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水文,氣候,自然資源,行政區劃,經濟概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人口民族,社會事業,教育,文化,衛生,基本建設,交通,歷史文化,普化水會,水陸庵,
歷史沿革
普化鎮建國初為普化鄉,1958年建公社,1966年更名前進公社,1971年復原名,1984年改鄉。1996年,面積100平方千米,人口3.3萬人,轄李家溝、寶興寺、馬家山、木家坡、馬家灣、楊家村、河灣口、陳家灘、代家底、楊家河、楸樹廟、清涼寺、石頭灘、石韋、景靳、普化、吳家巷、栗家村、當院、邰家寨、張家坪、任家坡、劉家梁、全家嶺、徐群寨、民李26個行政村。
馬樓鄉建國初為馬樓鄉,1958年為管理區,1961年建公社,1984年改鄉。1996年,轄訾家山、下楊寨、李家寨、周董、韓門寨、羅圈、胭粉台、安溝、馬樓、元君廟、胡家、賀窪、賀家坡、陳家坡14個行政村。
2002年,馬樓鄉合併入普化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普化鎮位於陝西省藍田縣中部,地處灞河北岸,距縣城8千米。面積100平方千米。中心位置約在東經109°31′,北緯34°13′。
地形地貌
普化鎮南部臨山,北部靠嶺,中間為川。灞水東西橫貫全境,將全鎮分為南北兩塊。
水文
普化鎮地處黃河流域渭河水系灞河支流流域,區域內河流主要有灞河與清河。
氣候
普化鎮屬暖溫帶半溫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溫暖溫潤,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
年均溫度12℃。極端高溫41.3℃(1966年6月21日),極端低溫-17.4℃(1977年1月30日),年均霜期211天,凍土最大深度26厘米(1967年1月)。全年主導風向為西北風,平均風速1米/秒,最大風速20米/秒。降水季節性明顯,汛期夏秋兩季降水量占全年的70—80%。年際降水變率大,歷年平均降水量720.4毫米,最多年達983.2毫米(1964年),最少年525.1毫米(1969年),累年平均偏差125.9毫米,相對變率17%。 陰雨多出現於9月,乾旱多出現於6月和8月。暴雨常出現於4月下旬至9月中旬之間,以7月上旬、8月中旬和9月上旬較為集中,到10月中旬結束。
自然資源
普化鎮境內有任家溝水庫和賽峪水庫。2010年,普化鎮有耕地5.561萬畝,宜林荒山荒坡面積9000畝。
行政區劃
2015年,普化鎮轄普化村、李家溝村、寶興寺村、馬山村、穆家坡村、馬灣村、楊村村、楊斜村、代底村、陳家灘村、河灣口村、秋樹廟村、清涼寺村、石頭灘村、石韋村、景靳村、吳家巷村、栗家村、當元村、邵家寨村、張坪村、任家坡村、劉家梁村、全家嶺村、徐軍寨村、民李村、馬樓村、訾家山村、下楊寨村、韓門寨村、李家溝村、周董村、胭粉台村、羅圈村、安溝村、胡家村、元君廟村、賀窪村、陳家坡村、賀坡村40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普化村。
經濟概況
綜述
2010年,普化鎮工農業生產總值2.9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85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67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4640元。
2015年,普化鎮農業生產總值達到3.8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6%;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4.5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12.5%;農民人均年純收入達到9356元,同比2014年增長13.4%;糧食麵積達9.5萬畝。
第一產業
2015年,普化鎮農業生產總值達3.8億元。楸樹廟日光溫室草莓大棚建設總投資700萬元,2015年完成360萬年,占年度投資的51%,打深水井3眼,完成園區水泥路硬化及送電工作,100畝土地平整到位,組織100餘農戶去長安區參觀學習草莓栽培技術,建成後每棚可產草莓5000斤,每棟年純收入增加7萬餘元左右,僅此一項可增加該村農民人均純收入700餘元。
