、巴巴窯,在解放橋南堍,古運河東岸土崗上,整個墓園建築分三大部分:墓城清真寺和東郊公園,占地27餘畝,此墓園原是專為安葬普哈丁的,後來又陸續安葬了一些阿拉伯人。墓園大門石額題刻“西域先賢普哈丁之墓”,下暑“乾隆丙申重建”,入門向右有一拱門,內有一座清代中葉建的小型清真寺,寺內禮拜殿有拱形聖龕及由阿文《古蘭經》組成的圖案,使其具有濃厚的伊斯蘭宗教氣氛,直對大門是石階甬道,可直達墓域,普哈丁墓就葬於其墓亭中央地下。
普哈丁墓園普哈丁墓園
普哈丁是中古時期的阿拉伯人,據傳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第十六世裔孫,在國內頗有德望,於南宋鹹淳年間(1265-1274年)來到揚州。在揚州期間,他弘揚伊斯蘭教傳統美德,扶弱濟貧,廣交朋友,做了不少好事,得到揚州地方人士的擁戴和官方的禮遇。普哈丁主持建造了著名的仙鶴寺,與廣州的懷聖寺(光塔寺)、泉州的麒麟寺、杭州的鳳凰寺齊名,同為我國東南沿海伊斯蘭教的四大清真寺。光緒年間的《西域先賢普哈丁墓碑記》記述了一則普哈丁傳教的故事:“其時綠揚城東有龍王廟,老僧華仙素擅法術,頗有名譽,見先賢欲一斗其伎倆,卒不能勝,乃折服而退。”這則富有神話色彩的故事,體現了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反映了普哈丁剛來揚州傳教時的曲折經過,充分說明了他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普哈丁前後在揚州生活了10年,其間他曾回西域3年,後又來到我國津沽、濟寧等地傳教。德元年(1275年)七月,他乘船沿古運河南下,當月23日抵達揚州,黎明時在船中歸真。當時的揚州郡守是他的好友,根據他生前的遺願,將他安葬於古運河東岸的土岡上。這座墓園最初是專為安葬普哈丁而修建的,穆斯林尊其為先賢墓。後來又陸續有來揚傳教、經商或做官的其他阿拉伯人,以及明清以來的一些中國阿訇和虔誠穆斯林,卒後附葬於此,使墓園逐漸形成今天的規模。
普哈丁墓園
儘管普哈丁之前或之後,有眾多與揚州有著深切關係的阿拉伯人,如二賢古都白丁、哈三、米里哈只等,但普哈丁是其中聲譽最顯著、留下影響最大的一位。
普哈丁墓園
普哈丁墓園,位於揚州市區解放橋南側、古運河東岸的土岡上,俗稱“巴巴窯”(巴巴是對有德望的穆斯林的尊稱),又稱“回回堂”。占地25畝,由古清真寺、古墓園、古典園林三部分組成。
普哈丁墓園面對古運河,西向依岡而築,表示不忘西域故土。拱形門上嵌“西域先賢普哈丁之墓”石額。入門向右有一拱門,內有一座清真寺,建於清代。直對大門是石階甬道,石階兩旁有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浮雕石欄,雕著獅子戲球、鯉魚跳龍門、三羊開泰等吉祥圖案,滲透出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氛圍。台階到頂即達墓區門廳,門廳上方嵌有“天方矩”石額。“天方矩”意為來自阿拉伯的典範人物。門廳面東有一阿文石額,意為“這一類人在真主面前是高貴的”。過門廳是一幽靜院落,院中有一株近800年的古銀杏樹,雖已被雷劈成兩半,仍然枝繁葉茂,濃蔭覆蓋。它陪伴墓主人度過了世間滄桑,又是歷史的活的見證。院內南北側各有門亭,北門亭內東壁上嵌有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先賢歷史紀略碑”,記有普哈丁生平事略。過北門廳即為墓地。首為法納墓亭,再向北數步,即至普哈丁墓亭。墓亭平面呈正方形,四角攢尖式筒瓦頂,墓亭四面均有拱門可入內,墓室為伊斯蘭構築法式。普哈丁墓葬位於墓室中央地下,上有5層矩形層疊式青石墓塔,每層塔石上雕有牡丹、纏枝草和如意形花紋。在第三層塔石上,陽刻有阿拉伯文《古蘭經》的一些章節。墓頂為磚砌穹窿頂,阿文稱其為“拱拜爾”,正中懸一阿拉伯文書寫的木質方匾,意為“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主的欽差”。
普哈丁墓園普哈丁墓園
普哈丁墓的東南側,有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在我國歸真的西域先賢撒鋼彈墓,西南側有明朝時在我國歸真的西域先賢馬哈謨德、展馬陸丁的墓亭,墓區西面的院落和南門亭以南的院落,即為明清以來中國伊斯蘭教的阿訇和虔誠穆斯林的墓葬,共29座,他們以靠近先賢墓為榮,率相墓葬於此。其中有清代回族愛國將領、民族英雄左寶貴衣冠墓。

歷史沿革

元、明、清歷代政府對普哈丁墓園都十分重視,為長期保護管理這座墓園而採取諸多的措施,多次對墓園進行了整修、重建。前面提到的“先賢歷史紀略碑”,就是重修墓園的一個證明。
中國成立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揚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揚州市伊斯蘭教協會數次組織對普哈丁墓園進行整修,使其成為了集清真寺、墓園、園林於一體的伊斯蘭建築。由於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2001年6月25日,普哈丁墓園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6月,普哈丁墓園被批准為揚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年接待數萬名遊客和社會各界人士。每年陝西、甘肅、青海、寧夏等地大批穆斯林民眾自發組織前來掃墓敬賢,海灣五國、巴基斯坦巴勒斯坦、約旦、葉門、阿富汗、毛利坦尼亞、孟加拉、日本美國等國的伊斯蘭教人士和國際友人也常來瞻仰先賢。
普哈丁墓園連同那些墓碑,是中阿友好史上珍貴的實物資料,對唐以後直到明代阿拉伯人在揚州的生活,提供了很有價值的線索,並為研究中國伊斯蘭教史、海外交通史、世界建築史提供了珍貴的資料。普哈丁墓園是國內外穆斯林敬謁先賢的聖地,更是中阿友好的歷史見證。普哈丁等伊斯蘭教先賢,雖然早已與世長辭,但他們在揚州留下的仙鶴寺、普哈丁墓等珍貴文化遺蹟,將永世長存。揚州與伊斯蘭教國家的傳統友誼,也將代代相傳,萬古長青。

交通

2、12、32、33、45、52、58、88、210路解放橋站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