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利茲特稿寫作獎

中國新聞獎和普利茲獎代表著中美兩國新聞界最高獎項,囊括最優秀的新聞作品。其中的特稿尤其象徵了兩國最負責任的寫作和最優美的文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普利茲特稿寫作獎
  • 外文名:Pulicete writing Award
  • 性質:獎項
  • 意義:象徵最負責任的寫作
  • 增設年份:1978年
簡介,特色,獲獎作品,

簡介

特稿寫作獎是普里策新聞獎中比較新的項目,它是在1978年增加的,在戴維加洛克所編的《普利茲新聞獎特稿卷》的前言中談到:“一篇傑出的特稿首先要關注的應該是高度的文學性和創造性。”當然作為新聞特稿其文學性和創造性是以新聞性為前提的,因此,從報導方式來看,新聞特稿是一種文學性新聞報導。
文學性新聞報導是一種報刊雜誌上的紀實性散文,通過使用與小說相聯繫的敘述以及修辭技巧,將它的經核實的內容寫作成為故事或隨筆。《普利茲新聞獎特稿卷》所收錄的代表作堪稱文學性新聞報導的純正典範,它們的作者都是真正會講故事的人,文學手法的運用為新聞事實注入了強烈的情感和內容,更凸顯了事實的張力,篇篇都是讓人感動、讓人恐懼、讓人痛苦的新聞。

特色

普里策新聞特稿寫作獎所設之初,就是針對報刊上的獨具一格的新聞報導,它們當中有些是開始作為國內報導或調查性報導來進行評獎的,但最后冠以特稿之名是因其高度的文學性和創造性,同時,不可否認的是這些與現實主義小說相媲美的報導最基本一點是:它們包括了傳統新聞的核心——真實,每個故事、每個細節都是實際發生過的,甚至每一句話每一次心理活動都是採訪對象承認過的。
該書所有文章的作者都是非常專業的記者,他們從尊重新聞事件的真實性出發,展開了艱苦卓絕的采寫,特雷薩·卡彭特為報導《花花公子》的年度玩伴多蘿西·斯特拉滕聳人聽聞的慘死,她採訪了每一個願意跟她打交道的人,以一種偵查探案的技巧採集新聞,從而創造了奇蹟;資深記者南·羅伯遜從幾乎使她喪命的中毒性休克綜合症中恢復過來,把自己親身經歷的恐怖體驗寫成報導。她對於從中毒性休克中死裡逃生經歷的悲切描述和淵博知識介紹,為如何用坦誠而具有教益的方法來報導極度痛苦的人生經歷提供了經驗;該書所錄的作品都是以深入採訪真實的人物、事件、地點和生活方式為基礎,以記者全息的視角真實而深刻地再現了新聞事件本身,與傳統新聞報導相比,在真實性的基礎上有所超越,報導更加深入、細緻。
傳統的新聞報導強調的是事件本身,只要五要素俱全或者加上新聞背後的新聞就可以了,而文學性新聞報導卻以其多元化的文學手法使新聞與文學作為內容和形式絕妙地融合在一起,達到一種藝術上的契合,以事實本身的張力給人以情感震撼。
書中收錄的26篇特稿,每一篇的作者都堪稱寫作大師,他們擺脫了傳統的平鋪直敘,敘述手法多樣,各種描寫穿插其中,讓戲劇效果和情節自然展開,在敘事中巧妙地運用衝突和解決,形成獨具一格的風格。如《棄嬰》,作者採用的是雙層敘述的手法,發現棄嬰和對“母親”生活的描述齊頭並進,到矛盾衝突最激烈處又將之合併為一;有些敘述看似一條主線,但其中穿插著多種分述,如《策普的最後一站》作者將注意力集中在策普乘坐的銀色流行號前往華盛頓的決定性旅途上,在旅程中是主人公的過去和現在交疊再現,這是一種迂迴敘述的手法,順序的同時又不斷地插敘,與之形成對比從而清晰地再現了故事的完整。另外,敘述多採用轉換感知主體,即不斷從不同人物、不同的感情角度去展開事件的進程,有些敘述還突出了敘述層次的可感覺的轉移。幾乎每一篇都採用了不盡相同的報導方式,但共同的特點是將敘述與描寫交疊使用,大膽而創造性的展開一個立體多維的故事空間,給人以真實而藝術的強大震撼。
文學性新聞報導作為一種新的報導理念和樣式,之所以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還在於它有自己的一套規範,即“對讀者誠實”。其戒律是:不得合成場景,不得在時間上措置,不得編造引語;除非採訪對象說過他們有那些思想,否則不得將思想強加給他們。這充分顯示了,文學性新聞報導在突破流行的倒金字塔結構,引入多種文學手法表現新聞的同時,更強調向讀者呈現記者眼中的真實世界,強調複雜事件的多元展現。這恰恰正是《普利茲新聞獎特稿卷》所帶來我們新聞界的創新思考:它一方面展示了報導主題的新聞價值,另一方面更突出了文學性新聞報導高度的文學性和創造性,這種集多種文學手法於一體的新聞報導方式,在處理具有爭議性的事件時,比傳統的新聞寫作模式更為客觀地反映事件的真實面貌。

獲獎作品

2007普利茲特稿寫作獎:《紐約時報》的安德利亞·艾利略(Andrea Elliott)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