第二產業
2014年,普化鎮共有鎮屬企業7家,村組及民營規模企業20餘家,涉及石材、液化汽、石油、建材、化工等行業。
第三產業
2015年,普化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5億元,同比2014年增長9%。
人口民族
2015年,普化鎮共1.3918萬戶,5.58萬人。漢族為主。
社會事業
教育
2015年,全鎮共建成A模式學校3所、B模式學校10所、C模式學校1所,其中多媒體教室7個、計算機5個、微機300餘台、班班通學校1所。轄區有國小31所:當院國小、栗家村國小、普化中心國小、石韋國小、石頭灘國小、清涼寺國小、楸樹廟國小、安溝國小、馬樓示範國小、胡家國小、元君廟國小、張坪國小、民李國小、徐軍寨國小、全嶺國小、劉家梁國小、賀坡國小、陳坡國小、賀窪國小、訾家山國小、韓門寨國小、東李家溝國小、羅圈國小、周董國小、胭粉台國小、西李家溝國小、寶興寺國小、終南國小、河灣國小、陳家灘國小、楊斜國小。在校學生近4000人,轄區有初級中學三所:普化中學、馬樓中學、水陸庵中學。
文化
2014年,普化鎮完成農民工技能培訓100人次,農民勞動力轉移就業1.223萬人;科技宣傳活動2次以上,科技培訓300人次以上。
衛生
2014年,普化鎮參合率穩定在98%以上,完成2015年籌資任務。有2所醫療機構,普化鎮吳家巷村衛生室和普化醫院。
基本建設
2014年,普化鎮跨河大橋項目位於普化街公路以南500米處,是連線灞河南北40餘村的重要橋樑,該橋長130米,寬度10米,總投資600萬元,該項目由縣路橋公司承建施工,2015年3月動工投資428萬元,占年度投資的71%。綠化造林建設完成秦嶺北麓綠化1148畝,驪山至洪慶直觀坡綠化815畝,育苗300畝、義務植樹5萬株。
交通
歷史文化
普化水會
水陸大會通稱“水會”,是一種古老的民間取水形式,是古時人們祈雨的祭祀活動,民間稱之為“取水”,也叫“祈雨”。在祭祀中伴同取水活動的這種吹打樂就叫“水會音樂”。因為它便於長途行走,也叫“行樂”,水會音樂細膩悅耳,人們也把它叫做“細樂”,據音樂史記,南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云:以簫管笙(qin)嵇琴方響之類合動。在聲勢浩大的取水活動中,水會音樂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正象人們常說“水會不動樂,馬角不起駕”。2006年5月20日,藍田普化水會音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水陸庵
水陸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藍田縣城東10千米的普化鎮王順山下,為六朝名剎,以保存古代精巧罕見的彩塑而聞名,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寶庫,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個敦煌”。它三面環水,形似孤島,帝有青山聳立,周有河水環流,故稱水陸庵。
水陸庵壁塑改變了早期佛教“人大于山,水不泛舟”的藝術特點,其亭台樓閣、殿宇寶塔、江河湖海、園林瀑布、珍禽怪獸更趨於寫實的藝術風格。人物的面部表情均顯世俗化和生活化。壁塑中的建築物造型逼真,風格多樣,有中國式的廡殿樓閣,也有外來的浮圖、白塔。
水陸庵壁塑在結構上符合科學的透視學原理,即所有景物都是上大下小,並且略略向前傾,使觀者站在壁前觀賞,與真實的遠近距離相一致。而且壁塑中高處的殿堂台閣多為仰視形式,符合古代的樓閣山水畫家所常用的高遠透視法,使景物顯得高遠。這種手法表現了中國古代造型藝術的優良傳統,充分顯示了古代塑像大師豐富的想像力和高超的雕塑技巧及精湛的寫實能力,為研究歷史、古代文化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據考證,該庵原為唐悟真寺的下院。明代時秦王朱懷埢常遊歷於此,因喜歡這裡的景色,奉庵為王府佛堂,遂大肆整修。水陸殿於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至明隆慶元年(1567年)修建,殿內13面牆壁上精雕細塑著大量泥制彩繪塑像、壁塑、懸塑,總計3000多尊。
1996年11月20日,水陸庵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